分享

中生代昆虫的生存策略

 昵称m5Gu5 2019-09-18

中生代被称为恐龙时代,然而,在恐龙繁盛的同时,地球上还生存着一群更为顽强的生物,它们不仅见证了恐龙的兴衰与灭亡,而且见证了我们人类的生存轨迹。它们,就是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近4亿年的昆虫。人类自然无法观察它们四亿年的漫长演化历程,然而化石却是记录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最直接的物证。亿万年后的今天,那些保存为化石的中生代古生物早已定格为一幅幅永恒而生动的画面。

我国辽阔的疆土上蕴藏了大量中生代的化石标本,大到体型庞大的恐龙骨骼,小到植物的花粉颗粒,种类繁多,其中的昆虫化石更是不胜枚举,不仅在数量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保存品相上也是极品辈出,有时,在一块巴掌大小的化石标本上也能演绎出精彩的中生代进化竞赛。面对那些保存状态良好、栩栩如生的昆虫化石,人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通过这些化石,我们可以与亿万年前的生命展开心灵的对话,探讨它们的生存方式,推断当时的环境特征。

昆虫是大自然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与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环境斗争的同时,一场关系到种属生死存亡的军备竞赛悄然展开着。在昆虫的各种生存技巧中,拟态行为堪称昆虫延续至今的重要生存手段。昆虫的拟态理论由英国自然学家Bates于1862年首次提出,昆虫拟态行为的出现可追溯至石炭纪,从那时起昆虫与捕食者之间、昆虫与植物之间开始出现协同演化和演变。拟态的方式一般包括颜色、花纹以及形态等方面。在对昆虫化石的研究中,不同的昆虫类群采取了不同的拟态方式,而最终的目的都是更有利于个体的生存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被诗人赋予了引人遐想的浪漫诗意。蜻蜓是一类十分古老的昆虫,最早出现在石炭纪,是有翅亚纲中最为原始的昆虫类群,具有发达的前后翅,擅长飞行。蜻蜓具有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属于肉食性昆虫。在我国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义县组地层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数块完整的蜻蜓目昆虫化石标本,如多室中国蜓(Sinaeschnidia cancellosa),在其前后翅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色彩不一的斑纹。作为昆虫世界中强大的捕食者,蜻蜓可以完美地利用这种保护色彩斑纹隐蔽自己,使猎物不易察觉,从而更高效地完成捕食过程。同时,作为其他生物的捕食对象,蜻蜓还可以利用这种与背景相似的翅斑保护自己,逃离捕食者的追捕。可见,蜻蜓这种保护色彩斑纹也为蜻蜓提供了完美的自我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