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國%逍遥王
敦煌九天⑦阳关歌一曲,今度玉门关【原创】
大漠边关,热血男儿征战沙场,马革裹尸,不破楼兰终不还乡。古来边塞诗的苍凉悲壮,总会让人热血澎湃,内心激昂。敦煌自古作为华戎交汇之地,那些冷兵器时代的厮杀虽然离我们已非常遥远,但只凭“阳关”、“玉门关”这两个名词就足以让敦煌千古莫忘。 阳关景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在敦煌的西南方向68公里处,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和丝路南路必经的咽喉之地,曾是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阳关古塞建在荒漠之中,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在千年之前,往往意味着很多年都“一去不复返”了。 阳关遗址位于古董滩附近,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相传当年唐皇采取和亲政策,把公主下嫁给西域于阗国王,送亲队伍带着众多嫁妆夜宿阳关,不料遭遇了连续七天七夜的风沙尘暴,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天长日久,流沙移动,沙丘下的废址和文物渐露地面。 这里曾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军事要塞,也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大漠边关。 汉代进出阳关需要通关文书,现代进入阳关需要门票五十。 进入阳关景区后,第一眼就会看到阳关博物馆。馆藏的文物和导游的讲解,会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重又展现在游人眼前。 铜鸾铃(春秋战国),古代车铃铛的一种,一般是指系在马身上的响铃。大多是鸾鸟以口衔铃的形状,《诗经》中就有“四牡彭彭,八鸾锵锵” 的诗句,大意是“四匹雄马蹄声响亮,八只鸾铃清脆悦耳”。唐初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可能是一种改制缩小的鸾铃。 铜当卢(战国-秦),古代系于马头部的饰件,形式各异,放置在马的额头中央偏上部,也就是马鼻革与额革部位交接处的饰品。铜质的当卢盛行于商周时期。 左侧为“铜达常”(汉代),古代车顶盖的柄。右侧为“铜车軎”(战国),古代车轮的配件,车軎安装在车轮轴端用来固定车轴,在先秦墓葬中常以一对车軎代表一辆马车陪葬。
秦半两(秦代),半两钱是中国最早在全国通行的统一青铜货币,流通时间长达218年。 张掖郡肩水金关(模型),据汉代遗址发掘复原,比例1:40。肩水金关建于公元前121-前102年的汉代,位于金塔县城东北152公里的黑河东岸,现在遗址只剩一个烽台。 西域戊己校尉奏稿(西汉),敦煌马圈湾出土的复制品。戊己校尉,屯田长官官名,公元前48年西汉设置,管理西域的屯田事务,东晋时最后一个戊己校尉赵贞被前凉俘虏,官置废止。 张掖郡居延甲渠第四燧(模型),据汉代遗址发掘复原,比例1:20。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出土的复制品。居延遗址,史称遮虏障,又称为居延边塞,是分布在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和甘肃酒泉的金塔县境内的遗址群。 塞上烽火品约(东汉),中国古代烽火台临敌报警发布烽火信号的条例,是东汉时居延都尉府为其所属甲渠、卅井、殄北三烽塞所制定。 五铢钱(汉代)。秦灭亡后,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半两,且允许各郡国私铸,钱制较乱。吕后发起币制改革并亲自参与钱币设计,公元前113年起汉武帝下令销毁和禁止私铸钱币,五年后正式发行五铢钱,面文有“五铢”二篆字。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共流通739年,为古钱币铸行之最。 盖弓帽(汉代),是汉代马车上的零件,多用青铜制成。管型,有钩,装套在车盖弓骨的末端,也是一种车盖边缘的装饰。汉代马车顶部一般都有车盖,用来遮阳和避雨,有点象雨伞,车盖的材质用布做成。盖弓是支撑伞盖的骨,和雨伞的撑骨作用一样。有14根、16根、19根的,讲究的做成花瓣型,古人把它称作“金华”。 “李广骑射”画像砖(西晋),仿制品,原件由敦煌博物馆收藏。“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得就是飞将军李广的神奇故事。李广(?-前119),一生戎马倥偬,却命运多舛。六十多岁时还随卫青、霍去病西击匈奴。因为率领没有向导的东路军迷失道路而贻误军机,为了免除属下校尉的处分和不甘再受刀笔吏的侮辱,自刎于卫青的大将军幕府。 开元通宝(唐代),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621年唐朝整治混乱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面文“开元通寳”由唐初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中国古钱币从唐代始有“通宝”。后世民间奉为“辟邪、旺财”之宝。 元代莫高窟造像碣,残石高75cm宽57cm,上额横刻“莫高窟”,中间刻四臂观音坐像。坐像上方及左右两侧分别刻六字真言两行,每行一种文字,分别是梵、藏、汉、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鹘六种文字。碣上还有功德主、当地官员、僧人、长老等的题名。说明了元代敦煌仍盛行佛教,信众不限族属。 多少边关将士在这里抱着“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的壮志豪情,守疆拓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最终埋骨他乡。 游客在导游的率领下,可以在此付费办理通关文牒留作纪念。想做围观群众?那就会有年轻貌美的女服务员在一旁奉劝离开和请勿拍照。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人们绝交,也拿黄沙漫漫的阳关道说事。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座汉代烽燧遗址,高高耸立在墩墩山上。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今天的阳关虽然看不到“突营射杀呼延将”、“百战沙场碎铁衣”的将士,也看不到“葡萄美酒夜光杯”、“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诗人,唯有前不久才熟读的“阳关三叠”乱浮心底。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玉门关景区  在网上百度搜索和拜读众多游记,早已明白在今天的玉门关是看不到什么高大城堡关隘的,但是依然敌不过古人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前往一游。 玉门关遗址景区入口处是一个不大的展馆,对玉门关的来龙去脉做了一个简要说明。 考古学界臭名昭著的俄罗斯海军中校科兹洛夫,率领一支用专业知识武装起来的强盗队伍,也到敦煌各地科学考察过。1883-1926年,奉俄国地理学会派遣,先后六次到中国新疆、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搜刮各地的珍贵文物。
小苣(汉代),敦煌长城烽燧出土。烽隧由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点燃报警,传递消息,所燃烟火15公里之外都能看到。小苣,也就是引火苣点火草。古烽隧的报警方式主要是“举燔苣,燃积薪”,玉门关一带芦苇遍布,堆成方形或圆形的称为“积薪”,捆扎成束的称为“苣”。苣有长有短,长的240cm,短的60cm,8cm左右的是“引火苣”。 玉门关遗址位于敦煌西北8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又名小方盘城,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相传著名的“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是古丝路北路必经的关隘。 现存的城垣完整,总体呈方形,东西长24 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3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 玉门关与阳关一样,自古征战频繁。铁血将士给了诗人无限的激情,“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还有无边无际的大漠荒凉,和边城废墟的荡气回肠。 玉门关景区还包括汉长城遗址。汉长城始建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时,西起今敦煌市西端的湾窑墩,沿疏勒河经玉门关、安西、西湖、望火堡、布隆吉、桥湾,穿玉门市北石河沿岸,进金塔后沿弱水北通居延。另一路从金塔顺黑河经高台、临泽、张掖、山丹,过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永登等地,渡黄河入宁夏。在甘肃境内全长1000余公里。玉门关汉长城是目前保留最完好的一段,高3.25m,基宽3m,顶宽1.5m。 敦煌在历史上命运多舛,有过辉煌与繁华,有过废弃与劫掠,华戎交汇,豪杰与英雄,大漠边关,黄沙烽火,风旗猎猎,战马嘶鸣,卫戍将士的热血,马革裹尸的悲壮,闻鸡起舞的意志,燕然勒铭的豪气,对于江南的我,仿佛是一个远古走来的谜一样的巨人。敦煌恰如海子所说:“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