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工具思维,而决定性的因素是这一点

 茶香飘万里 2019-09-19

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和原始丛林里其他的动物相比,能力、体力都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能够脱颖而出,发展起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工具的发明和创造

工具的发明,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条暗线。从最初的靠徒手捕猎、采摘为生,仅仅能够果腹,到因为工具的发明,我们的先祖们开始有了多余的食物的积累,从而免于今天没有收获,明天就会饿死的恐惧。而工具的发明,使得捕猎、采摘有了更高的效率,从而提升了生产力水平,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于休息、改进工具、发展艺术、拓展我们的思维等等。

可以说工具的发明是人类进步、文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推动力之一。而对于个人来讲,很多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工具思维的使用水平。相对于有形工具而言,其实,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无形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前边的文章里,专门提到过,很多高手都具备自己的高可复用的模块工具,这既包括具体的可以提升我们工作效率的技能,又包括思维的方法。我给很多朋友都提过一个建议,不管你是做什么的,最好能够了解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我最近就在自己试着学习Python编程语言,当然,我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能够以此为生,而是要明白计算机程序是如何工作的,也就是他们运行的逻辑是什么。

很多人说,人类的发展就是不用反复的发明轮子,这个确实很对,但是,我们现在的越来越多的工具已经发展成了系统思维,而不是一个轮子那种一看就能明白的工作原理。

而对于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让你知道机器可以帮你做什么事,让你可以从重复的无谓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改进“轮子”,从而更好的提高效率。而很多人的几乎所有精力、体力都使用在了重复的劳动上,就像我们那些在原始森林里的先祖们那样,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糊口。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工具思维,而决定性的因素是这一点

前人们,创造并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轮子”,这既包括科学的原理的发现,具体的技术、专利、工具、经验等等,但是不同的人为什么使用效果有天壤之别呢?当然,造成这种差别的因素非常的多,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很多人没有去思考过这些具体的“轮子”隐含的前提条件

昨天正好跟一个朋友聊起来中医的问题,其实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辨证施治,这当然是限制中医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过,现在很多中医,包括一些中医的发烧粉,特别喜欢收集一些古方、验方,而且死抱着不放,而不去思考,现代社会和古方产生的当时的环境的区别,现代人和古代人本身的体质差别。这其实就是想用一个轮子来适应所有的路况。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工具思维,而决定性的因素是这一点

今天跟大家重点分享一段《长短经》里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更深入的看一看这个问题:

《长短经·是非》:

(是曰)公孙弘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知所自理,知所以自理,然后知所以理人。天下未有不能自理而能理人者也。此百代不易之道。”

简单的翻译一下:

公孙弘说:“身体力行近于仁,勤学好问近于智,能知廉耻近于勇。明白这三条原则,就懂得怎样修身自律了。知道如何修身自律,就会知道怎样管理别人。天底下还没有不能管理自己反而能管理别人的人。这是百世不易的真理。”

其实,儒家很多的经典里都讲过类似的观点,可以说公孙弘的论述逻辑也是非常完整的。

不过我们接着来看接下来的一段:

《长短经·是非》

(非曰)《淮南子》曰:“夫审于毫厘之计者,必遗天下之数;不失小物之选者,惑于大事之举。今人才有欲平九州、存危国,而乃责之以闺合之礼,修乡曲之俗,是犹以斧剪毛,以刀伐木,皆失其宜矣。”

简单的翻译一下:

《淮南子》说:“能把毫厘之差算得一清二楚的人,一定忽略对天下形势的了解;对小事一点也不放过的人,对于大事就会感到困惑不解。

如果现在有人胸怀平九州、救危国的大志,不让他去成就大事,反而拿类似三从四德的礼仪来要求他,让他学习遵守民情风俗,这就好比拿斧头割汗毛。用宝刀伐树木一样不近情理。”

我们如果从《淮南子》这一段来看,也会觉得,这里讲的也很有道理,逻辑也很严密。那到底哪个对呢?

这里需要先说明一下,也就是每一段开头括号里的是曰和非曰,这是《长短经》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这部经典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反复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让我们学会思辨,而不是用一个固定的视角看问题。

我们总是喜欢问一件事件,一个方法的是非对错,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很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是非对错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就像这两段里所说的,其实,哪一条都对,只是如果不注意,或者忽略了前提条件、应用范围,“对”可能就是“错”,“错”也有可能是“对”。

从公孙弘的角度来讲,这更适用于对于个人的要求,也就是严以律己,而从《淮南子》的这一段来说,则更倾向于宽以待人。

同样,这两段还有隐含的条件和隐含的适用范围,从公孙弘的角度来说,这是通过提高个人修养,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样,通过对自己人性的洞察,推己及人,也基本就能懂得别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了,因为人性在绝大多数时候是相通的,也就是趋利避害、贪婪与恐惧这些根本性的特征上。而《淮南子》这一条则更多的是建议领导者要学会从大处着眼。但是,如果只从大处着眼,而不知道如何在小处着手,发现趋势和变化,那又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长短经·是非》这一篇的总结:

议曰:此一是一非,皆经史自相违者。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火水相灭,亦能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事虽相反,而皆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

还是翻译一下吧:

以上所列举的一正一反的命题,都是从经史典籍中摘录出来的自相矛盾的立论。

班固说:“从前王道衰微,诸候各国竟相巩固自己的政权,由于当时各国的君主好恶不同,因而使诸子百家的学说蜂拥而起。他们各执己见,大力宣扬自己的理论观点,并且到处游说,争取让诸候采纳。他们的学说虽然各不相同,但就象水与火的关系一样,相灭而又相生。仁和义,敬与和,虽然相反,然而它们却都相辅相成。

《周易》说:“天下人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而达到共同目标的途径却有各种各样;天下的真理是同一的,而人们思考、推究真理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却是千差万别的。”《周易》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其实,这里班固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看待问题的终极性的角度:

诸子百家,虽然各自的观点千差万别,很多时候还会相互攻击,但是,有一点他们都是相同的,就是要解决东周末年以来的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目的都是要实现从乱到治,而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其实都是一种解决方案,为了能够被采纳,就会过度的突出自己的个性化,强调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所以,如果搞不懂这个前提,我们读很多经典,会很容易把自己带沟里去。

那解决的办法,就是最后引用的《周易》这一段,很多时候,我们过度的重视了具体的“术”本身,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更容易被观点的提出者、方法的设计者取得的具体的成就所迷惑,而忽略了这些思想、方法、发明的隐含的前提、使用的条件、适用的范围。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拥有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轮子”,也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库,不断提升我们的效率,才能不断提升我们人生的密度和高度,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必须非常清楚他们隐含的条件,甚至是他们发挥作用的机理和逻辑,如果只会照搬照用,很多时候,只会适得其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