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竞争”,小心有毒副作用

 miaomiao0440 2019-09-19

 1

国庆期间,正赶上家里农忙,我帮忙照看三个侄女侄子写作业。早饭后,8岁的侄女、9岁的小侄子很快都端坐在了书桌前,唯有12岁的大侄子把自己关在房间,怎么喊都不出来。

我小声问侄女:“你哥哥怎么了?”侄女告诉我说,因为英语只考了85分,昨天晚上被他妈一顿训斥。

听到这我有点心疼侄子。我常常听嫂子对他说“向100分看齐”,刚学英语那会,原本侄子是挺有兴趣的,而且写得一手好单词,但目前来看,他已经开始排斥英语在内的所有学科。

其实,长期被“别人家孩子”伤自尊的侄子是有点自卑的。今年春节那会儿,我辅导他英语的时候,他看上去已经很消极了,甚至还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跟我说:“小姑姑,你别教了,我妈都说了我笨,学不好英语。”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通常我们所说的

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

三种成分组成的。

认知内驱力是由个体本身产生的一种内部动力,也就是荣格所说的内驱力的一种。

而附属内驱力则是指个体为了得到来自外部的赞扬和认可,而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是一种满足为了满足别人而表现出外驱力。

我们天生对学科的自然热情是内驱力的表现,倘若被当做某种任务来完成,比如“学习是为了考100分”,“练习书法是为了拿名次”,也许最终100分是拿到了,书法比赛也进了前三名,但对学习的热情却被破坏了。

家长的一些高标准严要求,可能就偷偷的把孩子的天然内驱力,给替换成了外驱力。外驱力反噬了内驱力,最终受伤最深的是孩子。

2

素有“微分几何之父”之称的陈省身在给中科大上年班题词的时候,提笔写下了这么几个字:不要考100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先生说,学习就跟种地施肥一样,要有度;过度用功与过度施肥一样,成绩再难提高,或者成为“高分低能”的平庸之才。

事实上,即使家长不说什么,“争强好胜”也是孩子的一种天然表现。只是,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孩子爆发力早,有的孩子爆发力晚,而且,每个孩子的兴趣点不一样,因此“优秀”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在江苏卫视《歌声的翅膀》这档节目中,九岁的江西男孩吴耀杰将自己的压力写进了歌词里,自弹自唱了自己的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一曲下来,父母评委观众都感动地哭得稀里哗啦,听到这首歌我也特别有感触,那些句句扎心的歌词,有多少是我们曾经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话:

“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

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十级

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

我妈身后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

地球上有一种孩子啊

叫别人家的孩子

可在我心底

老爸老妈 我不想比”

莫名的被这首歌戳中了泪点,一个九岁男孩用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诠释了“独一无二”的含义。

吴耀杰清楚地知道“唱歌”才是自己的长板,但父母却只盯着他的“短板”,总拿别家孩子的“长板”做参考,这让他烦恼不已。

这首歌也提醒了我们,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跟自己的孩子比,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长板”,并着重培养,让它发挥最大值。

3

《奇葩说》第四季中,傅首尔谈到自己的经历,说过这样一段扎心的话。她说当自己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妈妈告诉她要“争气”,从此“优秀”就成了她人生中唯一的奋斗目标。

她也努力,最终成了当之无愧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眼里的“全优生”。长大后,她成了一个成功的人,但她内心却不快乐。“可是我心里的那些遗憾,我那些想干没干的事,我被偷走的快乐,除了我自己,又有谁真的在乎呢?”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眼睛里有泪花在闪烁。

“成长路上的苦,谁经历谁知道。”正是因为她有着切身体会,才不想偷走孩子的童年,让他过早的参与到人生比赛中来。当主持人问她如果让她给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她会按下什么键。傅首尔回答“快乐”,她坦言给孩子起名“多乐”,就是想他的童年多些欢乐。

她说“快乐”是妈妈对孩子唯一的期望。

4

童年的主要任务是内在的积累,即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幸福感,使他们的内在强大起来。

在这个年龄段不断强调孩子的竞争心理,过度的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不仅会加大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失去童年的乐趣,还很容易培养出争强好胜、输不起的孩子。

在《爸爸去哪儿3》中,邹市明的儿子轩轩就是个输不起的小孩。记得里面有个“抠玉米”比赛,那场比赛爸爸们集体输了。面对失败,其他孩子都没多大反应,唯有轩轩在现场大喊大吵,情绪很是激动,而且还倔强地说:“我要你现在就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谭素怡认为,好胜是一种积极上进、敢于竞争的心理品质,适度的好胜心使孩子不断前进,变得更优秀。输不起其实是一种不良竞争心理。

轩轩的过激行为,其实就是他的不良竞争心理在作怪。

5

我们要怎样教育孩子,才能让他们永葆对学习的热情,不失去内驱力呢?

首先,不要给孩子

过度灌输“爱拼才会赢”的观念

 

要让孩子明白,竞争不是排他性的。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培养孩子好的品行,比考100分,拿第一名重要得多。

特别是家有两宝的家庭,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千万不要拿两个孩子做纵向比较,今天大宝表现好,就批评二宝,明天二宝优秀了,就冷落大宝。这样很容易误导孩子,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比另外一个强,就能赢得父母更多的关爱。

其次,家庭教育遵循

“Less is More”的原则

 

“Less is more”是上世纪著名的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少即多”。家长在育儿道路上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有着“新加坡三毛”之誉的作家尤今,她的育儿之道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她认为,看孩子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她允许“家庭”这个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不一样。

尤今是一个敢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的母亲。她的三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没有上过补习班,她也没有强迫孩子上过任何兴趣班,更没有给孩子灌输过“竞争”跟“比”观念。但她的孩子都很出色,两个儿子在国外工作,女儿如今也是一名出色的律师。

再次,培养孩子的逆商,

让孩子知道输不起的人也赢不了

 

对于好胜心强的孩子,父母要避免空白的说教,允许孩子去摔跤、碰壁、跌跟头吧。

成长本身就是一次挑战,孩子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若是父母能够冷静的态度,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处境,让孩子明白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自信。 

最后,要注重孩子的内在,

遵从孩子的天性,

不给孩子设限、定目标。

 

哈佛女孩丁丽晴在谈及她的家庭教育时说,在五年级之前父母完全不管她,没有让她参加过奥数在内的任何培训班,她上的也是很没有名气的小学,而且她天天拉帮结伙的玩,父母也没有干涉。

后来,稍大点,她自己参加辩论小组、划船队,父母见划船挺累的,反而劝她“休息吧,不用这么拼”,“注意身体,悠着点儿”是丁爸爸对女儿叮嘱最多的一句话。

我们的孩子应该像个孩子,他们可以成不了别人眼里的第一,但却是我们的唯一。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不必多完美,甚至不用太优秀。

想要孩子长大后飞得更高,就不要给孩子设限。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言:想要“100分”,就别要求孩子考100分。

作者:青未了,自由撰稿人,儿童心理学研究者,专注情感、家庭、育儿成长话题,愿倾毕生所长,写温情走心的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