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位家长,你真的了解孩子玩手机的原因么?

 好妈妈有话讲 2019-09-19

周女士最近发现,自己五岁的女儿每天抱着一个紫色的熊宝宝,吃饭睡觉都不离手,哪怕是去幼儿园,也一定要抱着熊宝宝出门。如果妈妈把熊宝宝拿走,女儿就会立刻哭闹不止。

刚开始,周女士觉得这样挺好,如果孩子哭闹,就可以立刻用熊宝宝安慰孩子。但时间一长,周女士发现孩子过于依赖这个玩偶:在幼儿园只和玩偶玩,从不跟小朋友接触;甚至连睡觉都会梦到玩偶被抢走,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日常生活。

实际上周女士的女儿,其实存在恋物情结。所谓的恋物情结,就是过于依赖某个或某种物品,导致生活、学习、甚至人际交往都出现了问题。而恋物情结严重者,将会演变成“恋物癖”。



当然,有些家长会说,很多幼儿园的小孩子都喜欢依赖一些玩具,这很正常,家长不用在意。但其实不仅仅小孩子身上会有依赖物品的现象,很多青少年身上也会经常出现。

曾有一位家长给我们留言,说她的儿子今年上初二,最近疯狂迷恋上手机游戏,每天晚上回家不写作业,而是抱着手机玩一晚上。为此,他爸爸骂过他,也打过他,甚至摔过他手机,但都无法帮助孩子戒掉玩手机的毛病。

不仅如此,前段时间放暑假,妈妈想带孩子旅游几天,一方面帮助孩子长长见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控制他玩手机。但是没想到孩子根本不愿意出门旅游,而是整天窝在家里面,不见同学,也不出门玩耍,每天只沉迷在手机游戏中无法自拔。

现如今大部分孩子都存在网瘾现象,他们对手机毫无抵抗力,过于依赖手机游戏,依赖网络社交。不仅影响自身的学习成绩,还会导致家庭亲子关系不和。

由此可见,不论是已经步入青少年行列的未成年人,亦或是还在幼儿园玩玩具的小孩子,他们都有可能会养成恋物情结。



很多家长不禁会感叹,为何孩子会有这种问题呢?实际上,恋物情结越严重的孩子,越缺乏安全感。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他们需要与父母建立起微妙的依恋关系。也就是说,父母在呵护孩子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安全。

但假如父母对孩子的呵护不够,或者父母的教育方式错误,导致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那么孩子就无法感受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依恋,从而使孩子体会不到安全。

当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获取到安全感,他们就会找其他物品来代替父母,或者说是代替父母的关爱比如有些妈妈刚生完二胎,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陪着老大睡觉,于是老大会在睡觉时抱着娃娃,用娃娃来代替父母的关爱;再比如有些父母经常责骂唠叨孩子,导致孩子误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所以只能沉迷于手机中获取安全感。

因此,孩子所依赖的物品,实际上是孩子的情感寄托有些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夸奖、赞美、鼓励、表扬,但是却得不到。于是他们会将这份情感寄托在物品中,通过物品获得心灵上的安慰。



果果的妈妈前两天生了一个小宝宝,于是果果成功被妈妈“打入冷宫”。妈妈经常对他说,你是个哥哥,你要保护弟弟,不可以再像小孩子那样调皮捣蛋。于是,果果再也不敢跟妈妈撒娇,也再也不敢随便哭闹了。

他现在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变形金刚,而且还会设计很多的游戏场景。在游戏中,他会假想自己被欺负,然后让变形金刚来保护他,打跑那些伤害他的坏蛋。

果果之所以会和变形金刚这样玩耍,完全是因为果果渴望被保护,渴望被关注。由此可见,孩子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投射到他所“依赖”的物品中。

比如很多沉迷手机游戏的青少年,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一定非常糟糕。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贬低、责备、打骂孩子,以为这样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但实际上,贬低、责备、打骂,传递给孩子的只有负能量。孩子在生活中体会不到快感,就只能寄托在游戏中。

而游戏往往胜负分明,那些经常打游戏的孩子,游戏水平都很高,他们每一次打赢游戏,都可以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孩子更愿意钻进手机里不出来。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刚好存在恋物情结,那么作为父母,你需要明白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孩子不听话、不懂事,而是在于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太少,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要想孩子戒掉这些物品,就需要重新和孩子建立情感关系,多关注孩子,鼓励孩子,而不是只会抱怨批评孩子;更不能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极端处理方法,那样只会伤了孩子的心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