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苗疆走廊”和“苗疆边墙”入手,看明代对西南地区的恩威并施

 滇东雪鹰 2019-09-19

01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华夷杂处”的国家,上古时期的中山国、犬戎、狄人,两汉时期的西南夷、武陵蛮、山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进入中原,隋唐时期的回纥、党项,到元明时期的苗、瑶、彝等都是贴近于汉族生活区甚至是杂居于汉族生活区之间。

所以针对这些“蛮夷”必须要用合理的手段和政策才能推动华夷融合,减少不必要的冲突,而我们今天要谈到就是明代关于苗民的政策。

02

苗民在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湖南、湖北西部、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以及云贵高原的广阔区域内,不仅是在明清时期,在现代中国同样也是。

但是明朝时期的“生苗”大多都不太服从中央政府的管束,因此明代中央政府对于苗民“苗疆”都是采取军事管理,其中限制约束苗民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苗疆边墙”

所谓“苗疆”是对苗民世代聚居生活的地方的统称,而“苗疆边墙”则是明朝政府为了防止苗民暴乱的一种预防措施。

从“苗疆走廊”和“苗疆边墙”入手,看明代对西南地区的恩威并施

贵州宣慰司

03

川黔湘交接处的苗疆自秦汉开始就设有郡县,《后汉书》记载:“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改为武陵郡。”

虽然设置了郡县管辖此地,但实际上对于“武陵蛮”约束力极其有限,自东汉以来该地区的民众叛乱就史不绝书,唐宋时期在此设置了羁縻州,并且将苗民聚集的苗疆称之为“生界”,意思是指此地苗民都是不服管束,不听教化的化外之民。

04

元代时期首创“宣慰司”、“宣抚司”为职称的土司制度,被明朝政府所继承,这些土司肩负着代理朝廷管辖、招抚和教化“生界”苗民的重任。

明朝政府为了保障中央政府对于云南的直接统治,增强对于西南广大地区的掌控,沿用了前代遗留下来的自江陵开始,经过湘西苗疆贯穿贵州全境直达云南的“黔中通滇孔道”

以这条驿道作为基础,明朝政府在沿线广布卫所,强化对整个西南地区的管辖,同时设置土司“因地制宜”的招抚和教化苗民。

05

在招谕教化苗民的同时,沿途卫所屯兵也有利于对苗疆各处实行高压的军事管制,对于当地苗民的叛乱绝对是毫不留情的镇压,一方面保证驿道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导“生界”苗民归化内附。

这条驿道有多重要呢?这么说吧,明代贵州之所以能够设立行省,并不是贵州真的达到了建省的标准,恰恰相反,贵州不仅主体民族人口稀疏,而且经济上也无法独立,还需要靠邻省接济。贵州能建省,完全就是因为这条“一线路”

从“苗疆走廊”和“苗疆边墙”入手,看明代对西南地区的恩威并施

“苗疆走廊”示意图

06

按照明朝人自己的说法:“盖贵州乃古罗施鬼国,地皆蛮夷,山多箐穴,水不涵汀,土无货殖,通计民屯仅十四万石,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处,官戎岁给全仰于湖广、四川二省,盖本非都会之地,从古不入版图。我朝但因云南而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一线之外,悉皆夷峒。”

明朝人自己都说贵州此处自古就没有纳入版图,但是明朝为了直接控制云南,借贵州“一线路”通往来,贵州除开这条驿道之外全是蛮夷。

王士性《广志绎》也说,“其地止借一线之路入滇,两岸皆苗”,这条“一线路”通过明朝政府的维护,逐渐扩大影响力,稳固了朝廷在贵州的统治,形成了独特的“苗疆走廊”,促进了西南边疆的内陆化。

07

而经济手段只是明朝政府控制苗疆的手段之一,伴随着胡萝卜的还有大棒。据统计,有明一代,二百多年间为平定苗疆叛乱,明朝政府展开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多达三十多次,苗民的叛乱不止严重影响着明朝政府地方统治的稳定,故此在苗疆边缘地区由卫所牵头设置了营汛哨堡,以备朝廷强化苗疆统治。

其中以萧授修筑的“二十四堡”和张岳修建的“十三哨所”最为出名,“苗疆边墙”就始于萧授的“二十四堡”。

08

宣德年间贵州铜仁苗乱,引发了川黔湘各地苗人纷纷造反叛乱,萧授一方面带领各路土司官兵平乱,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苗乱的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于是萧授“筑二十四堡,环其地分兵以戍,贼不得逞”,最终使得苗乱逐渐熄灭,萧授一生都致力于安定湖南、贵州等地的苗民,而他最为成功的发明莫过于环绕苗疆边缘的“寨堡”,这些寨堡不单单只是用于军事上的防御抑或是进攻,同时具有监控苗民动向和收集苗疆情报的作用。

寨堡成为了控制“生界”苗民与外界交流的关口,苗民往来贸易生活都会进出寨堡,一举一动都在寨堡守军眼皮子底下进行,有任何叛乱苗头都可以及时掐灭在萌芽之中。

然而寨堡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寨堡不仅可以在苗疆边缘修建,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的深入进苗疆之中,使得朝廷的政治影响力和有效统治逐步深入苗疆腹地。

从“苗疆走廊”和“苗疆边墙”入手,看明代对西南地区的恩威并施

苗疆边墙

09

“苗疆走廊”“苗疆边墙”对于维护明朝政府在苗疆的统治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明朝政府对于治理苗民的政策远远不止这两样,其中最为残酷的莫过于“赶苗拓业”

“赶苗拓业”由于其政策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因此这项政策并不见诸于正史,然而苗疆地区民间的地方志、碑刻、族谱等等都对这项政策有着大量的记载。

“赶苗拓业”又被称之为“赶苗夺业”、“赶苗夺籍”等等,这项政策萌芽于元朝,盛行并贯穿于明朝,延续到了清朝。

10

明朝的统治势力在深入到了湘西一带以后,不少苗蛮、侗蛮以及瑶蛮先后掀起叛乱,明王朝自然是无情的镇压了这些人叛乱,朱元璋在这些苗民聚居区设置了大量卫所监控和军事威慑,卫所则需要屯田,必然在一个地方就会大量的圈地,于是这些卫所在镇压了苗民叛乱后就占领了当地良田,镇压当地苗民谓之“赶苗”,圈占良田则谓之“拓业”,故此有了“赶苗拓业”之说。

这项政策有多么残酷呢?这么说吧,当时有一个古老的苗民部落“都掌蛮”,在川黔地区生活了上千年,有着极为古老的历史,自景泰年间都掌蛮就开始不断造反叛乱,抵制着来自明朝中央政府的统治,明朝政府为此耗费了大量军费都无法平定叛乱。

最终在万历元年,明朝政府下了狠心,一次性调集四万大军深入苗疆进剿,斩首六千多人,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了上千年的都掌蛮就此消失,这片土地最后还是归属了明朝政府管辖,而这件事只是众多的“赶苗拓业”事件之中微不足道的一件事罢了。

当然了,在“赶苗拓业”中最著名的事件还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杨应龙叛乱。播州之地自唐朝开始就世代为杨氏一族统辖,到了明朝仍然归属杨氏一族统治,名义上杨氏一族虽然向明朝政府称臣纳贡,但实际上在播州杨氏就是土皇帝,传至杨应龙之时,早已积累了空前的财富、人口和土地,杨应龙的野心就逐渐增长,最终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播州之乱”。

当时的明朝政府虽然逐渐衰败,但仍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数月之间就从川黔滇湘陇秦等地调集大量军队,由四川巡抚李化龙率领,分兵八道围剿杨应龙,短短一百多天就直接平定了杨应龙叛乱,杨氏一族七百多年积累的人口、土地和财富终于落到了明朝政府的手中。

从“苗疆走廊”和“苗疆边墙”入手,看明代对西南地区的恩威并施

11

通过镇压杨应龙之乱开拓苗疆土地,使得播州最终归于明朝政府统治之下,但是“赶苗拓业”政策的残酷和血腥可见一斑。

总而言之,明朝政府在治理苗疆的政策上基本是以土司制度为依托,依据苗疆习俗治理的同时也利用军事震慑开展有效的招抚和教化,逐步加强中央政府再苗疆之中的政治影响力,最终实现“改土归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