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最毒舌的一次,写下一首词,嘲讽得道高僧,高僧却无言以对

 Zhanjh1936 2019-09-19

众所周知,苏轼相交满天下,他的好友中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既有凡尘俗人,也有佛门高僧,

他最为投契的一个好友佛印,便是著名的高僧。

还有北宋的诗僧道潜也和他来往密切。

有一次道潜特地前去拜访他,他却玩心大起,令歌妓调戏与他。

幸而道潜佛法高深,坐怀不乱,很淡定地吟出一句“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本是为了打趣好友,最后却成就了一首千古名作,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当然苏轼作弄道潜,是好友间的戏耍,无关大雅。

但是并不是每个僧人都能得苏轼另眼相待。

传说有一次苏轼在拜访一座寺庙时,被主持认了出来。

主持觉得机会难得,便向苏轼讨要墨宝。

原本吧,苏轼也是乐于成人之美,但是他听说这个主持品行不端,于是便有心戏弄他。

他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下联是:火尽炉寒,来把意马栓牢。

当时的主持十分高兴,将此对联悬挂在寺庙前,供人瞻仰。

后来就有人看出门道了,这是一副谜联,上联的谜底是秃,下联的谜底是驴,联合起来便是:秃驴。

主持明白后,赶紧命人撤了对联,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而苏轼的毒舌还不仅仅于此。

根据《冷斋夜话》记载: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曾经携歌妓拜访当地的高僧,大通禅师,高僧大怒,苏轼却写下一首词,命歌女唱之,高僧听后竟无言以对。

这首词名为《南乡子》,全文如下: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

却嫌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这首词很有意思,开头两句便反问大通禅师:您唱的是哪家的曲子?您继承的是哪派的门风?

佛门本是清净之地,而歌妓在古代历来为人所轻贱,而苏轼携妓登佛门,原本是他理亏在先,高僧大怒也是在情理之中。

可是苏轼却反问高僧:你修的是哪门子的禅?

前面我们也说过,苏轼虽然时常戏弄和尚,但也是分人的,对于佛印和道潜,顶多算是互怼,而有些道貌岸然的僧人,则是毫不客气地称其为“秃驴”。

这里也是句句含讥,可见所谓高僧定然也是品行不正。

根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苏轼的另一好友仲殊和尚听闻了这首词后,也写下一首《西江月》和之,“不向春风一笑,待何时”。

根据仲殊的和词来看,大通早年也是个混迹风月之人。

想必苏轼也是知道他的底细,所以才会如此嘲讽。

接下来的两句看似劝诫大通莫要生气,其实也是充满反讽之意。

“拍板”有两层含义,既是僧人平常诵经讲道所用的工具,也是唱戏说书人的道具。

苏轼这里用“借”,表面是说借用佛门之物唱唱戏,实际是说你从前也没少混风月,我如今不过是照你以前的样子,何必动怒呢?

且不说大通从前之事如何,单就他喜怒形于色,就说明修炼不到家,就够苏轼反讽他了。

接着的下半阙更是直言不讳地揭大通的老底了。

刚刚歌妓偷瞄了你一眼,你就皱眉不快。

你这些弟子也是生的晚,没见到当初你沉迷女色的放荡样子。

其实苏轼也不是有意和大通过不去,只是这些僧人嘴上说着“众生平等”,可实际还是将人视为三六九等,苏轼自是看不过去,就忍不住出言嘲讽。

而大通听了这首词后也是哑口无言,满脸羞愧,一来也是他未出家前却是也曾风流过;二来以慈悲为怀著称的他却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确实不应该。

最后他向苏轼致歉,此事也传为词坛佳话。

不知你还知道苏轼哪些有趣的故事?欢迎一起来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