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名言集锦大全

 峨眉佛光 2019-09-19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六腑以通为补

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六腑以通为用

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氣

--金翼匱

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靈樞?五邪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刘一仁'医学传心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

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我认为这个主题没有意义

随便到古籍里去查两句来贴上就是了~

虚虚实实,

过尤不及,

病重药轻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独处藏奸===大概是景岳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刘渡舟教授指出,自学有“三忌”,即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

(一)忌浮

是指对学习内容,用心要专,要深入理解。切忌只满足于一般的理解。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浏览,或是“一目十行”的不求甚解,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为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必须既要勤读、勤写,更要勤思、善思。即不仅要认真读书,更要勤于思考。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与归纳综合,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学得牢靠扎实,收获较大。如前人所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近代著名学者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二)忌乱

是指自学要有完整的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步骤。正如宋代大儒朱熹之所谓:“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如蜻蜓点水般杂乱无章,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甚至是事倍功半以至劳而无功。我们认为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临床的原则,对中医专业(专科段)自学考试所列课程的自学,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阶段。其主要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作为大专层次的中医师所必备的西医知识。在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是哲学、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及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前三者与后两者分别为学习中医与西医学的基础学科。第二阶段以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为重点。第三阶段则以临床课即中医内科学、针灸学、西医内科学基础及中医妇科、儿科、外科、伤科学中的一门选考课为主要内容。学员在自学时大体上可按以上所述,结合各个时期的开考课目,分阶段分层次地来选择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总之要注意使学习内容做到前后贯通、承上启下、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三)忌畏难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恒心,刻苦钻研知难而进。正如叶剑英元帅所说:“攻书莫畏难。……苦战能过关。”自学是艰苦的劳动,经常会遇到困难或挫折,特别是对身处基层的为数众多的**学员来说,可能遇到的困难会更大更多,例如年龄较大、记忆力较差,有时对学习中的某些内容困惑不解。看不懂甚至学不下去,因而感到难以坚持。殊不知,凡是自己感到困惑或看不懂之处,往往也正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之所在。因此如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刻苦钻研,能克服和战胜这些困难,那就一定会取得较大的收获和进展。反之若是受到挫折就畏缩不前知难而退,或是虎头蛇尾,只有“三分钟热度”,点完“三把火”就偃旗息鼓,那么则必然是半途而废无所收益。《荀子·劝学》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大医精诚

唐·孙思邈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已。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行跡之心,如此可做蒼生大醫,反之則是含靈鉅佟W怨琶飨椭尾。嘤蒙约梦<保湓患蠊笕耍劣诎诵笠灰病K鸨艘婕海锴橥迹鲇谌撕酰糠蛏鄙笊ド叮峤翊朔剿圆挥蒙┱撸加纱艘病F潋党嫠沃簦杏邢人勒撸蚴卸弥辉诖死V蝗缂β岩晃铮云浠煦缥捶郑赜写蠖我敝Γ坏靡岩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línglù)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贰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