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对拖延行为的影响

 木香草堂 2019-09-19

  作者简介:李宗波(通讯作者)(E-mail:rancho_lee@163.com),男,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徐州221116);梁音,王婷婷,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徐州221116)。

  内容提要:探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手机依赖对拖延行为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的调节效应。采用手机依赖量表、拖延行为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江苏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收回有效问卷645份。结果发现:①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生源地、年级与专业上均存在显著差异;②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对其拖延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③自我控制对手机依赖与拖延行为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即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强,由手机依赖导致的拖延行为越少。由此可见,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能够导致严重的拖延行为,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缓解这种影响。

  关 键 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拖延行为 自我控制

  标题注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4M561731);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401126C);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15SYC-199);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X1029015279)。

  1 引言

  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逐渐成为当代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高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手机成为中国网民接入互联网的主要设备,其上网使用率为92.5%[1]。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中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10~19岁和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分别为20.1%和30.4%。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达到25.1%[1]。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不断丰富为网民用户的工作、生活、消费和娱乐需求提供了空前的便捷性,节省了大量的生活成本和时间成本。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随着智能手机的功用性不断增强,人们在手机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会越来越多,对手机的依赖性也必然会越来越强,如众多的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或移动社交中无法自拔[2]。目前,智能手机病态使用所导致的手机依赖现象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这必然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利影响[3]。

  手机依赖,又可以称之为手机成瘾、问题性手机使用、手机依赖综合症等,即过度使用手机而使个体出现心理或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的现象[4],严重时甚至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生理反应[5]。具体而言,手机依赖现象主要表现在个体过度沉迷于手机社交软件进行人际交流沟通,过度沉溺于手机娱乐或游戏功能,以及利用手机不停地上网浏览或搜集信息。尽管手机依赖会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但以往的大量研究主要探讨了其成因,直到最近才有研究者对它予以重视。这些研究发现,手机依赖现象会导致个体产生孤独感、人格障碍等问题,致使个体产生社交障碍,诸如对人冷漠,缺乏爱心等现象[5-7]。不仅如此,针对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具有手机依赖倾向的个体同时也会伴随有高度的焦虑与失眠症状[8]。长时间使用手机也会导致出现头疼、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引起生理紊乱[9,10],并且个体所表现出的抑郁症状、社交焦虑或社交孤立感相较于其他个体而言更严重[4,11]。由于手机依赖倾向会耗去使用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会导致个体出现各种身心问题,尤其是注意力难以在其他事件上集中的症状,因此我们推测手机依赖会导致严重的学业拖延行为,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拖延行为是指个体面对指定的任务时不能即刻实施并按时完成,而是有意去做毫无关联的活动并延迟完成任务的现象,如临交差时才会做作业,计划好的事情要放很久才去做等[12]。拖延行为在大学生中相当普遍,我国有90%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现象。拖延行为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个体为了逃避自尊受到威胁、逃避失败或对任务缺乏兴趣甚至厌恶等。研究显示,拖延行为倾向与大量负面的身心健康状况有关,个体承受了更高的压力与焦虑,并且自我怀疑、不自信,进而导致学业任务表现下降[13,14]。手机依赖所带来的身心问题,使得个体无法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和控制,导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任务不能按时完成,从而产生更多拖延行为。

  自我控制是个体克服冲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反映的能力,它要求个体改变固有的或者习惯的行为与思维的方式,需要个体的努力与意识[15,16]。自我控制不仅包括健康的行为与思维习惯、在工作或学习方面的专注,更需要抵制诱惑,对冲动予以控制以及有节制的娱乐[16]。当个体在意识到他们自身和环境的某些变化,并尝试改变已建立的习惯时,即会出现自我控制现象。低自我控制是产生拖延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会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缺少改变现状的行为动机,最终造成拖延行为,这在相关的研究中亦得到证实[17]。个体的高自我控制能力不仅能够直接降低拖延行为,更重要的是,当个体具备高自我控制能力时,他可以克服过度使用手机的冲动,有节制地进行娱乐,也能够有意识地改变不好的手机使用习惯,进而降低拖延行为。

  目前,在智能手机普及、网络即时通讯流行的自媒体环境中,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愈演愈烈。鉴于此,本研究将探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现状,以及这种手机的病态使用对其拖延行为的影响。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将考察自我控制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在手机依赖影响拖延行为过程中的缓解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根据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原则,选取江苏省某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57份,有效问卷645份,有效率为85.2%。其中,男生356人(55.2%),女生289人(44.8%);大一279人(43.3%),大二135人(20.9%),大三200人(31.0%),大四31人(4.8%);文史类专业32人(5.0%),理工类专业358人(55.5%),经管类专业224人(34.7%),医学类专业10人(1.6%),体育艺术类专业21人(3.3%);来自农村296人(45.9%),来自城市349人(54.1%);平均年龄为19.94±1.38岁。 

  2.2 测量工具

  手机依赖量表:采用王正翔编制的手机依赖量表,包括手机使用的持续性(例如,用手机不停地与人通过微信、QQ或飞信等软件聊天)、冲突性(例如,手机占用了你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技术性(例如,用手机检索电子邮件或者语音邮件)、戒断性(例如,我没有办法与没有手机的人保持联系)和突显性(例如,不携带手机我会感到不安)五个维度,共20道题目[18]。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方式(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具有的手机依赖倾向越高。本次测量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6。

  自我控制量表:采用Tangney等研究中使用的自我控制量表的简化版,包括总体自律、冲动控制、健康习惯、工作或学习表现、可靠性五个维度,共13道题目[15]。示例题目如,“大家说我有钢铁般的自律能力”和“有时我会被有乐趣的事情干扰而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反向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本次测量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16。

  拖延行为量表:采用Tuckman编制的拖延量表,共16道题目[13]。示例题目如,“我会等到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开始工作”和“晚上休息之前,我通常会处理好当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反向计分)”。该量表以Likert五点计分法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表现出的拖延行为倾向越严重。本次测量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6。

  2.3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数据收集方式分为网络在线施测与现场施测两种。由研究对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分别依次填写个人基本信息、手机依赖量表、自我控制量表以及拖延行为量表。现场施测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指导语引导被试填答问卷,并当场收回;网络在线施测主要借助互联网通讯工具进行。数据回收后,主要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层次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

  3 结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来自被试的自我报告,因此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根据以往研究的建议,本研究采用程序控制的方式以尽可能降低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同时采用统计检验的方式评估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结论的影响程度[19]。在程序控制上,现场施测时采取匿名作答、主试培训、控制施测现场秩序以及在问卷题目编排上采用正反向计分混合排列等措施;在线施测时,采取答题时间控制和不同施测变量分页填写等措施。在统计分析上,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进行估计,将所研究的三个变量的所有项目全部纳入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未旋转情况下的因子分析结果,共抽取出11个因子(方差解释量为54.83%),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解释量为19.57%(占总方差解释量的35.70%),低于推荐的40%临界值标准[20]。由此可见,在本研究中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此外,有研究指出在统计检验过程中,如果交互项效应显著,即可认定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的影响有限[21]。据此,后面在进行调节效应分析时,我们将对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做进一步的检验。

  3.2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分析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性别和生源地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上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见下页表1)。结果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手机依赖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并且手机依赖程度在生源地方面的差异也呈现出边缘性显著(p<0.10),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方面的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年级和专业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上的差异性进行检验(见表2)。根据研究结果可知,手机依赖程度在不同年级和专业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在年级方面,三年级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最高,且显著高于一、二年级学生;在专业方面,艺术体育类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文史类、经管类和医学类学生。

  3.3 描述统计及变量间相关分析

  表3列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和相关矩阵。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和拖延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43,p<0.01),而自我控制与拖延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59,p<0.01)。

  3.4 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

  运用层次回归分析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对拖延行为的影响作用,以及自我控制对其作用的调节效应。结果见表4。在直接效应的分析中,大学生手机依赖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其拖延行为(β=0.43,p<0.001),解释率为18.9%;相反地,自我控制能够显著地负向预测拖延行为(β=-0.50,p<0.001),解释率为20.6%。这表明手机依赖程度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低,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就越严重。在调节效应的分析中,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的乘积项的回归系数显著(β=-0.10,p<0.01),表明自我控制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拖延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为了更直观地显示交互项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分别以高、低于自我控制均值1个标准差为基准,描绘了手机依赖对拖延行为的影响趋势。调节效应详见图1。由此可知,当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高时,手机依赖倾向对拖延行为的影响较弱;相反,当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低时,手机依赖倾向对拖延行为的影响程度更大。这表明自我控制能力在手机依赖影响拖延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缓解作用。

  4 讨论

  4.1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首先,在性别方面,女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要明显高于男生。许磊等人的研究认为,智能手机不仅能满足个体即时沟通与社交需求,又兼具娱乐和刺激寻求功能,其吸引力更为中性,故而不存在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22]。但在本研究中发现了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不同测量工具的测评重点不同引起的。对本研究而言,由于男女生对手机软件的使用偏好不同,女生可能在手机社交(如QQ、微博、微信、人人等)和网络购物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产生比男生更高的手机依赖。其次,在生源地方面,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经济条件方面可能更加优越,所持有的智能手机性能更高、功能更加全面,他们也较早地接触智能手机,手机在学习生活中渗入的领域更广泛,这反过来也意味着个体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更高。这种情况反映出来的结果就是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程度方面的差异。再次,在年级方面,结果显示大三学生在手机依赖程度方面的得分远大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就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学业任务相对较重,而且对大学生活也充满激情与好奇,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学习或社团活动中去;对大四的学生来说,他们多处于实习、求职或是考研阶段,需要主动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事务,而表现出手机依赖的概率较低。而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讲,随着对在校学习生活的熟悉,加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好奇心与激情减弱,且暂无面对就业求职或考研的压力,会存在一定的懈怠心理,从而导致更高的手机依赖倾向。最后,在专业方面,艺体类学生的课余时间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更多,专业性质更加灵活,而文史类、理工类、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的学业压力相较而言则更大,因此艺体类专业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更加严重。

  4.2 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对拖延行为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和自我控制均能够显著地预测大学生拖延行为,且自我控制能够有效缓解手机依赖对拖延行为的消极作用。首先,由于大学生在手机使用方面不受任何限制,甚至某些高校还在校园内铺设了免费的无线网络,这使得当前大学生在手机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占用了本应用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导致了严重的拖延行为,该结果与已有研究结论也一致[23]。为了减少此类拖延问题,应引导大学生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健康使用手机。其次,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帮助个体改变固有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克服在不恰当时间滥用手机的冲动,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使行为符合集体规范的要求。高自控力的大学生对任务目标有更高的计划性,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在任务或行为冲突时也更能够抵制诱惑并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进而较少表现出拖延行为。鉴于此,教育管理者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指导其监控自身行为,以有计划地保证学习任务目标的实现,从而减少拖延行为。最后,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也就是说,对不同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学生来讲,手机依赖对拖延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高自我控制的大学生持有更积极的自我观念,自我效能感更高,也更能掌控自己的行为,包括滥用手机行为和拖延行为[18];另一方面,高自我控制的大学生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即使他们存在手机依赖的倾向,也能够依靠对自我的监控进行适当的调节,减少拖延行为的产生。

  4.3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未来研究解决。首先,由于本研究主要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因此导致样本分布不均(如在年级和专业分布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尤其是手机依赖的个体差异部分。后续研究应注重取样分布的平衡。其次,本研究只探讨了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实际上手机网络使用在整个青少年群体中都非常广泛,而且近两年有低龄化趋势[1],未来的研究可以将对象扩展至其他年龄段群体,对比不同群体间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是否一致。最后,对青少年群体来讲,研究手机依赖现象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他们矫正手机的病态使用,并提高学业成绩,后续的研究可以加入学业成绩变量,采用纵向干预分析模式,拓展研究的深度。

  5 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在性别、生源地、年级与专业上均存在个体差异。

  (2)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对其拖延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手机依赖能够导致拖延行为的产生。

  (3)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能够缓解手机依赖对拖延行为的影响,即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强,手机依赖对拖延行为的影响越弱。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引自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6.

  [2]Salehan M, Negahban A.Social networking on smart-phones: When mobile phones become addictiv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 29(6): 2632-2639.

  [3]Lee Y K, Chang C T, Lin Y, et al.The dark side of smartphone usage: Psychological traits, compulsive behavior and technostres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 31(31): 373-383.

  [4]Yen C F, Tang T C, Yen J Y, et al.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Taiwan.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9, 32(4): 863.

  [5]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6]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4,(1):41-47.

  [7]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5):540-549.

  [8]Jenaro C, Flores N, Gómez-Vela M, et al.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health correlates.Addiction Research & Theory, 2007, 15(3): 309-320.

  [9]Sderqvist F, Carlberg M, Hardell L.Use of wireless telephone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ymptom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mong Swedish adolescents aged 15-19 years.Environmental Health, 2008, 7(1): 1-10.

  [10]Walsh S P, White K M, Young R M.The phone connection: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how belongingness and social identification relate to mobile phone use amongst Australian youth.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9, 19(3): 225-240.

  [11]Ha J H, Chin B, Park D H,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 in Korean adolescents.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 Virtual Reality on Behavior & Society, 2008, 11(6): 783-784.

  [12]田芊.邓士昌.心理控制源在时间管理倾向影响唤起性、回避性两类拖延行为中的不同中介作用.心理科学,2011,34(2):348-353.

  [13]Tuckman B W.The development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procrastination scale.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91, 51(2): 473-480.

  [14]张红梅,张志杰.Tuckman拖延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试用结果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10-12.

  [15]Tangney J P, Baumeister R F, Boone A L.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 less pathology, better grades, 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4, 72(2): 271-324.

  [16]谭树华,郭永玉.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468-470.

  [17]Haycock L A, Mccarthy P, Skay C L.Procrastin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anxiety.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1998, 76(3): 317-324.

  [18]王正翔.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冲动性关系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9]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20]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et al.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5): 879-903.

  [21]Siemsen E, Roth A, Oliveira P.Common method bias in regression models with linear, quadratic, and interaction effects.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2010, 13(3): 456-476.

  [22]许磊,丁倩,杜红芹,等.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困扰、网络交往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心理研究,2016,9(2):86-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