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的人体要穴 涌泉

 我的最爱绕指柔 2019-09-19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也是足少阴肾经的第一穴,五行属木,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曰:肾,出于涌泉。涌泉穴别名:地冲,出自《针灸甲乙经》;足心,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涌泉释义:

涌泉,涌即涌出,有溢上升腾之义;泉即水泉,水自地出为泉,此穴居于足心凹陷中,体内肾经的经水自下外涌而出体表,故名涌泉。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

涌泉功能

涌泉穴散热生气,有泄热宁神、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熄风的功效;

涌泉穴五行属木,是阴阳交接之穴,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精神病类)

涌泉穴位于足心,根据“病在上,取之下”理论,涌泉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疾病。

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其经脉起于足心,络膀胱,联肝、肺,循喉咙,夹舌本(舌根、舌体)等脏腑组织器官,其经筋循阴股(大腿内侧),结于阴器(男女的外生殖器),故涌泉穴可治舌咽、二阴及经脉病。

涌泉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急救要穴,主治范围广泛,不仅能治疗疾病,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可针、可灸、可按、可贴敷。

用典注解:

“病在上,取之下”: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回阳九针穴:出自于《针灸聚英》,是临床急救常用的有效穴,用于治疗晕厥、肢冷脉伏,阳虚欲脱等中医所说的脱症。中医认为虚脱乃至休克是由于阴水阳脱,阴阳脱离所致。可用回阳九针穴急救。这九穴分别为: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环跳、足三里、合谷。有歌诀曰:“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此九穴针感很强,对某些急症能迅速见效,既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可根据疾病轻重缓急适当取之。

涌泉取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俯卧或仰卧位,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取穴。仰卧,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按压有酸痛感。

涌泉主治:

1. 精神神经系统:休克,晕车,脑出血,失眠,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精神病,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头顶痛,眩晕,昏厥,头痛目眩,善恐,善忘,舌骨肌麻痹,尸厥,神经衰弱,中风;

2. 五官系统: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舌干,失音,瘖[yīn]不能言,喉痹,鼻衄;

3. 消化系统:胃痉挛,黄疸,泄泻,便秘,疝气;

4.呼吸系统:咳嗽气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痨,咯血;

5.泌尿生殖系统:遗尿,尿潴留,阳痿,经闭,难产,不孕,子宫下垂,小便不利,水肿;

6.运动系统:足底痛,五趾尽痛,下肢肌痉挛;

7. 其它:心肌炎,高血压,中暑,风疹,足心热,奔豚气等。

病症注解

喉痹:咽喉病名,其含义较广,大抵包含了具有咽喉部红肿疼痛,或干燥、或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咽喉部急、慢性炎症。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

鼻衄:鼻出血

奔豚气:属内科病证,是指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病名,见《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发作时,常伴有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恐、烦躁不安,甚则抽搐、厥逆,或少腹有水气上冲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热等。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有类似症状。本证发病,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并与冲脉的关系尤为密切。

厥逆,中医病症病机名。此病症包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而能复苏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以及因气机失常,气逆上冲所致的其他疾病。

涌泉操作

1、针

直刺0.5~0.8寸,局部有胀痛感,可扩散至整个足底部。

注意:针刺时要防止刺伤足底动脉弓;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导致舌肌痉挛或麻痹;

2、艾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不宜用瘢痕灸。

3、推拿按摩:经常按摩刺激涌泉穴,使整个足底发热,可补肾健身,还可改善疲乏无力、神经衰弱。

4贴敷:是常用可贴敷腧穴之一,临床常用。

涌泉配伍

涌泉配水沟、内关,或涌泉配大椎、水沟、十宣,主治昏厥;

涌泉配前顶、印堂、神门,主治小儿惊风;

涌泉配太溪、照海、鱼际,治咽喉肿痛;

涌泉配百会、太冲、风池,主治急性头痛;

涌泉配百会、劳宫、水沟、丰隆、太冲,主治中风昏迷

涌泉配百会、人中,有苏厥回阳救逆的作用,主治昏厥,癫痫,休克;

涌泉配四神聪、神门,有清心安神镇静的作用,主治头晕,失眠,癔病。

如有需要可留言

附:涌泉穴近年研究与应用及发表的杂志

涌泉穴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现状

摘要:综述涌泉穴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现状,讨论涌泉穴的穴名、定位、主治病症,操作手法等问题,指出涌泉穴的古今应用和现代研究状况,认为刺激该穴可滋阴益肾、平肝熄风、开窍醒神。眭兰 , 冯卫星 , 谢琼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年

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咳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咳喘的临床研究。结果:常规治疗加中药穴位敷贴组在改善呼吸频率,减轻临床症状及体征,胸部X线改善等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中药外敷涌泉穴是一种上病下治、内病外治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应用。

喻闽凤 , 曾荣香 , 雷祥高 ,《中医外治杂志》 2008年

涌泉穴外敷中涌泉穴与阳虚质

摘要:涌泉,为肾经第一要穴,与人体之肾气有着重要的关联,笔者临床观察涌泉穴局部皮肤之寒、温变化,可以检测人体肾阴、肾阳之盛衰。'男子向老、下元先亏',年老者多见阳虚,阳虚质者当未出现症状之前,即可在'涌泉'穴出现'报警'信号,能据此及早加以防治,对阳虚调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许仕纳《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研讨会暨中医健康状态认知论坛》2010年

中药涌泉穴外敷在发热患儿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中药涌泉穴外敷对发热患儿的降温效果。 结论:用中药涌泉穴外敷可降低发热患儿的体温,延长降温的持续时间,简便易行,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陆琴 , 韩萍 , LUQin《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

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摘要: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简单易行、疗效确切、经济实惠、安全、不良反应小的优点,笔者收集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资料,从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存在的问题。

张晓良[1]姚丽萍[2]郭栋[3]《社区医学杂志》 2012年

栀子桃仁泥贴敷涌泉穴辅助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热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栀子桃仁泥贴敷涌泉穴辅助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热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组的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栀子桃仁泥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热的退热效果确切,建议临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孙翠薇,黄向红《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3年

社区中老年人艾灸足三里、涌泉穴预防中风病的研究

目的:研究社区中老年人艾灸足三里、涌泉穴预防中风病的效果,探索适应社区情况的特色中医适宜技术治未病的发展之路。

冯森坚 , 刘玉峰 , 钟艳花《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4年

针灸治疗高血压性眩晕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近十年发表在国内期刊有关针灸治疗高血压眩晕病的临床文献收纳、整理和比较分析,统计出针灸治疗高血压眩晕病的用穴频次、归经、腧穴分布部位、特定穴使用,总结出文献中高频次处方,为中医针灸治疗现代高血压眩晕取穴提供基本理论和临床依据。 结果:整理出针灸治疗高血压眩晕,高频次取穴处方为太冲、太溪、风池、足三里、百会、涌泉、合谷、三阴交、曲池、行间、人迎。结论:针灸治疗高血压眩晕的经络和穴位选择范围比较广泛,但重点涉及的经脉和使用的穴位却比较集中。 提示在针灸治疗高血压眩晕的临床实践中,对这些经穴应多加重视。 郑幸文《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年

中药敷贴涌泉穴防治白血病化疗后呕吐的临床护理研究

摘要:化疗是治疗白血病主要手段之一,化疗过程中易产生的恶心、呕吐之胃肠道反应,增加了患者痛苦。现代医学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仍缺乏疗效肯定的根治手段。为了探索中医药防治该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开创新的防治途径,我们研制了敷贴药方,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王燕 , 孙榕 , 李雪梅《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年

电极刺激涌泉穴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涌泉穴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疗效及机制。结果电针组治愈率+显效率高于药物组

电针组复发率低于药物组。结论双侧涌泉穴刺激后,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症状减轻,复发率降低,尿单

胺递质和血清性激素水平改变,表明电针能通过调节外周神经递质和性腺轴功能改善神经功能。

王巍 , 高霞 , 马本绪《宁夏医学杂志》 2018年

等等……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