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格律诗规则确定以前就有律绝句了,这种说法对吗?

 老街味道 2019-09-19

前言

昨天回答了一个比较奇葩的问题:认为律绝的出现早于律诗的看法符合实际情况吗


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律绝句是近体绝句,古绝句是古体绝句,分别属于近体诗和古体诗。律绝就是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这种问法有点像”马早于白马的看法对吗?“

老街估计题主的意思是:律绝句很可能在格律规则制订以前就出现了,这样说对不对?

如果这样问的话,答案是:对。

古人在南北朝齐梁时期开始研究四声, 沈约等永明体诗人作诗注意四声的协调,他们的永明体被认为是律诗的雏形。

一、永明体前后的诗

永明体以前的诗有不少对仗的情况,但是这时的对仗只讲究词性和词义,例如谢灵运的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可见,这些句子从平仄上是不对仗的。

到了永明体以后,诗句中出现很多平仄相对的对仗,例如谢眺的诗: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所以这个时期的格律诗平仄相对的律句很常见,永明体这种“格律诗”常有出律失黏的想象,完全符合格律标准的不太多。

但是也渐渐有了标准的格律诗传世 。

二、最早的格律诗

整首完全是标准的格律诗,很难说最早出现在何时,老街知道最早的一首格律诗是阴铿的《新成安乐宫》: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 迢递翔鹍仰。连翩贺燕来。重櫩寒雾宿。丹井夏莲开。 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

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字子坚,是南梁朝、陈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新成安乐宫》是一首标准的五言排律。

三、最早的古绝句与律绝句

最早的古绝句出现可见于《玉台新咏》,这是一部汉代至南梁的诗歌总集,其中录入了几首绝句,都是古体绝句,例如

藁砧今何在 ,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南朝梁的大诗人何逊与阴铿并称“阴何”,他有一首仄起仄收的近体(律)绝句, 《闺怨诗》:

闺阁行人断,房栊月影斜。谁能北窗下,独对后园花。

庾信(513年-581年)的《和侃法师三绝诗》第二首,也是平起仄收的律绝句:

客游经岁月。羇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鴈。秋分俱渡河。

可见,完全标准的格律诗在隋朝以前就很常见了。

四、格律规则的确定在初唐武则天时期

永明体是格律诗(近体诗)的雏形,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对仗、黏连,前三个标准在梁、陈的诗人作品中常见,但是四个标准都符合就很少见了,常见的问题是失黏。

可以看出,早期出现标准格律诗完全是诗人无意识的作品。

一直到初唐,甚至盛唐都有失黏的作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应物滁州西涧》)。黏连的规则在初唐高宗时期才确定,上官体诗人元兢有一本《诗脑髓》提到了换头,这就是最早见到的关于黏连的论述。

后来的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甚至上官婉儿等人作诗就比较注意黏连,在他们的大力推广下,格律诗规则渐渐成熟,并且很快用到了科举考试中。

不过在元兢以前,隋唐符合四个规则的格律诗已经很多了。例如隋末唐初王绩《野望》就是标准的五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结束语

可见,在规律规则完全确定之前,标准的律诗早就有了。律诗开始于齐梁时期,在梁陈时期的诗人就非常喜欢作格律诗,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之说对这一时期的诗人影响很大。

唐朝成熟的格律诗对沈约的“八病”进行了取舍,并增加了黏连,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格律诗成了读书人必学的基本课程。

但是”律绝早于律诗“这种表述可不正确,白马也是马哟!

@老街味道

讲究平仄的格律诗比古体诗更上档次、更高级吗?你怎么看?

敢不敢把你原创的《鹧鸪天》发上来秀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