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壶神乎其神的工艺(上)

 书页无卷 2019-09-19

   说起紫砂壶,读者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江苏的宜兴,但你听说过湖州长兴的紫砂壶吗?如果说宜兴紫砂壶是大姐,那么长兴紫砂壶就是二妹,其精湛绝伦的工艺,同样是中国震惊世界的奇迹。

  说长兴紫砂壶是宜兴的亲姐妹,丝毫没有“套近乎”的意思,因为长兴与宜兴地域接壤,山水相连,其紫砂壶生产所采用的本来就是同一个紫砂泥矿脉,而且工艺同宗。

  要说陶瓷业,宜兴长兴自古以来就难分姐妹的。据史料记载,北宋时长兴与宜兴一样,陶瓷业都十分发达,出现“千户烟灶万户丁”的景象。当时有“南窑北陶”之说,“南窑”指长兴,“北陶”指的是宜兴。要论烧窑的历史,长兴可能还是姐姐。据考古资料,长兴西郊发掘的东汉古窑,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古窑。2004年9月,笔者在湖州长兴区小浦镇光耀村的炮头山腰,看到了百米之内而时间跨度达3000多年的3座古窑古墓,堪称考古奇观:笔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月前刚发掘的宋窑,距今有lOOO多年历史了;往旁边走20米,就是2000年前的汉窑,是砖窑,窑内还有木炭残留;再往旁边走几十米,则是座2600年前春秋时代的墓葬,里面有13个按大小顺序排列的陶坛陶罐,其含义是什么,大家都说不清楚。

  宜兴长兴在窑业中分出姐妹,惟独就是紫砂壶。据史料,宋以后,宜兴在生产日用陶瓷产品的同时,开始生产紫砂用具,至明清时其紫砂业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出现了家家制壶的紫砂村,代代承袭的制壶世家,并涌现出众多制壶名家高手,几百年绵绵延续,久盛不衰”。但这个时期的长兴陶瓷业,仍以生产缸罐等日用陶瓷为主。一直到了上世纪50年代,宜兴的谈寅媛和制壶名家蒋蓉的两个弟弟蒋淦春、蒋淦勤先后来到长兴,推动了当地紫砂制作技艺的精进,长兴紫砂用具的制作和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公正地说,宜兴与长兴在紫砂壶上的着力轻重不同,本属于自然经济状态下的自然分工,各有销路,各具特色。同时,这也体现了长兴人做人和经商的原则:避免激烈竞争,防止两败俱伤。即使到今天,长兴人也十分小心地避免与同行在同一个产品、同一个档次上厮杀。

  长兴的紫砂工艺虽然姗姗来迟,但发展很快,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据介绍,长兴紫砂工艺无论在器具的构思造型,还是在原料配置、泥色运用上均有独到之处,给人“新、奇、特”的艺术感受。目前,长兴已涌现出两名省工艺美术大师,三名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二十多名工艺美术师和近百名技术人员,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法国、德国、美国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02年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中,名列茗壶之首的,就是出自长兴工艺师之手的“金钉子壶”,这是国内第一把外观造型获国家专利的紫砂壶。

  长兴的紫砂壶跟宜兴的一样,都是闻名世界的。笔者曾在长兴县的博物馆里,看到几件被收入吉尼斯纪录的紫砂壶:一是世界最薄的仿古壶,作者是吴宝华和吴宝根。这个壶最薄的地方仅0.84毫米;另一件是吴伟华、程苗根创作的“陆羽茶经”壶,他们把茶圣陆羽8393个字的《茶经》刻在一个小壶上,让人称奇;第三件是郑家统创作的世界最大的提梁壶。湖州工匠的精细,紫砂壶可算是最有资格的发言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