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坡'不仅仅是一块地

 古稀老人赵 2019-09-19

杯弓蛇影,时时惶恐惊惧

从御史台监狱里出来,苏轼带着一颗流血不止的心灵来到黄州,他有意将自己封闭起来,宁愿忍受孤独与寂寞的变相处罚。六月,弟弟苏辙送全家人来黄州团聚,还陪他十天,但他那劫后余生的心理紧张,却不能够马上平复,依然杯弓蛇影,时时处在惶恐惊惧的情绪之下。他在《答李端叔书》里说:'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亲友不与他通问,是因为他罪名太大,怕惹是非,即使他自己,又何尝不知道'平生文字为吾累'?

东坡居士像

既然自己连累了文字,那就自觉与'文字'保持距离。曾有人请他写《燕子楼记》,苏轼曾在徐州为官两年,数次登临燕子楼,燕子楼那凄美的故事让他唏嘘不已。如果放在'乌台诗案'以前,他怎能不援笔而起,现在却很坚定地回绝了朋友,并解释道:只要我出口落笔,就有人拿来做'笺注',所以不能不'牢闭口,莫把笔'了。

江苏徐州燕子楼

苏轼庆幸黄州没几个人认识他,小酌几杯,便独自一人,布衣芒鞋,出入阡陌,随处漫游。有时,他会袖许多石子,到江边与人比赛打水漂;有时在凉亭歇脚,会要求别人讲个鬼故事听听,假使那人说没有,他就央求道:'姑妄言之也好。'

节俭用度,仍然难以支撑家计

宋代谪放官员只有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没有正常俸禄。来到黄州后,苏轼'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夫人王闰之秉性柔和,善于持家,每逢初一,就把4500文钱分为30串,挂在房梁上,早上用画叉取下一份来用。如果哪天钱有剩余,就放在竹筒里,来了客人就从竹筒里取钱买酒待客。

王闰之与苏轼

一家人住在废旧驿站临皋亭里,驿站年久失修,潮湿逼仄,如同渔舟。尽管经常三餐'空疱煮寒菜',厨房里没有丝毫热气;尽管用的是'破灶烧湿苇',烟熏呛人,仍然架不住日子过得太快,疏忽到了元丰四年(1081),手头拮据起来。风花雪月不可以充饥,大江远山也不可以御寒,苏轼第一次感到人生离不开眼前的'苟且'!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他希望有一块地,即使自己不辞劳作,做个躬耕的农夫,也得解决肚皮问题。

朋友相帮,苏轼难掩心中惭愧

老朋友马正卿专程从扬州来看苏轼,目睹他潦倒穷困的惨状,不禁心酸难过,便找到昔日同窗好友、现黄州太守徐君猷,求他将临皋亭下一块过去驻兵的荒地,拨给苏轼开垦耕种。徐君猷一直敬佩苏轼的品节,很爽快地答应了。

古黄州城

这块地在黄州城东,四周冈峦起伏,中间是平缓的坡地,大约五十亩。苏轼立于坡地中心,勾画蓝图,想象美好的未来:较低的湿地种植粳稻,不出半年便可收获香澄澄的稻米了;东面平地上种枣树和栗树,住在江对面的老乡已经答应送他桑树和果苗;他素爱竹,本来想种片竹林,但竹鞭会在地下横生漫长,妨碍别的作物,只好作罢。

东坡躬耕图

面对马正卿这个雪中送炭的朋友,苏轼总觉心中有愧,说他跟从自己二十年,'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而今钱没有分到,反过来要帮苏轼的忙。为了缓解自己的尴尬,苏轼写诗开玩笑说,你这么帮我,是希望得到千倍的回报吧?但'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你算盘打得不好,不怕人取笑吗?马正卿当然理解苏轼说的是反话,他不怕别人闲话,更不怕朋友给他带来拖累,而是以一颗赤诚之心,给朋友力所能及的帮助。

对饮图

得臂肿病,因缘结识庞安常

苏轼亲自在荒地上收拾瓦砾,日晒雨淋,既黑且瘦,颇有陶渊明遗风。有了家人的温暖关怀、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加上每日辛苦劳作,苏轼逐渐忘却了眼前的苦恼,恢复了超然爽朗的性格,开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

东坡问稼图

有一阵子,苏轼得了臂肿病。乡野樵夫说苏先生到底是读书人,不习惯劳作;也有人说可能是食物中毒,即服食丹砂的副作用。苏轼听说附近的麻桥镇上有个叫庞安时的医生,医术非常高明,便去找他看病。

庞安时形象

庞安时,字安常,出生在湖北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庞安时幼时即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长大后因病致聋,却身残志不残,刻苦钻研百家医书,融会贯通,医术精湛,在针灸上更是颇有心得,口碑传遍十里八乡。

庞安时雕像

苏轼通过写字跟庞安时交流,写不了几个字,庞安时就能够理解苏轼的意思。苏轼跟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作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异人。'这虽是玩笑话,却别有深意。庞安时聪明绝顶,悟性超常,却隐居乡间,当一名村医;苏轼诗文俱佳,书画皆好,却因言致祸,贬居穷乡僻壤。'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境遇何其相似,苏轼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

作《浣溪沙》,意欲有所作为

庞安时果然是针灸圣手,一针扎下去,便治好了苏轼的病。苏轼没有立即回去,而是在庞安时家小住了三四天。在二人笔谈的过程中,苏轼了解到麻桥附近有个清泉寺,就邀庞安时一起去游玩。

清泉寺遗迹

清泉寺位于蕲水县城门外二里左右,有一条叫'兰溪'的小溪从寺旁淙淙流过,环境十分恬静优美。相传,晋代书圣王羲之曾在此临池学书,唐代茶圣陆羽也曾在此汲泉品茗。寺原本无名,唐贞观六年(632),僧人在寺里凿井,井水清冽甘甜,便把寺叫做清泉寺了。

游览清泉寺

游赏了美景,参观了寺庙,苏轼跟庞安时又畅饮一番,醉眼朦胧之际,写下一首《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阙词描写雨中的清泉寺,山下小溪潺湲,岸边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石小路,经过雨水的冲刷,一尘不染。时值日暮,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这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正契合苏轼虽处困境,却善于因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在苏轼的认知范围里,江水都是自西向东流,眼前的兰溪却是自东向西流,因之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苏轼用一种假设,表达了不服老,意欲有所作为的想法。

谁道 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自号'东坡',再建'雪堂'居住

白居易贬任忠州刺史时,在忠州城东一块坡地上种花植树,因有《步东坡》诗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向来喜爱白居易,忠州黄州,都是谪地,更巧的是都在城东,都是一片坡地,苏轼便将这块地称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东坡问稼处

到了元丰五年(1082)冬天,他还在'东坡'附近,距黄州城门南四百多步的地方,看中了一块高地,视野非常宽旷,非常符合他的造屋理想。这块高地曾经是养鹿场,现在废弃不用,苏轼向徐君猷打过招呼,便开始招集工匠,张罗建材,建了一所五个房间的房子。房屋落成之时,天上正降大雪,他便将房内墙壁都画上雪,将房屋命名为'雪堂'。

仿雪堂建筑

雪堂'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有山有泉有古迹,苏轼游目纵览,江山如画,尽收眼底,风光之美不下于陶渊明所盛赞的'斜川'。后来凡是远道朋友来访,他都招待他们住在雪堂。

雪堂'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