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林响溪 2019-09-19

经常看历史剧或历史小说的朋友一定听过一句话--"文死谏、武死战",意思是文官应该为了坚持正义和理念而不惜生命进谏,武将为了战争胜利而不惜生命奋战,这是中国古代文武官员追求的最高境界。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1文死谏,武死战(《亮剑》剧照)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文武贤臣兑现了这句话,从而名留青史、千古传诵。古代自有征战记录开始,华夏军人就屡屡展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迈气势,谁是中国第一个死战的将军已无法考证,但是开启中国死谏的文臣却有资料可查(这可能是文人掌握笔杆子的原因)。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2青山处处埋忠骨

"龙逄比干"--是中国有史可考的夏商贤臣,都因忠君爱国、屡进谏言而死。他们的死为中华文人做出了表率,给国人注入了一条坚实的脊梁,赋予了中华民族举世无双的风骨和气质。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他们的故事。

关龙逄(páng):夏末名相,做过发、桀两代夏王的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是中国第一位以死谏君的忠臣。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3关龙逄,有史以来第一位因进谏而遭屠戮的忠臣

夏末时期,夏朝最后一个君王桀荒淫无道,重刑厚敛、不理朝政、远贤臣、亲小人,筑倾宫饰瑶台,终日与王后妺喜寻欢作乐,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百姓不堪其苦,政局风雨飘摇。

据《韩诗外传》载: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行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逄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长治久安。如今大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4夏桀好美女饮宴

关龙逄恳请夏桀做出改变,夏桀却不听他的谏言。关龙逄就立于朝堂之上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关了起来。不久后,夏桀将关龙逄放了出来,让他陪自己在瑶台观看炮烙之刑(夏朝已有炮烙之刑,并非商纣王所创),希望威吓住关龙逄,使其屈服。

夏桀问:"观看这种刑罚快乐吗?"

关龙逄答:"快乐!"

桀反问:"观看酷刑为何不悲伤?"

关龙逄答:"天下人认为最悲惨的事情,恰恰是君认为最快乐的,我是君的臣,为何不高兴呢?"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5炮烙忠良

桀说:"现在我听你说,说得对我就改正,说得不对我就对你施加酷刑"。

关龙逄说:"我看君头上悬着危石,脚下踏着春冰,头顶危石无不被石覆压,脚踏春冰无不下陷。"

桀笑道:"你是说我要和这个国家一起灭亡吗?你只知我将要灭亡,却不知你自己现在就要灭亡吗?"随后,桀对关龙逄施以炮烙之刑,关龙逄赴火而死。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6商灭夏之鸣条之战示意图

关龙逄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夏桀杀了关龙逄后,更加肆无忌惮,此后敢于谏言者皆杀之,夏朝臣子再也没有敢直言进谏的了。夏桀继续倒行逆施,最终夏朝被商国所灭,夏桀和妺喜一同逃至南巢,后死于亭山。

关龙逄是山西关氏的始祖(夏国都安邑在今山西省运城西北),后世很多关姓名人都出自山西关氏,如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武圣关羽,便是山西解县人,为关龙逄的后人。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武圣关羽,字云长

关龙逄虽遭受了"炮烙之刑",但由于他敢于为民请命,勇于犯上死谏,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

比干:商王文丁(即太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纣王帝辛的叔叔,商王室重臣。因封于比地,故称比干,史料中也记为王子比干。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时就以少师身份辅佐帝乙。帝乙死后,比干又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敢于直言劝谏。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7比干画像

纣王帝辛继位之初尚能励精图治、拓土开疆,但到了执政中后期开始变得暴虐荒淫,横征暴敛,逐渐众叛亲离,政局岌岌可危。比干以死谏言,纣王不纳,将其处死。(《史记·殷本纪》: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史记正义》记载的更为详实:"比干见微子去,箕子狂,乃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进谏不去者三日。纣问:'何以自持?'比干曰:'修善行仁,以义自持。'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诸?'遂杀比干,刳视其心也。"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8比干剜心

比干贵为皇叔,却能秉忠体国,在商末王室三重臣一去(微子逃离朝歌)一疯(箕子装疯)的情况下,仍要犯言直谏,终遭殷纣王剖心残害而死,被后人尊为"谏圣"。

周武王灭商后,立刻派人修缮比干墓(今河南卫辉),并找到比干的儿子林坚(子姓,遗腹子,生于长林,因林而命氏),拜为大夫、三监,封博陵郡公,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成为中国林姓始祖,嫡系西河堂弟子遍布海内外。

因比干的事迹记载于《史记》中,所以广为流传,成为"亘古忠臣",历代明君忠臣为比干立碑题诗的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比干墓前的孔子剑刻碑,上书"殷比干莫"(古代"莫"通"墓"),据说是孔子传世的唯一真迹;唐太宗东征高丽归来时,祭拜并尊赠比干为太师,立龙首巨碑,谥号忠烈;清乾隆皇帝也极其罕见地以正楷书写了比干诗碑。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9孔子剑刻碑

龙逄比干所在的夏商时期,人们的家国意识尚未彻底成型,礼仪制度也不健全,但二人已经有了坚定的信仰和傲人的风骨。其行为引发后人的广泛共鸣,影响后世数千年,后世无数文人追寻先贤脚步,成就了中国文人的傲骨风霜。

有不少人将中国文官的风骨归功于儒家文化的熏陶,其实不然。死谏是中国古代文人气度和风骨的极致体现,其思想和文化根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远在儒家学派诞生之前就也存在。

何为风骨?

是指高尚的品格、刚正的气概、卓越的风度、不群的气质。后来风骨一词被引申至文艺、文学、书画等领域,是对某一领域最高成就的形容词之一,可见古人对风骨的认可。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10屈原是古代文人风骨的代表之一

中国文人的风骨上承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于两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基本定型,唐宋进一步完善,明朝迎来顶点,从古至今从而断绝,也因此浸润入国人的普遍认知中,在识字率不高的古代,让华夏子孙养成了与世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气质和风骨。

中华文人风骨的继承者们

最早继承文人风骨的是史官群体。

中国历代均设置有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最初的史官没有分类,随着皇家事务的增多,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自己的起居注),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11三名史官用生命记录崔杼弑其君五个字

在汉武帝之前,中国史官是品节最高尚的文人团体(不谈个案),他们世代(家学)相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真实、准确、不加评述的记录历史,留下了很多父子、翁婿、师徒史官不畏强权,不惜赴死记录历史真相的故事。

但自汉武帝赐太史公腐刑之后,"中国史书便成为帝王将相的家史学"(鲁迅语)。当然这话多少有失偏颇,但至少说明了一点,自太史公后,史官们在史书中记载的内容开始忌讳本朝君王。而史官真正的责任便是"刚直不阿",无所畏惧,记录历史的真实片段。官史失真,也是导致中国古代个人修史和坊间野史盛行的主要原因。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12太史公与《史记》

史官没落后,言官群体又挺身而出,接过中国文人的风骨大旗。中国的言官是古代官吏中的一群异类,他们自身是古代封建官僚系统中的一部分,却又与主流官员格格不入,自称"清流",在历史上留下不少传奇。

言官包括监官和谏官两大类,监官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谏官则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类似于现在的纪检监察部门)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13唐太宗时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

在皇权一统的古代,言官的品阶在历朝历代都不高,但却发挥着很大的监督作用,是古代封建王朝进行自我修正的唯一方法,所以遴选言官非常严格。

宋代司马光曾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对于言官的道德品性及政治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言官团体虽不能说是古代最具才能的一群人,但绝对是古代文人中风骨最硬的一群人。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14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不止会砸缸)

言官制度到明朝达到顶峰,明朝对于言官的素养、品质有着更高的标准。首先,"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之士";其次,必须正派刚直,介直敢言,而不患得患失,爱身固禄;再次,具有突出的学识才干,既通晓朝廷各方政务,洞悉利弊动态,又能博涉古今,引鉴前史。除此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历练稳重;对于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

总之,言官必须具备秉公据实,善辨是非,敢论曲直,既勤且廉等优秀品质,品行、才识不可缺失。因此明朝建立了历史上最为完善的监察制度与组织机构。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15明朝言官群体(最多时达200人)

近现代总有人以批驳古代言官制度为乐,认为清流言官误国误民,时时以明末东林党人和清末帝党为例,须臾间即可写出数篇宏文,显得气势磅礴。笔者并不认同这些观点。

首先,一个王朝的衰落绝不是某个环节的问题,而是整个执政体系出现了问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吏治、民族政策,甚至气候、科技革新等,作为监察体系的言官背不起这么大一口锅。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16《大明王朝1566》-海瑞与嘉靖史诗级对决

其次,做出这种分析的人,思想仍被皇权顺民意识所束缚,王朝覆灭难道不该由皇室自己负责吗?国家养那么多宰相、将军、重臣,也不用负责吗?在皇权统治下,言官系统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究竟是谁在误国?这不是"大人做错改改过,小孩做错打屁股"吗?(让我不禁想起,女娲甩给轩辕坟三妖的那口大锅)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17轩辕坟三妖,极品背锅侠

再次,批判言官的人大多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站在现在社会的角度上,用现在政治学原理大肆抨击言官,却又拿不出比言官系统更先进的封建王朝监察体系。自己又扮演起"清谈"的角色,并不比古代言官高明多少。

总体而言,古代言官作为一个群体,其敢言直谏的风骨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深受中国古代道德传统和文化理念的浸染、塑造,大多能恪守为君为国为民的基本原则,忠实地履行着监督与纠察的职责,对于朝廷的各种权力体系起到较强的制约与规范作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由于权力带来的弊端和腐化现象,其中虽有愚忠的内涵,但于国于民还是有益的。

贤臣楷模龙逄比干,铸就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

60.18《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他们所代表的中国文人的气度和风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本着唯物主义史观,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将他们的精神和事迹传扬下去,学习中国文人的傲人风骨和爱国主义精神。

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竞争,不止是军事、经济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将更为激烈,国人不能少了这点风骨,这才是中华民族屹立数千年不倒的主要原因,其重要性甚至超过科技和武器的作用。风骨不失,中华必兴!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