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十大财团之摩根财团:将资金的轮盘滚起来,它将永不停歇?

 我是小破烂 2019-09-20

创始人与继承者

创始人:乔治·皮博迪

皮博迪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家境贫寒,只上过几年学,十几岁就开始赚钱养家糊口。

1837年,他迁居伦敦,在那里开了一家只有一个柜台、一个保险箱和几张书桌的商号,为生意人提供融资。

美国十大财团之摩根财团:将资金的轮盘滚起来,它将永不停歇?

皮博迪

朱尼尔斯·摩根(J.S.摩根),J.P.摩根的父亲,起初搞干菜批发生意,后来与已经成名的银行家乔治·皮迪博在伦敦合伙成立皮迪博公司,专营美国国债、州债、股票和国外汇兑业务。他们成功将大量英国游资引入资金匮乏的美国。

乔治·皮迪博一生没有子嗣,J.S.摩根决心将产业传给他的儿子J.P.摩根,他给J.P.摩根安排留学课程,让他在华尔街当学徒。

在乔治·皮迪博退休后,J.S.摩根接管了全部生意,并将公司改名为朱尼尔斯·摩根公司(J.S.摩根公司)。

继承者:J.P.摩根

1837年,J.P.摩根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出生,因出生于富商家庭,他从小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他去了父亲朋友在华尔街开设的商行实习。

1857年,在采购途中的新奥尔良码头,J.P.摩根依靠自己敏锐的商业才能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一位货船船长受托将巴西的咖啡运给美国买家,谁知运到时美国的买主已经破产,他只好半价出售。J.P.摩根认为船长是个可信的人,他毅然决定买下全船的咖啡,可是他工作的商行认为他上当受骗了,勒令他取消交易,无奈之下,他只好寻求父亲的帮助。

最终,他不仅买下了全船的咖啡,还买下了其他船上的廉价咖啡。不出所料,虽然廉价但舱内全是好咖啡,不仅如此,因受寒减产国际市场上的咖啡价格居然还猛涨了2-3倍。J.P.摩根因此大赚了一笔。

美国十大财团之摩根财团:将资金的轮盘滚起来,它将永不停歇?

1861年,在父亲的资助下,J.P.摩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对面成立了摩根商行。

此时,美国南北战争刚刚爆发。J.P.摩根又抓住了这个投机的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由于战争原因,林肯政府出现货币不足,除国债外还大量发行高息战争债券。J.P.摩根则大量买入黄金,金价随之暴涨,他也大发了一笔战争财。

随着战争的推进,林肯政府又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稳定局势,他们决定发行4亿美元的公债。J.P.摩根预感到发大财的机会又来了,他主动承担了2亿美元的国债发行。一开始,他并不急于发行国债,而是到处演讲造势,不断向民众灌输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思想。在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国债发行活动异常顺利,J.P.摩根又因此掘到满满的一桶金。

经过几次运作,南北战争后的摩根商行变得日趋兴旺,J.P.摩根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了华尔街的新星,摩根财团也一跃成为了联邦融资中的首位。

美国十大财团之摩根财团:将资金的轮盘滚起来,它将永不停歇?

1892年,J.P.摩根出资将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汤姆逊—豪斯登国际电气公司合并组成通用电气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在创立后的几十年中,以各种方式吞并了许多企业,获取了巨额利润,是摩根财团控制的一家大工业公司。

1900年,在摩根财团直接或间接控制下的铁路长达10.8万公里,占当时全美铁路的三分之二。

1901年,摩根财团陆续合并了卡内基钢铁公司等几家钢铁公司,组建美国钢铁公司。

1912年,摩根财团控制着53家大公司,包含:金融、工矿、钢铁、铁路、石油、通讯、公用事业等,资产总额相当于全美所有企业资本的四分之一。

1913年,J.P.摩根在旅行途中去世,终年76岁。

美国十大财团之摩根财团:将资金的轮盘滚起来,它将永不停歇?

金融帝国

J.P.摩根在强手如林的金融界站稳脚跟,最终创建了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摩根财团将金融资本投资于企业,占领美国支柱产业,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这个循环不仅加强了摩根财团的金融霸主地位,还形成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

在这个金融帝国中,银行不仅仅为客户提供资金,而是直接成为了公司的经营领导者,他们执行着由华尔街的摩根发出的指令。

美国十大财团之摩根财团:将资金的轮盘滚起来,它将永不停歇?

直到现在,摩根财团依然主宰着美国金融界,并且继承着老一代摩根的经营哲学:

不怕风险,勇于向强者挑战,同时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目标。

拓展

1901年,在J.P.摩根的授意下,美国国际海运公司与英国白星航运公司重组,成为国际海运公司的子公司。1912年,该航运公司的旗舰泰坦尼克号沉入海底。

美国十大财团之摩根财团:将资金的轮盘滚起来,它将永不停歇?
arro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