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轶事三则

 ljw普天暖阳 2019-09-20

名人轶事三则

文/金明春

打动杨澜的那个人,那些事

杨澜曾经说过:“最难的选择是选择一个老公。”

是什么样的人打动了杨澜的芳心?是哪些事打动了杨澜的芳心?

杨澜,一个聪慧、伶俐、漂亮的女子, 离开正火的《正大综艺》来到异国他乡求学。在异国他乡,一次,她到朋友家做客,由于写论文熬了一个通宵,她怕自己瞌睡失礼,便不停地喝着咖啡。但她还是有些困意,显得很憔悴。殊不知,这时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出场了。

在所有在场的人中,只有他,杨澜不认识。同样在所有在场的人中,只有杨澜,他不认识。但奇怪的是,正是这两个最陌生的人有了以后的故事,创造了一场爱情,缔造了一个美满姻缘。

杨澜感到听他说话是一种乐趣,杨澜的困意消散了。他是一个很会倾听的人,在杨澜说话的时候,他静静地听着,这更加增添了杨澜和他说话的愿望。两个陌生人在聊了一会儿之后,杨澜突然意识到,她有点喜欢上这个人了。她感到这个人的眼睛真诚,让人信任。眼前这个真诚的男人,有着魁梧的体魄和豁达的心胸,这让小鸟依人的杨澜有了一种宽厚的依赖之感。

这个男人叫吴征。

他是真实的,在对艺术的观点上,吴征开诚布公,这让杨澜感到了他的真实。两个真实的人遇见了,自然便有了投机的话题。

吴征不是那种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人,更不是信口开河的那种人。在杨澜眼里,眼前的这个男人是一个沉默寡言但胸怀宽阔的人,是一个做大事敢于担当的人。杨澜相信,信守沉默是金的男人最可靠。第一个回合,吴征在杨澜的心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纽约街头,吴征和杨澜悠闲地散着步。远在他乡,作为老乡这样在一起散步并不是常有的。他们走着走着,看见一个壮实的黑人正在殴打一名瘦小的巴基斯坦人。打架斗殴这种事情一般人是不愿意管的,但吴征看到那个被打的人鲜血直流,无论怎么求饶依然不能使对方停止挥动的拳头,看样子非要打死他对方才肯罢手。吴征把杨澜拉到一边,嘱咐道:“在这儿等我,别乱跑。”接着就转身跑过去,护在伤者身前,劝道:“嘿,伙计,行了,他已经流血了,到此为止吧!”

那黑人哪肯就此罢休,依旧叫骂着要绕过吴征把拳头砸向那鲜血淋淋的瘦小的巴基斯坦人,吴征顺势一把抓住黑人的拳头,继续劝道:“你已经把他打伤了,你不怕警察找你麻烦吗?”气势汹汹的黑人想挣脱出来,教训眼前这个多管闲事的中国人,但怎么也挣脱不开,只好收敛起了他的嚣张气焰,一场殴斗算是平息下来。杨澜问:“你不怕吗?那黑人比你高那么多!”吴征说:“怕也不能看着那黑人把小个子打死吧?”杨澜这一次真切地感觉到眼前的这个男人有着一副侠义心肠,是个真男人,是条好汉子。第二个回合,吴征在杨澜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个回合,吴征彻底地征服了杨澜。是什么感动了杨澜呢?

有一次,一个和吴征合作多年的好朋友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使吴征蒙受了损失。当双方在律师的监护下签署分手协议时,吴征给对方开出了优越的分手条件,让所有在场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吴征的律师双手高举,一边焦虑地来回走动,一边大声说:“吴征,你疯了吗?”吴征的那位朋友对吴征说:“是我对不起你。”吴征很真诚地安慰朋友说:“大家都不容易,以后有事我还会帮你的忙。谁让我们是朋友呢?只要你做过我的朋友,你就永远都是我的朋友。”朋友泪流满面。这让杨澜感到,吴征是一个侠义心肠、有情有义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情义是多么珍贵啊!

打动杨澜的芳心的,有吴征的智慧和成就大业的力量,但最能打动杨澜芳心的,是真实,是豁达的心胸,是侠义心肠和浓浓的情义。

寻找鱼王的大作家

张炜,中国当代最富有声誉的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他还创作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如《少年与海》《海边妖怪小记》《半岛哈里哈气》《寻找鱼王》等,为中国当代的小读者奉献了丰富的精神食量。

小时候的张炜也很贪玩,大自然是他的乐园。他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与动物、植物,与大山、大海,疯在一起、长在一起。他的家乡四周都是林子,无边无际。他喜欢这些,他觉得人与动物植物的关系比人与人的关系还密切。

他上小学的学校就在林子里,伙伴们都偷偷带小动物上学,大家把小麻雀、刺猬、蛹和蛙之类的藏在小盒子里,放到桌洞里。教室外鸟语花香,教室里也不时传出鸟叫,有时还会从桌洞里跑出一些小动物,把课堂搅乱。很多动物是通人性的,小鸟养熟后会和你一起上学、回家。有的伙伴有好几只鸟做陪读,鸟虫成群、前呼后拥,那派头,那阵势,好不威风。小时候的张炜对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为他的写作带来无尽的灵感。知道这些,你就不难理解他的作品中那扑面而来的童趣与童真了。

他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面朝大海,生活在树林中。鱼肉的诱惑,不可阻挡。要吃到鱼,当然需要捉到鱼。张炜说:“就在几年前,我还遇到了一个被当地人称为鱼王的老人,他的捉鱼本事大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书中写的捕鱼的情节,比如在冰上捕鱼等事情,甚至不是听来的,而是我的目击和亲为。”这个从作家记忆深处流溢出来的真实的和想象的“鱼”的故事,对于已经远离这样的生活的当代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童年对吃鱼的渴望,成为故事里的情节。《寻找鱼王》讲述的是一个8岁的孩子去苦苦寻找“鱼王”学习捕鱼手艺的故事。在深山村落里,家家户户流传着“鱼王”的传说,却从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在父亲的陪伴下,出门远游的“我”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老鱼王。之所以要写《寻找鱼王》,作家有自己的创作初衷:现代的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这个时代让孩子博学,也让孩子无知。比如关于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在这个时代是稀缺的。他认为,这是人类生存的大不幸。

以前的孩子,不像现在总是呆在家内。那时,小孩总喜欢到大自然里去。现在,虚拟空间夺去了孩子对大自然的感受。他认为丢失了大自然就会丢失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也就意味着丢失了富有创造力的未来,最直接的伤害就是孩子不会独立思考了。一个孩子有没有出息,不光要看他的书本读得好不好,还要看知识面是否宽广。而知识面不光是从书本里学,还要从大自然里学。有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跟没有这种经历的孩子,长大后是会有区别的。

感受过大自然之美,感受最纯正美好的自然,是一个人成长中的幸福和滋养。

小时候,张炜的母亲和其他家里人都忙着干活,没人照顾他,他只好常常独自一个人在林子里、在海边玩。所以,树木、花草、鸟虫、大海等自然是他童年的最深刻记忆。一天,他看到不远处突然撑起很多帐篷,便好奇地奔跑过去一探究竟,原来是地质队在这里安营扎寨了,这里发现了石油、金矿、煤矿。哇!自己的脚下原来埋着这么多宝藏啊!太神奇了!

他常常去帐篷里玩,很快就和地质员“打成一片”,成了哥们儿。他在他们的帐篷里睡觉,听地质队员讲奇妙的故事,看他们做着神奇的工作。人、自然,眼前的一切,又神奇,又熟悉,又陌生。他喜欢上了有着无穷无尽奥妙的大自然。

成为作家的他,至今仍然喜欢呆在一个地方静静地阅读。“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是大自然教导了自己,让我迷于文学,迷于诗。”“时间太宝贵了,在阅读上浪费时间是最傻的事。阅读经典的主要意义在于,阅读它们最为节省时间,它们是精神和艺术的钻石,最划得来。”这是他对阅读的理解。在他的家中,满满的都是书,书架上、桌子上、窗台上,沙发上,到处都是书,书之多,规模不次于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阅读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即使是在写作时,他也不会停止自己的阅读。

他认为,没有书,就像没有清新的空气一样。“读书少就是没出息,而往往不是因为没时间。人应该是哪一段时间读书少了,就会觉得自己没出息。一个民族和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看将来有没有出息,就看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如何了。有人年轻时候比上了年纪更有出息,是因为那时候读书更多。”张炜,一个写书的人,更是一个喜爱读书的人。书,就是他的空气;书,就是他的粮食。

如今,我们应该在虚拟的网络环境当中抽离出来,走进真实的大自然中,真实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如今,我们应该在嘈杂的环境当中静下心来读读书,尽情享受文字之美,使我们的人生有书相伴,使我们的生活弥漫着书香。

作家之家出生的作家

她,她的书,有着静美绽放的芬芳。

她的文字韵致淡雅,静如兰、挺如松。她的润泽之笔,静静地描写着一个个岁月里的故事。

1954年3月,她出生在江苏南京的一个作家家庭里。父母都是著名的作家,她长大后会不会也是作家呢?

这个小女孩,就是王安忆。

1岁时,她离开南京,跟随母亲茹志鹃定居到了上海。

王安忆小时候就喜欢写作。小学二年级时,开始有作文课了。作文是看图作文,其他同学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写上几句话便算完成作文了。唯独她写啊写,写了一节课还写不过瘾,放学了,她继续留在教室里写她的作文。她满脑子的东西写也写不完,文思泉涌般地写了半本作文簿。天啊!这是什么情况?这哪是作业?这简直是作家的速度嘛!这个速度,一本作文本是不够写了,后来,她用白纸给自己订了个小本子,开始放开手脚地写,想到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写什么。

妈妈很关心她的学习,经常对她进行辅导。一次,妈妈辅导她算术中的换算内容。妈妈问她:“一丈等于多少米?”她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这时,妈妈极其认真地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你看!妈妈是很懂得教学的。

小学四年级,她开始看《红楼梦》了。但是,奇怪的是《红楼梦》书页里有些地方被妈妈用胶布贴盖住了,那些地方便不容易看到是什么故事了。这样,反而更加引起了她阅读的兴趣,她想尽办法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但又不敢弄坏了妈妈贴的胶布。

她最喜欢看推理小说,还特别是喜欢看琼瑶、王朔的小说。她认为,读书真的会让人漂亮。“读书并不只是一种知识的吸取,也是一种享受,我无法传达这种快乐,但这真的无法替代。我听过有人对于电影明星的评价是'不读书',但读书真的会让人漂亮。”她认为,读书是一个需要付出劳动的事情。首先要识字,然后要了解,再要有大量阅读经验。读书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首先你要付出劳动。她建议,首先要有阅读的习惯,然后才能找到喜欢的那本书。

1970年,王安忆16岁了,这一年她离开了上海,满怀一腔热血,上山下乡到了安徽淮北的一个偏僻的农村插队落户。由于业余生活的单调,给母亲写信成了她业余生活中的乐趣。她回忆说:“母亲觉得在一群陌生人中间,必须要找点乐趣,让我觉得生活有希望,这乐趣可能就是写作,她让我通过写日记去反思生活,那时她也没书看,觉得小孩子写的东西满好看的。”

妈妈每次收到她的来信,都很高兴。妈妈说:“读了这信,在我眼前便看到了一幅剪影,荒凉的土岗上,一部独轮车,一个推,一个绷直了绳子拉。既有快活的戏谑,歌声;也有苍漠,黄土,汗水。此情此景,随你怎么理解都可以。有人有物有景有形象。从这些信里使我了解了她的生活,劳动情况,也发现了她的文字的魅力,表达力。”

写信,无形之中成了她创作练笔了。

1983年,这一年对于她来说非同平常,甚至可以说对她以后从事写作影响极其重大。母亲和她一起到了美国,参加了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这次经历,使得她更加认定了自己的一生从事的事业:写作。

一开始,她写的每一篇文章妈妈都要看,妈妈仔细阅读后,提出很多建议。接下来,她就是一遍一遍地修改文章。妈妈和她都满意了,最后,才投稿给报刊编辑部。那时,邮局邮寄一封信需要很长时间,等编辑回信后,她还要根据编辑提出的意见,重新进行修改。

她从女性角度以细腻敏锐的笔触对社会及生活本质进行探讨,文字美丽隽永,况味悠长。1996年,她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2013年,王安忆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6年9月21日,获纽曼华语文学奖。

王安忆,用秀美的笔,用自己的心,书写纷繁世界里心灵深处的宁静和悠远,书写悠悠岁月中的爱与温暖。那些唯美而温婉的文字,使我们的心灵变得美丽而丰盈。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