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斯曼帝国:15世纪崛起、16世纪极盛、17世纪维持、18世纪崩溃

 昵称55301288 2019-09-20

1500年是传统西方近代史的分界线,因为在这个时间线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整个16世纪,我们会发现,即便经历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甚至宗教改革后各国实力大增的西欧,仍然对东方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束手无策,甚至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境地。

16世纪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是一个由极盛转向衰败的100年。在16初期和中期奥斯曼帝国可谓如日中天。但到了16世纪末和17世纪,奥斯曼帝国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几乎已经无法遏制,最终开始慢慢走向崩溃。

兴起与扩张

15世纪初,奥斯曼曾一度衰落,但到了15世纪中叶,国力逐渐恢复。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之后,立即决定进攻君士坦丁堡,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东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从此成为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更名为伊斯坎布尔。以此为界,奥斯曼帝国进入了他的新纪元,在攻占君士坦丁堡的近百年时间内,奥斯曼人疯狂的进行扩张,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1459年,在攻占君士坦丁堡后,穆罕默德二世立即出兵塞尔维亚并将其占领。1465年占领黑塞哥维纳,1479年占领阿尔巴尼亚。紧接着穆罕默德二世又占领了热那亚在黑海地区的殖民地和商业重镇卡发。并于1475年,将克里米亚置于帝国的统治之下,1481年穆罕默德二世逝世。

穆罕默德二世逝世后,巴耶塞特二世继位。巴耶塞特二世时期,奥斯曼帝国放缓了扩张的步伐,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奥斯曼帝国在东方遭到了新兴的伊朗的威胁。15 12年,谢里姆一世,逼迫巴耶赛特二世退位,成为奥斯曼帝国皇帝,15 14年谢里姆一世组织15万远征军进攻伊朗,这支远征军经历了一场汉尼拔式的行军。他们翻越天险,到达了伊朗首都附近的卡迪朗河谷,不过这时军队的人数也只剩下几万人。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伊朗人派8万骑兵迎战。不过伊朗人没有大量的步兵,也没有枪炮。土耳其的军队,则大量装备了火枪和火炮,他们用大口径火炮猛轰伊朗骑兵,随即用步枪进行射击,伊朗军队惨败,国王伊斯玛依负伤逃走,奥斯曼军队进入大不里士。1515年,奥斯曼帝国又征服了整个北部美索不达米亚。

在稳固了西亚腹地之后,谢利姆一世开始着手对埃及的征服。当时控制埃及的是彪悍的马穆鲁克人,他们曾经挫败过蒙古骑兵的入侵。不过马布鲁克贵族穷兵黩武,且基本不发展国内经济,在15世纪后,国家迅速衰弱。1516年6月,当谢利姆一世的军队在叙利亚北部出现时,他甚至得到了几乎所有叙利亚封建主的支持。在同年爆发的阿勒颇战役中,马鲁克军队惨遭失败,他们的装备只有刀矛和弓箭。马姆鲁克苏丹——坎苏.古里甚至试图用诵读古老的手抄本古兰经,来弥补武器上的不足。结果在溃败之中被战马活活踩死。阿勒颇决战之后马布鲁克王朝败局已定,先后丢失了大马士革、巴勒斯坦和开罗。马布鲁克王朝灭亡。


奥特曼帝国在整个西亚地区和埃及建立政权之后,谢利姆一世获得了麦加、麦地那“两圣城之仆”的称号。不过帝国与埃及的关系十分松散,当时奥斯曼帝国的财政大臣曾经直言:“帝国从这个新占领地所得到的收入是微不足道的。”

奥斯曼帝国在所有占领区实行和本国一样的军事采邑制,并任命总督为最高的地方管理者。奥斯曼帝国的总督们权力十分之大,他们集一个地区军、政、财权于一身。这也是奥斯曼帝国最后崩溃的重要原因。

苏莱曼一世的征战

1520年,26岁的苏莱曼登基。直到1566年去世,在位46年。这46年是奥斯曼帝国的全盛时代,对外征战用去了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

苏莱曼一世首要的征服目标是贝尔格莱德。这座城市是奥斯曼帝国与中欧的交通要道,当时控制在匈牙利人手中,这是苏莱曼一世所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在1521年出兵10万,攻占贝尔格莱德,像扫垃圾一样把匈牙利人赶走,巩固了北部的边疆。

之后苏莱曼又把目标放在了罗德岛,该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之后的教皇子午线就是以罗德岛为重要参考进行计算的。该岛位于爱琴海东靠近小亚细亚,是伊斯坎布尔至开罗的必经之地。1522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水陆并进,以10万之重猛攻罗德岛,岛上的骑士团仅有600人,但他们防守十分严密,竟然死守9个月才做了有条件的投降——即罗德岛归奥斯曼帝国所有,但是土耳其人需要全程护送撤退的骑士,并且保障其安全和自由,岛上的所有基督徒免税5年。


当时的奥斯曼帝国介入了欧洲大陆的纷争,苏莱曼一世坚决站在法国一边,反对匈牙利,反对当时强盛的西班牙。1526年应法国之邀,土耳其军队入侵匈牙利,占领布达城,将全城几乎焚烧殆尽。1529年9月,苏莱曼又支持瓦弗.德约翰.扎波利亚夺取匈牙利王位,再次占领布达。事后他又向奥地利的维也纳进攻。但由于供应不足,且维也纳防守十分严密,于10月15日退兵,1532年,他再一次出兵,目的就是攻陷维也纳,但是竟然在一个小镇的争夺战上耗费了8个月的时间。最后,苏莱曼不得不放弃。1540年,苏莱曼第3次占领布达。1543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匈牙利大部分领土,但是匈牙利人继续反抗。1566年苏莱曼一世亲率部队前往匈牙利征战,病死于军中。


在亚洲,苏莱曼一世先后于1534、1548、1553、1554年四次征战伊朗,把亚美尼亚大部、格鲁吉亚部分地区并入土耳其。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包括巴格达在内,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在非洲,的黎波里和阿尔及利亚被占领,这两地的占领,有赖于奥斯曼帝国强大的海军,当时苏莱曼启用希人海赫伊尔丁.博尔伯罗萨建设海军,奥斯曼海军于1538年普列维萨战役大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伊尔丁也因此被封为帕夏。


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发展迅速,尤其是海军中的新军战斗力十分强大。它不仅在地中海拥有统治性的力量,而且在红海方面也十分活跃,也门和亚丁都是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基地。

由盛转衰

苏莱曼去世之后,奥斯曼帝国并没有立即衰落,他的宰相索科一伊把帝国的余威维持了一段时间。但是,虽然奥斯曼帝国在苏莱曼去世后仍然出兵占领了塞浦路斯、突尼斯,以及伊朗边境的地区,甚至还在1668年征服了克里特岛,但这一切都并不能挽救帝国走向衰弱,穷兵黩武建立起来的帝国虽然横跨三大洲,但他有几十个民族和数不清的宗教,总督权力膨胀,政府腐败,宫廷内讧,这些问题都不断侵蚀着庞大的帝国大厦,长期的战争耗尽了国力。因为对外战争不能再扩大领土和带来大量的战利品,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与总督的矛盾开始变得尖锐起来。


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宰相由克普里利家族世袭担任,他们希望继续对外进行扩张来缓解帝国内部的危机,于是在1663年到1664年再次出兵奥地利,1672年出兵波兰,1677年和1678年,发动了两次对俄战争,1683年到1698年,又发动了对奥地利波兰联军的战争,在最后一次战争中,土耳其军队惨败,土耳其宰相被震怒的苏丹斩首。

1699年奥斯曼帝国在卡罗维兹和会上同奥地利波兰威尼斯签订了合约,同俄国签订了休战协定,根据合约,奥斯曼帝国被迫将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地区交出。17 11年,俄军又占领了亚述。《卡罗维兹合约》是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作为战败国同西方签订的合约。这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彻底失败。

1730年,奥斯曼帝国在对伊朗的战争中失利,首都陷入了十分紧张的气氛,3000名新军暴动,要求处死宰相。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只好将帝国宰相伊普拉金及一系列官员处死,并将尸体交给暴动者。1731年2月,奥斯曼帝国苏丹宣布只对服役多年的士兵发放军饷,3月13日,300名反对这个措施的新军在广场举行集会抗议,苏丹派兵镇压,双方爆发了激烈冲突。8月,参与暴动的300名军官均遭到杀害。但是直到1732年,首都的秩序才得以恢复。在两年中,伊斯坎布尔城就有5万人因暴乱被杀。

帝国的崩溃,沙皇俄国的崛起

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曾于1711年打败过俄军,订立了有利于土耳其的合约。沙皇俄国战败后经20多年的外交和军事准备,于1736年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并要求把黑海一带、从高加索到多瑙河域的地区全部割让、俄国舰队自由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这引起了法国的干预,沙皇俄国的希望告吹。但沙俄的南下政策却没有丝毫动摇。为了答谢法国,奥斯曼帝国同法国订立条约,给予法国治外法权,并给予法国的商人、水手、手工业者和传教士以特权。


1763年,7年战争结束,沙皇俄国立即开始实行向西侵略波兰,向南进攻奥斯曼的战略方针。1772年俄国联合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波兰。同时又再次进行俄土战争,这次战争持续到1774年,土耳其的军队,在陆地和海上都遭遇了惨败。俄国夺得了黑海和高加索的大部分地区,俄国舰队此后可以自由出入达达尼尔海峡。

1783年,沙皇俄国征服了鞑靼人、占领克里米亚。1786年到1791年,再次发动俄土战争,土耳其再次战败,俄国夺取奥查科夫要塞, 并将之与克里米亚合并。

整个18世纪,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不断缩减,国力日渐衰弱,而俄国的南进政策却日见成效。原本在黑海一带处于守势的俄国开始吞并奥斯曼的领土。加上帝国内部几乎无法调和的宗教、民族和总督与苏丹之间的矛盾,奥斯曼帝国彻底衰弱并一蹶不振。

参考文献:

《Bountiful Empire:A History of OttomanCuisine》

《Information and Confusion:Russian Resident Diplomacy and Peter A. Tolstoi’s Arrival 》

《奥斯曼帝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探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