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我爱读书顺顺顺 2019-09-20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要理解这句话,我主要从苏轼三个不同的人生时期的文学作品说起。

苏轼的一生可谓非常坎坷,曾被贬谪三次,且越走越偏远,但每次都能转危为安,气节不失,并且每到一处都造福一方,雁过留声。

公元1071年,苏轼因反对新法与当权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和,自求外放,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虽身处逆境,但他都能苦中作乐,一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惟妙惟肖地展现了他性格中的洒脱和开阔的胸怀;一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43岁的苏轼最终被贬黄州,这是苏轼人生的一次转折,经此一役,心灰意冷,郁闷至极,“世事一场大梦”!曾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排遣他谪居时的内心苦闷,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公务之余,他还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补给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由此而得,并且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很受人们的爱戴。

公元1097年,年已62岁的苏东坡被流放儋州面此遭遇,他并没有沉沦于痛苦和彷徨当中,一首《汲江煎茶》诗,以及“荔枝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活脱脱地展现了他平淡而恬静的心境,以及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境界。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四处奔波,却总能积极面对人生,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历,从而转化为理性的反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及“雪泥鸿爪”等,都体现了他冷静、旷达的态度。为官每到一处都造福一方,“东坡处处筑苏堤”,特别是在流放儋州期间,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传播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读东坡,知进退,共荣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