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合汤治疗久治不愈的胃脘痛

 循天园 2019-09-20

【组成】 高良姜6~10g,制香附6~10g,百合30g,乌药9~12g,丹参30g,檀香6g(后下),砂仁3g。

【加减】 寒凝为主,遇寒痛重,得暖则舒,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g,加砂仁为6g,高良姜用10g,再加吴茱萸5g、干姜3g。兼有胸脘发闷,泛恶吐水,喜干食,不欲饮水,舌苔白腻,便溏脉濡,证属中湿不化者,可加陈皮10g,半夏9~12g,茯苓10~15g,木香6~9g,煅瓦楞子10g。兼有右胁或两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长吁、嗳气,大便时干时软,脉象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者,可轻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g、厚朴10g,炒川楝子10g,梅花5g,白芍10g,把檀香改为9g。兼有口苦,舌苔微黄,虽思冷饮食,但食冷物痛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热感,脉略有数象,证属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g,加炒萸连6g,炒黄芩9g,千年健12g,去砂仁。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迟消,大便少而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津不止输者,可加知母9g、焦三仙各9g、香稻芽10g、葛根9g。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白及9g,生藕节15~20g,茜草炭12g,减高良姜为5g。舌红无苔,口干,喜稀饮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爽,脉象沉细数,或弦细略数,证属胃阴不足者,可减高良姜为3g,去砂仁,加沙参9g、麦冬6g、知母9g、白梅花3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对于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药无效,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痛,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者均可使用三合汤。若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又兼有胃脘刺痛,痛处固定,唇舌色黯或有瘀斑或夜间痛重,脉象沉而带涩,证属中焦瘀血阻滞者,则可使用四合汤。

【方解】 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等成分组成。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高良姜辛热,温胃散寒。《本草求真》说:“同香附则除祛郁。”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李杲曾说:“治一切气”“消食下气”。二药合用,善治寒凝气滞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气滞而痛者,重用制香附。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诸气郁所致的胃脘痛。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配以乌药行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二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再参《神农本草经》说:百合能“补中益气”,王好古说乌药能“理元气”。故本方更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之证。丹参饮为丹参、檀香、砂仁三药组成。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吴普本草》说:“治心腹痛。”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调脾胃。《日华子本草》说:“治心痛。”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醒脾。三药相合,以丹参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滞,又能理胃气,再兼丹参功同四物,砂仁兼能益肾“理元气”“引诸药归宿丹田”,故对久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的胃脘痛,不但能够活瘀定痛,并能养血、益肾、醒脾、调胃。以上这3个药方相合,组成三合汤由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滞,治疗心腹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比较全面。[《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刘大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