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蔷薇真是小牡丹

 金陵夜寂 2019-09-20
蔷薇真是小牡丹——语文课里的“女性语文”
      蔷薇真是小牡丹——语文课里的“女性语文”  刘宗意撰文

  当春天的花都开过的时候,蔷薇拉起一幕幕锦绣花帘,张挂在绿色的院墙上,香气沁人随风飘逸,显示着独特的风韵。放大了看它那些花瓣,一样精致漂亮,我就说它是小牡丹。

   蔷薇当然不是牡丹,牡丹花朵比它大,色彩更多样。说它“是小牡丹”也只是比喻。

  “是”这个词很特殊,一般我们都作为判断词来用,“是”和“不是”,即肯定与否定,其间不可马虎。但“是”又可以作为比喻词来用,这就变得可以马虎了。

蔷薇真是小牡丹——语文课里的“女性语文”

  比喻是修辞手法,是一种文学性的描述。比喻不需要充分理由,只要两种事物有一点相似之处。比如“他像一头牛”(也可以说“他是一头牛”)。因为他很壮实,牛也很壮实,两者有相似点,他就是牛了。相似点也可以是埋头拼命干活等其他特征。我们并不会真的认为他就是动物的牛。

  比喻往往用来帮助我们简单形象地认识一个事物。

蔷薇真是小牡丹——语文课里的“女性语文”

     对一个事物作出判断就完全不同了,需要充分的理由,并通过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相比之下,比喻是简单愉悦的,逻辑是复杂严肃的。

  教了多年语文,不知道语文的“文”字应该怎么讲,是文字?文法?文学?还是文化?但很多语文教师是当作“文学”来看的,所以,学生使用修辞的能力就变得尤其突出,甚至怪异。小学三年级便要弄懂“修辞方法”,俺晕!我是不赞成课本叫“语文”的,还是叫“汉语”好。

蔷薇真是小牡丹——语文课里的“女性语文”

  我们的语文课不教逻辑,即便是对逻辑性要求很高的“议论文”,也看重语言修辞的能力,不计较思维逻辑。教科书议论文范文里有一篇荀子的《劝学》,就是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名句的那篇(全文见后面)。几乎全篇使用比喻,用比喻来代替严密的逻辑论证。古人“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貌似只要用几个比喻就能论证事物了。

  比喻是感性的,只需要小聪明,推理则需要严密的逻辑思考。感性是女性的主要思考方式,推理是男性的主要思考方式。中国语文课其实教的是“女性语文”。偏好抒情散文的学生越多,思维科学越不发达,也就越容易被骗。“语文”是不该偏向女性的,需要两性共存。文章不只用来抒情,也需要用来思考。准确明白的表达才是语文的核心。

蔷薇真是小牡丹——语文课里的“女性语文”

  有人抱怨没有遇上好的语文老师,其实多读优秀的中外作品(不光是小说)就是最好的老师,不能指望在课堂上学到什么,课堂上是应试教育,功夫在课外。不过,假如用读报纸新闻和看新闻联播来学语文,那可就万劫不复了。

蔷薇真是小牡丹——语文课里的“女性语文”

  中国不缺少“三毛”,缺的是“龙应台”。西方有不少女性当政府首脑,应该跟它们的语文教学有很大关系。

  美国是个充满演讲的国家,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看看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两篇演讲。当然那不是中国语文,是美国语文,借鉴嘛。

  如果有人看了我这篇博文后反问:“难道不讲究修辞的文章就好?”——这就是脑残语文课教出来的结果!

蔷薇真是小牡丹——语文课里的“女性语文”

《劝学》 荀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