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永新:未来学校怎么样?

 达成书藏 2019-09-20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的最新著作。在互联网、AI(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他对未来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队伍、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发展趋势作了梳理和预测。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作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一个需要被教育者反复探讨的问题,可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我们被具体的学科知识分散了注意力。学习内容艰深繁复,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而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更是推波助澜,造成了整个社会普遍的学习焦虑。更让人痛心的还在于,那些在校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的内容,很可能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未来,很可能学非所用,到了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还得从头再来。

  现在的学生很多白天在学校,晚上在各种补习班;平时在学校,节假日在补习机构。与其这样,不如尝试引进这些教育机构为学校所用,打通正规教育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壁垒,既能减轻学生负担,也能提高效率。在这个意义上,朱永新认为“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而代之”。

  未来的学习中心又是怎样的呢?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孩子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5岁或者12岁上学;15岁的孙子可以跟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

  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我们一直把人生分为学习与工作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认为学校教育是为职业生活做准备的。在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看来:“把所有游戏和学习放入童年,所有工作塞进中年,所有遗憾留给老年,这是极端错误和武断的做法。”朱永新说,一个人没有必要预先储备许多一辈子派不上用处的知识,而是在具备初步的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去探求知识,自己去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随着终生学习观念的深入人心,世界各国的教育政策也做出了调整。新加坡政府为成人发放学习券,供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技能教育。2017年,全国有超过800万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习。我们也看到,很多成年人在自己的孩子已经上学以后,他们开始请私教,学习英语、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有的甚至辞掉工作,重新走进校园深造。

  美国学者凯文·凯里提到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选修《生命的奥秘》这门课程的经历——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从13岁的孩子到72岁的老人,既有来自南美的医生,也有来自荷兰的退休化学家、印度的全职主妇。朱永新感叹:这样的学习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师不会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

  美国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说,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上教。有人甚至担心:未来还需要老师吗?朱永新认为:教育是“人的事业”,需要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只要这一点不改变,教师就不会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

  2015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调查表明:未来的教师将主要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陪伴者;他们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教师不是蜡烛,而是火炬,教育的意义就是把孩子的生命点燃,给孩子开启一扇又一扇的门,给他们指明未来的路,陪着孩子,一起变优秀。

  朱永新在《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中提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校形态的改变。电化教育、PPT课件等都是工具与技术层面的变革,慕课、翻转课堂等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如果学校形态不发生深刻的变革,教育结构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的变革是非常困难的。

  (综合摘自搜狐教育、《中国教育报》、9月4日《中华读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