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与其它脏腑关系

 老玉米棒 2019-09-20

2015-03-10 

郭连勋

副主任医师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脏腑气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五脏皆禀受脾生化的气血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且脾与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协调,维持五脏的功能正常发挥。

1.脾与心的关系

脾属土,心属火,二者为火土相生之脏。脾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故心与脾的关系至为密切。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因而,脾与心的关系在生理上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故唐容川说:“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 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谓之血。”“脾气入心而变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气化生”(《济阴纲目》引汪琪语)。同时脾气健旺,化源充足,上养于心,使血充而神明,如果因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而且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亦可导致血虚心无所主;若脾不统血而致血液妄行,也会造成心血不足,从而形成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等“心脾两虚”证。若脾失健运,痰饮内停,上凌心阳,可导致心悸、胸闷、水肿诸证。可见在病理上脾与心是相互影响而发病的。

2.脾与肺的关系

脾属土,肺属金,脾肺为土金相生的母子关系。在生理功能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调水道。故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二个方面。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因而,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与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即古人所说的“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之意。

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主要是由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液所构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从而防止内湿的产生;而脾的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不仅为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也为肺的生理功能提供了营养基础,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由于脾肺在生理上关系密切,所以,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如脾气虚损时,可导致肺气不足,出现短气、肢倦等气虚证;若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聚而生痰成饮,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亦因肺病日久,影响脾的运化而致脾肺气虚,出现纳食不化,腹胀便溏,甚则水肿肢倦,气短懒言等病症。因此,肺病久治不愈,多求之于脾,即陈士铎所说:“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以治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石室秘录·正医法》)。

3.脾与肝的关系

脾主运化属土,肝主疏泄属木,脾与肝为木土相克之关系。脾与肝在生理关系上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相互影响。因为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则依赖脾的运化功能的健旺,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土得木而达”。而《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如果肝失疏泄,必然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肝脾不和”证。反之,如脾的功能失常,气机窒塞,可致肝气郁结,导致“土壅木郁”证。二是肝藏血,脾生血和统血,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肝脾有密切的关系。脾气健旺,生血有源,且统血使血不溢出脉外,则肝有所藏。如果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可导致肝血不足的病证。

此外,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临床上肝脾,胆胃的疾病可以相互传变。

4.脾与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在生理上关系主要表现在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亦有“命火生脾土”的论述。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脾气健旺,水谷精微充足,不断滋养于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和长寿。同时,肾主水液,必须赖以脾土之制方不致泛滥,即所谓“土能制水”。因此,脾与肾的生理关系甚为密切,诚如李中梓所说:“肾安则脾愈安,脾安则肾愈安”(《医宗必读·虚劳》)。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纳运失常,出现饮食减少、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病症。若脾阳久虚,损及肾阳,亦可出现脾肾阳虚的病证。故古人有“补脾不如补肾”和“补肾不若补脾”之说。

5.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为表里,同居脘腹中焦,共主消化吸收,而为后天之本,关系至为密切。其主要的生理关系有三个方面,即通过脾胃的纳运、升降、燥湿相反相成的作用来完成化生水谷精微,充养全身的功用。

1)纳运协调 

胃主纳腐,脾主运化,是二者的主要生理功能。脾胃的纳运关系甚为密切,胃之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水谷精微奠定基础;脾之运化输布,是适应胃之继续纳食的需要。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转输周身,化生气血,充养四肢百骸。所以说:“胃为腑,主盛水谷;脾为脏,主消水谷。若脾胃温和,则能消化”(《诸病源候论》)。“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生化精气”(《景岳全书》)。

2)升降相因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脾胃纳运功能的活动形式,对机体气机升降有重要影响,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饮食物经胃的纳磨腐熟后,通过胃气通降作用,下行至小肠,由小肠泌别清浊。其精者由脾气升发,使水谷精微输达心肺,布散全身各部分;其浊者下注大肠或渗入膀胱,形成大小便排出体外。脾胃的升降相反相成构成了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的全过程,两者不可偏废,所以张锡纯说:“脾主升清,所以运津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而且脾之升清有赖于胃之降浊,胃之降浊亦有赖于脾之升清,二者密切相关。如果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即可影响到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症;如若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能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飱泻;浊气在上,则生瞋胀。”这是对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症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的概括。

3)燥湿相济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柔润而恶燥。诚如叶天士所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脾胃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太阴脾脏之湿,可济阳明胃腑燥土之阳,阳明胃腑之阳,能济太阴脾土之湿,从而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由此可见,胃润与脾燥的特性是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的。故曰:“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乃能生化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使归于平也”(《医学读书记》)。如果脾胃功能失常,不得协调,则脾因湿盛而病,胃因燥热而疾。这就充分论述了脾胃燥湿相济的密切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