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正在用“奖励”毁掉孩子,采用补强性原则,奖励变得更高级

 Pinglixi 2019-09-20

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多期望,小到吃饭睡觉,大到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我们希望孩子可以按照我们期望的那样稳步发展,为了强化孩子好的行为,我们会用奖励的方法鼓励孩子。但我们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奖励都起到了正向的结果吗?也未必,我们很多奖励都是错误的,反而在毁掉孩子。

我们正在用“奖励”毁掉孩子

01

那天和朋友聚餐,她家的女儿2岁半,不喜欢吃饭。爸爸拿出手机,给女儿看动画片,女儿很娴熟地拨弄手机,一边看动画一边吃饭。朋友说,女儿在家里已经养成习惯了,只要孩子不喜欢吃饭,爸爸就“奖励”她看动画,她才能吃一点。

孩子把吃饭和看动画进行了关联,只要吃饭就能得到看动画的奖励,如果不给看动画就不想吃饭。吃饭这件事本来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也成了孩子讲条件的法宝。

02

闺蜜的女儿6岁左右开始学做家务,妈妈规定刷碗5块钱、扫地3块钱、擦桌子1块钱。女儿想买一个芭比娃娃,妈妈就告诉她“你去刷几个碗吧!”女儿就多刷几个碗,以便凑齐费用。结果凑齐以后,就不想刷碗了。

孩子把做家务和挣钱联系到一起,想多挣钱的时候就努力做一下家务,不想挣钱的时候什么也不想干,最后并没有养成干家务的好习惯

03

还有朋友奖励孩子的成绩,孩子考100分就奖励他好吃的、好玩的,否则不给。孩子努力学习,并没有得100分,就没有奖励。这让孩子感到沮丧,我已经付出了比之前多10倍的努力,还是没能拿到奖励,看来我是没有这个能力了,还不如放弃吧。

孩子把成绩和奖励联系到一起,学习是为了奖励,而不是为了进步,其实没有真正调动起内部学习动力,一旦拿不到奖励,就会自暴自弃

几个心理学实验说明“奖励”并非完全有效

破坏效应实验

心理学家挑选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两组。

A组的孩子得到一个许诺:画得好,就给奖品;

B组的孩子则被告知:我们想看看你们的画。

两组孩子都按要求画了画。

实验结果是,A组的孩子大多被动地去绘画,他们的绘画兴趣明显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和以前一样愉快主动地绘画。

这个实验曾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过,结果大致相同。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奖品可以强化某种行为,但又可能造成一种消极的情况:只对奖品感兴趣,对行为本身失去兴趣。

奖励降低了孩子的内部动机,只为了获得奖励而表现出好行为,可能会阻碍孩子内在潜能的正常发挥。孩子好的行为是被动行为,不是主动行为,就很难得到巩固。

靠奖励鼓励孩子,必须要逐步升级奖品,孩子的行为才会得到维持。但这样家长无法持续满足孩子,孩子也会变得要求更高。奖励一旦降低,孩子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 德西效应

一个老人住在僻静的房子里安度晚年,一天下午平静被打破。一群孩子敲桶、打闹,异常嘈杂,老人很是烦恼。后来,她想了一个办法,告诉孩子们自己很寂寞、无聊,希望他们每天都来敲桶、打闹,还给他们一些小费,孩子们欣然同意。

开始,孩子们敲得很起劲,拿到了相应的小费。几天后,老人告诉孩子们,她生活困难,小费要少给一些,孩子们虽然不太满意,但也按时来敲桶。又过了几天,老人又告诉孩子小费继续降低,孩子们开始厌倦敲桶,来的孩子少了几个。最后,老人直接告诉孩子们,没有能力再付小费了,这样没有一个孩子再来敲桶。

心理学家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从事一项愉快的活动,提供了外部奖励,会减少参与这项活动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外部动机会降低内部动机,我们用“奖励”这种外部动机,试图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会出现孩子为了奖励才行动,没有奖励就不行动的局面。

上面两个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金钱奖励,都属于外部动机,使用不当,不会强化孩子好的行为,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动力。

这两个实验存在两个奖励不当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没有关注孩子的兴趣,会让孩子对本来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奖励先高后低,会让孩子感到不公平,从而失去动力。

但是,如果换一个思路,避开不当奖励,恰当地奖励孩子,真正做到正向强化孩子的行为,奖励就会有效。

教育心理学行为控制理论中的“补强性原则” 认为: 如果一个人对他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感到满意,他就想重复去做那件事。使用这个原理,在孩子令人满意的行为发生后给予奖励,常常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采用补强性原则,恰当奖励孩子

✿外部奖励和活动内容相关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奖励行为从性质上分,可分为常规性行为和掌握性任务。常规性行为的奖励即每次活动完成后对活动者奖励,多为物质奖励和象征性奖励(小红花);掌握性任务的奖励是从积极的角度对活动者的活动情况与质量进行的评价与反馈,可以是物质的, 也可以是口头的和象征性的,但一定伴随着对个体的肯定、悦纳、认可。

德西和瑞在通过对内外部动机的大量研究后指出,外部奖赏对内部动机到底是增强还是削弱,主要取决于,外部奖励与由内部动机引发的活动内容的关联程度。如果外部奖赏与由内部动机引发的活动的内容相关,奖励将会增强内部动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告诉孩子“因为你感兴趣才给你奖励!”,避免和其他的一些行为挂钩。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兴趣的支持,激励他更好地发展下去。

如果孩子在画画方面取得成绩,可以奖励孩子一些画笔、画纸、颜料、画板、画册等工具,孩子有了更多的资源,更有条件去发展画画的兴趣。

如果孩子在读书方面取得成绩,可以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买到或者借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感受读书的良好氛围,孩子的读书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如果孩子在科学方面取得成绩,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科普玩具、关于科普的图书,带孩子去科技馆实际体验等,孩子了解得越多,对科普的兴趣越浓厚。

采用这样的思路,举一反三,肯定会有激发孩子兴趣的更好方法。

✿奖励要坚持,说到做到

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自己的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规范意识的形成。如若家长说到,孩子也必定说话算话。

奖励一定持之以恒,不要因为自己承受不了半途而废。一方面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一方面家长也会失去威望。

有一个孩子上小学6年级,妈妈为了鼓励他取得好成绩,制定了一个奖励计划:

每门课90分以上奖励10元,95分以上奖励20元,100分奖励30元。

没过几天,孩子拿着成绩单找妈妈,“你看,93分,给钱!”妈妈高兴地如数给钱。

其中考试,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语文92分、数学100分、英语95分。孩子又找妈妈要钱,妈妈有些犹豫,心想:这样下去,工资迟早全跑到孩子兜里去了。孩子不高兴了,数落妈妈变卦。为了不打击孩子,妈妈只好如数兑现。

妈妈如果不遵守承诺,肯定会让孩子大失所望,从此失去学习兴趣,“你说话不算话,我也撩挑子不干了!”就像德西实验中那些敲桶的孩子一样,没有奖励没有动力。

所以,为了能持续奖励孩子,这个奖励措施要制定恰当,适可而止,不要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避免自己承受不了。

✿灵活运用多种奖励方法

  • 奖励方法要合理

有些小孩子不喜欢吃饭,家长会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让孩子吃饭,比如“你吃饭,就奖励你看动画片!”“你吃饭,就给玩手机!”一些不适合奖励孩子的方法还是要慎重使用,防止孩子上瘾,就像朋友家的孩子一样,不看手机不吃饭。

哄孩子吃饭可以采用精神鼓励的方法,告诉孩子“你吃饭,我们就给你鼓掌”,孩子看到一家人给他鼓掌,精神上会特别愉悦,把吃饭作为一件开心的事,这样不需要花钱,也不会伤害孩子的健康。不到2岁的二宝,就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成长为一个小吃货。

  • 奖励方法多样化

如果经常采用一种单一的方法奖励孩子,当孩子对奖品失去兴趣的时候,行为会出现退化。

朋友的女儿需要钱的时候才去刷碗,说明钱对她并没有吸引力。大人们认为钱是好东西,小孩子可不这么认为。

在奖励孩子的时候,不妨经常换一些方法,如给孩子一个拥抱、带孩子看一场电影、带孩子外出游玩、去商场购物、组织一次聚会等,一些新鲜好玩的奖励,对孩子形成诱惑力,会刺激孩子执行好行为的愿望。

观察孩子的喜好,我们会想到很多有诱惑力的方法。

大宝小时候不愿意练琴,观察到他喜欢拼插王,就每周给他买一个。因为玩具的吸引力,他开始喜欢弹琴,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一举两得。

为了让大宝爱上阅读,我们制定了一个21天读书计划。只要每天读书30分钟,坚持21天,就可以得到一个喜欢的乐高积木。

让孩子有目标,有动力,又不至于玩物丧志,都是好的奖励措施。

  • 正向精神奖励

我们制定的奖励措施,一般是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奖励,表现不好的时候给予批评。要注意不要讽刺挖苦孩子,给孩子贴上“你真笨!”“你很差”这样的标签,对孩子是一种伤害,一次伤害比5次奖励的杀伤力都要大。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补强性原则”,尊重孩子,向孩子传递正确的思想。在孩子没有成绩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孩子的努力,表扬他的努力,给他动力。平时少说一些“不许”“禁止”等负面词汇,多从精神上赞许孩子好的行为,辅助物质、金钱奖励,让孩子的行为从被动变为自觉。

@凝妈悟语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孩子,但是错误的奖励方法,会起到反作用。家长们一定灵活选用合理的奖励方法,利用补强性原则,让奖励更高级,有效100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