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铁涛教授浴足法治疗下肢静脉

 柴桂苓 2019-09-20

下肢静脉曲张,属中医脉痹范畴。邓铁涛教授运用益气化瘀法,采用自拟方外洗浴足疗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疗效。

1病因病机

本病症见下肢脉络曲张如蚯蚓、如乱索、如绳结,不耐久站,劳累后加重。邓老认为,此为气虚血瘀之明证。并认为劳逸失节,或七情内伤,或恣食膏粱厚味,导致正气内虚,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滞成瘀,痰浊内阻,瘀阻脉络,而成本病。致瘀之因乃气虚气滯,“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清阳下陷,升举无力,瘀浊下注而致下肢血瘀。血瘀可导致气滞,痰湿等也可引起血瘀,血瘀又可阻气。故气虚、气滞、痰阻、血瘀在本病中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但以气虚为其根本原因。邓老将本病主要病机归结为脾虚气陷,气虚血瘀。但在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可因郁致病,或兼见湿毒、湿热、寒湿等不同病机的转变。


2辨证分型

下肢静脉曲张,不仅要注意局部血管曲张程度、肿痛性质、皮肤色泽、温度等,更要注意局部病变对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影响。若下肢静脉曲张绷紧,局部红肿热痛,周围皮肤色红,痛势如火灼,口渴不欲饮,口臭,烦躁,舌嫩红体胖、苔黄腻,脉滑数,趺阳脉洪数,此乃脾虚食积,气郁化热,热毒蕴滞,下注经脉所致。若下肢静脉曲张如乱索,局部疫困胀痛,周围皮肤色泽油亮,扪之热而不扬,伴身困乏力,头重如裹,午后加重,舌暗、体胖、苔浊腻,脉沉数,趺阳脉弦滑,乃痰郁化热,湿热下注之证。若下肢静脉曲张如蚯蚓,按之柔软,痛势绵绵,肤色苍黄,局部湿冷,伴头晕,劳则加重,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跌阳脉濡缓,为气虚寒湿内阻之证。


黄芪(或五爪龙)60g,桃仁12g,红花、升麻、川芎、枳壳、柴胡各10g,川牛膝、赤芍各15g,桑寄生30g,上方加生葱根茎6个,生姜6片,煎后加米酒、米醋各50 g,趁温热洗患处并泡浴患足,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

郁久化热、热毒下注加皂角刺、青天葵、蒲公英、丹参;湿热流注加汉防己、萆薢、海桐皮;寒湿内停加艾叶、吴茱萸。


病案举例

王某,男, 76岁, 1999年6月5日初诊。有肺心病史10余年,此次并发肺部感染而求治。经中西医治疗病情得到控制。患者近5年左下肢静脉曲张,常为所累,要求一并治疗。诊见:左下肢脉络曲张如索,局部皮色暗褐,瘙痒,扪之欠温,患肢怕冷,踝部肿胀,按之凹陷,步履艰难,久行久站则患肢胀痛疫困,伴乏力,纳差,短气,舌淡暗有瘀斑、边有齿痕、苔微腻,脉细无力、时有结代。证属气虚血瘀,湿浊流注。按邓老之治法,治以益气温阳,化瘀逐湿法。基本方加艾叶12g,桂枝、桔梗各10g,威灵仙20g,洗浴患足,治疗半月余,患肢脉络曲张明显改善,肿胀消退,久行久站稍有胀痛感。带药20余剂,出院继续治疗。1999年7月28日随访,仅有下肢静脉轻度曲张,余症消失。去桂枝、桔梗、威灵仙,再予15剂, 1月后随访无复发。


外洗浴足方重用黄芪益气补气,并助活血行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通利血脉;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川牛膝、枳壳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加用生姜、生葱、酒、醋辛散酸收,走窜渗透,加强药力的发挥,有助于肌肉组织对药物吸收。运用热洗药浴,开腠泻浊,促进药物渗透吸收。足部为三阴经之起点,又是三阳经终点,有300多个穴位,泡浴患足使药物经足皮肤穴位吸收,发挥药物功效,改善内脏病理变化,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邓老认为黄芪甘温,非辛燥之品,但用之过量亦助相火,且脾胃气虚不但可见阳气不足之证,亦每兼有虚火之证,若只顾及补其脾气则虚火更甚,反伤脾胃之气,故提出“舌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为黄芪使用指征。不宜用黄芪时可用五爪龙代替。五爪龙,乃岭南草药,素有南芪之称,较之黄芪(北芪),具性偏平凉,补气而不助相火,益脾而无壅滞之弊。

邓老常谓,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与西医之辨病相结合,但要根据中医理论详察病机。如案例中,患者久患肺病,肃降治节失调,湿浊内阻,血滞不行,遏伤心阳,心气不振,脉道艰涩,久而成瘀,为本病症之基本病机。加之肺虚日久,子盗母气,脾胃受损,运化失权,湿浊内停,伤及脾阳。故遗方立法,在邓老方益气活血基础上,加桔梗开肺气,调治节,畅血脉;加威灵仙、桂枝辛温通阳,养血活血,舒经脉,疗顽痹,效如桴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