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有书契才有书法艺术!

 _鲲 2019-09-20

书法艺术创作的根据是汉字,书写是基本技能。

人们可以在有了记事的需要时,在鸟兽蹄迒之迹的启发下,弄出一些形迹来帮助记忆。但是想想创造出不同的形迹,也还得考虑以什么做工具、用什么方法、以什么为载体,才能使这一目标实现,这的确有一个艰苦的摸索过程。现在我们能见的历史留下来的古文字书契,在陶文、壁画符号、各种图腾之后,就是甲骨文、金文、简牍上和碑石上的大小篆。作为一种书写形式稳定下来,才可能有字体形式的逐渐稳定。从已能见到的古代书迹来看,甲骨文最早、青铜器物上的篆书次之,目前见到的简书相对较晚。但根据分析,我仍以为简书产生在甲骨文和金文之前。这是因为:占卜作为一种迷信活动,利用甲骨进行占卜,将所问之事及灵验与否记刻于其上,但人们决不可能为这一活动去专门发明一种文字,而且临卜之时能创造出那么多让人一下就能认识的文字。同样的道理,青铜器物铸造更不是常务。人们不会临到铸件之时才想到和马上做到发明创造许多文字。分明是已有日常运用的汉字,此时需要刻在甲骨、青铜器物上,就拿过来运用。这就是早已存在于简上的文字,只不过比之甲骨、青铜铸器,简牍较易腐朽,又因秦代大量焚毁,所以今天难以见到较早的简牍了。因在甲骨上与在青铜器物上成字条件、工艺手段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字体。比如甲骨上的字迹小,写出的笔画,雕刻时难以圆转,所以写时圆转的线,刻时就变得方折;青铜器物上的字,是先写在泥模上而后刻铸,所以也完全看不出简书原来的效果。于是在后人眼里,就成了另一种字体。有一篇登载在《中国书法》杂志上的文章竟说“甲骨是比简书更早”,这是因为作者凭借目前尚未见到比甲骨更早的简书而臆断的。

简书是纸帛书写之前的主要形式,为汉字书写成为艺术提供了基本经验。汉字的大小篆、古今隶都是在简书上形成的。显然大小篆之有齐正的长方形,在甲骨、青铜器上和各种碑石上都不可能形成,而只能是细窄的简条才不能不出现一般长方的形式。为什么变成古隶后又逐渐变成了短扁的今隶呢?

这也是具体条件决定的。在书写技能日渐熟练时,人们对书法形式的审美意识也在发展,从大篆到小篆,线条越来越匀净、结体随线条弯转有效,书写量有限时,可以只求效果不计时间。当书事日繁,为省时就减笔画,更忙就缩短笔画,简化圆转,字体就日渐隶化。

直到纸张发明,书写更加流畅,人们也认识到,作为信息工具,文字不过是一些符号,只要可识,何必笔画那样到位?于是草书出现。太草了,又不好认,何况有些场合,还需要有端庄的形态,所以以今隶为基,吸其草书笔势,正行书也随需出现。

但是不同字体都是写成的。不同的“写”法,不仅保存了不同字体之形,而且给了各体成形之味。字体之变是实际的书写需要推动的。书法之美却全是通过一个“写”字创造的。“写”是生命的存在运动,也使书法艺术形象的生命得以产生。书法的艺术追求,全部通过一个“写”字实现,认识书法之为艺术,关键是“写”、“字”讲究的,磨炼的也是一个“写”字。不以“写”,没有书法;不讲“写”的功夫,也说不上书法艺术。

(《书法报》2013年第4期,作者:陈方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