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四.外科

 学中医书馆 2019-09-20

四.外科

顽固头疮    脑疽 对口疽(脑疽毒陷症) 口唇溃疡(唇风) 淋巴结核窦道(瘰疬) 臀部窦道 小腿溃疡 前阴疮肿 瘑疮 漆疮 阿斯匹

林引起深脓疱 多骨疽 附骨疽 脉痹(胸腹壁血栓性浅 静脉炎) 脱疽(3例) 脱疽水肿 变应性血管炎 腿游风 红斑性肢肿 肌筋膜炎 

脂膜炎 坏疽性脓皮病(浸淫疮) 多发性细菌性肝脓肿 侠瘿 马刀挟瘿 石瘿(甲状腺瘤) 肉瘿 瘿瘤(甲状腺机能亢迸) 乳衄(乳导

管乳头样瘤) 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头皲裂 乳头风 乳房增大 巨乳症(乳悬2例) 男性乳房肿块(乳癖 2例) 腋臭(2例) 翻甲 爪甲枯

槁 左臂紫痛 肢端青紫症 肢端苍白症 雷诺氏症(2例) 象皮肿 不完全性断指 支气管结石 腮腺结石 颌下腺涎石症 胃痿 胆道术后大

出血 直肠息肉 截肠怪症 松毛虫病(2例) 蜈蚣咬伤 重度毒蛇咬伤

顽固头疮 

[病案]陈某,女,68岁。1982年9月26日就诊。头部疮疖已半年,屡用祛风清热解

毒之剂和抗生素乏效。疮疖多不胜数,夜不能寐,脓水粘稠,痒痛难忍,偶有发热,纳差,

口苦,舌红、苔薄黄、微腻,脉细滑略数,重按弦劲。细察脓水并无恶臭,自言有头部胀

痛眩晕,询知素有高血压病。 

[治则]平肝潜阳,佐祛风清热解毒。 

[方药]怀牛膝15克,生龙骨15克,银花15克,生牡蛎30克,石决明30克,蒲公英

30克,生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野菊花10克。5剂后,脓液大

减,部分已趋结痂,舌红苔薄糙,脉弦滑而劲,手、足掌红赤,自述有无形之气透掌而出,

似为风湿热毒透泄之象。前方去野菊花、蒲公英、荆芥、防风、石决明,加细生地15

克,女贞子15克,酸枣仁10克,生麦芽10克,蜈蚣2条。4剂后,尚剩疮疖2个,余均脱

痂,又服4剂告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4期) 

[评析]本案由于肝阳上亢不平,致湿毒蕴结难解,故以往纯用清热解毒之剂无效。

囡患者有高血压病,改用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后复加用蜈蚣搜剔,以祛顽风痼毒,遂收

良效。(吕志连) 

脑疸 

[病案]王某,男,27岁。1980年10月10日就诊。项后发际处经常患有小疖肿,此

起彼愈,反复不止.二十天前忽有一疖肿变大,红、肿、热、痛较甚,某院予仙方活命饮

加减,外敷如意金黄散,并西药抗生素肌注。三天后成脓,切开引漉,然久而不愈,且左旁

又起一肿块,疼痛难忍。检查:颈后天柱穴处有一直径6厘米左右肿疡,红肿灼热明显,

按之不软。夜不安眠,下腹拘急,小便微黄,大便燥,干结,腹部脐下两旁压痛明显。舌质

红有瘀点、苔黄脉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方药]桃仁15克,芒硝10克(冲),生大黄12克,桂枝6克,生甘草10克.蒲公英18

克,紫花地丁15克,同时用蒲公英煎水外洗.1剂后疮处疼痛大减,当夜安眠,2剂后肿退

红消,小腹急结疼痛减轻,泻下干硬粪便一次,3剂后局部红肿全消。尔后,原方加减2剂

而愈。(见《中医杂志》1981年第7期) 

[评析]本病之发,系血热之毒瘀结于膀胱之府,而碍膀胱经气之畅达。血热之毒壅

遏不得行,“热盛则肉腐”,变生疮疡,生于颈后足太阳经天柱穴处。脑疸为病之标,而

膀胱蓄血为病之本。根据“上病治下”,故投以桃核承气汤加味治之,并以蒲公英煎汁

外洗,使瘀热毒邪下达,膀胱经气得畅,脑疸随之面消。(吕志连) 

对口疽(脑疽毒陷症) 

[病案]马某,男,60岁。1973年10月初诊。项后发际处生一疽,经治不愈,并继续

扩大,一个月后不能起床活动,疽肿范围上到右项,下至大椎,两耳后皆肿近腮,痈肿中

心有直径4厘米溃疡面,脓汁较少,凡肿部皆呈极硬状。精神萎靡,昏迷嗜睡,不觉疼痛。

胃纳不佳,二便正常,面色油样发黄,口干不渴,苔白,脉来弦数无力。 

[治则]益气清解,托里消毒。 

[方药]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甘草15克,川芎15克,白芍

20克,桔梗15克,白芷10克,皂刺10克,金银花25克,肉桂10克,黄芪25克。疮疡周

围外涂冲和膏,在溃疡疮面敷玉红膏。经用上述方法处置一周后,疮面四周肿胀消退,在

枕骨节下至大椎及两侧耳后出现深裂口,裂口周围,肌孔脱蒋,最后大面积脱掉,腐肉、

筋膜、血管及肌肉暴露于外。考虑病久体虚,内服方药黄芪改为50克。上述方法治疗

二个月,疮面收口长平,痊愈。(见《老中医医案选》,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评析]脑疽症又称“对口疽”,发于项后,老年患此病若治疗不当,极易恶化。本例

病势极重,已趋于毒陷,经积极抡救后转危为安。方用托里消毒散加肉桂内服。因其正

气已衰,不能托毒外出,故重用人参、黄芪,加肉桂者,不独为其能温经散寒,而更取其以

助气血之生化,气血得充则自能驱邪外出。另外,脓汁较少,此为正气不足,血虚不充之

象,故在重用黄芪加速生肌排脓之际,加用肉桂可酿脓拒邪,加速腐肉脱落,露出筋膜。

但因疮面过大,需辅以外治法;用冲和膏、玉红膏,以利围脓长肉,使新组织从四周向中

心延伸。此法用于大面生肉芽积有脓的疮面,不但毒邪不能入侵,而且可使肉芽迅速生

长,促进伤口愈合,疽肿痊愈。(马荫笃) 

口唇溃疡(唇风) 

[病案]刘某,男,67岁。1981年5月就渗。一年前下唇裂一小口,渐成一1.5×1.5

厘米大小的溃疡,凸凹不平,疼痛流水,下唇不时润动。曾用多种抗生素类软膏等治疗均

无效。平时烦躁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则]祛风,清热解毒。 

[方药]防风25克,荆芥25克,当归25克,白芍(酒炒)25克,连翘25克,焦白术25

克,川芎25克,薄荷25克,麻黄25克,栀子25克,桔梗25克,黄芩50克,石膏50克,生

甘草100克,滑石150克。共研粗末,混匀,泛丸,每服25克,每日3次。另外敷黄连膏,

其组成是:黄连15克,当归尾25克,生地50克,黄柏15克,姜黄15克,用香油600克

将上药炸枯去渣,下黄腊120克,溶化后以柳枝搅匀,候凝为度,日涂数次。患者用药二

十天溃疡即愈合,以后未复发。(见《中医函授通讯》1982年第1期) 

[评析]患者平时烦躁口渴,便秘溲赤,苔黄腻,均系胃热炽盛之征。胃热化火上犯口

唇而致溃疡,下唇不时润动为风所为。内服药祛风清胃火,除热解毒,又配用清热解毒之

黄连膏外敷,使热除毒解而病愈。(李祥云) 

淋巴结核窦道(瘰疬) 

[病案]张某,男,27岁。于1979年7月右颈及右腋下淋巴结核破溃形成窦道,曾用

链霉素、异烟肼等抗痨药物治疗不愈,长期低热,孔窦有发展。1980年12月17日转中

医科,患者自觉疲乏无力,下午低热至深夜,头晕,不欲饮食,虚汗,多梦。检查:右颈部

有9×7×12厘米肿硬块,触之外周坚硬,根盘散漫,延及耳根,中心三孔,皮下二窦,一深

2.4厘米,一深3厘米,孔处薄软压痛,皮包红微黔。右腋下硬肿块5.4×2.8×2厘米,根

基孤立,一孔一窦深3厘米,中央微皱陷;泌流脓液,味秽不堪。病检显示:结核结节,

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其外层为上皮样细胞及郎罕氏巨细胞。面黯,舌红,脉虚大。 

[治则]攻坚散结,活血化瘀。 

[方药]蜥蝎500条,血竭花30克,蝉蜕20克,僵蚕30克,蜈蚣20条,川军20克,白

芨20克,半夏30克,山甲30克,上药共为极细末待用。樟木皮2500克(内层剪细炒微黄),

海藻200克,片姜黄200克,皂刺200克,皂角子60克,夏枯草250克,土茯苓250克,萆

薢250克。上药用大锅反复煎熬去渣浓缩药汁成浸膏,烘干再兑上备用药共研为细面,

炼蜜为丸,每丸6克重,每服2~3丸,日服2~3次,黄酒送服;近愈期白水送服。1981

年1月14日,药尚未服完,颈部硬结尽消,质软,可见新生肉芽,瘘孔缩成浅至皮下,腋下

孔接近全敛,表面光滑,肿皆消溶,皮外色泽皆正常。如法再配一料。2月2日来诊;局

部硬结完全消散,表皮阜平,创面结缔斑痕落屑痊愈。(见《中医杂志》1953年第7期) 

[评析]瘰疬一病多系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内燔,炼液为痰,痰火上升,结

于颈项或胸部逆成此症。初期应疏肝养血,解郁化痰,中期以排毒透脓为主,后期可养营

化瘀;滋肾补肺为治。本方是以《寒温条辨》升降散配伍蜥蜴等药治疗,收效较速。(马

荫笃) 

臀部窦道 

[病案]张某,男,28岁。右髓关节结核已十年,破溃八年,全身萎黄肌瘦,恶寒纳差,

少气懒盲;右臀部有六处破溃窦道,流稀脓不止。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6×109/L(260

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80克/L(8克%),血沉31毫米/小时。 

[治则]补养气血,扶助元阳。 

[方药]熟地15克,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炮姜6克,肉桂3克,甘草6克。

连服10剂,病情好转,20剂后臀部窦道闭合而愈。(见《陕西中医》1980年创刊号) 

[评析]一切阴症,皆因素体阳虚、阴寒内盛、痰凝血滞所致。本案属阴症,因病久

气血两虚,元气衰颓,故选方阳和解凝汤加减治疗。方中熟地大补阴血,使元阳有所依附,

炮姜、肉桂温阳散寒;通行血脉;党参、白术、茯苓健脾养胃,培补生化之源;使补而

不滞。全方正邪兼顾,温阳而散寒,故能在短期内治愈。(吕志连) 

小腿溃疡 

[病案]蒋某,男,40岁。患者因阿狄森氏病在某院治疗,曾在右足部静脉切开输血,

以右静脉切开处上方成一栓塞硬物,经月余而溃疡,延治半年屡治不愈。 

[治则]解毒祛腐生新。 

[方药]将桐油25毫升熬滚,加入白腊30克溶化,再加入轻粉(钢绿更好)6克,冰片

3克搅匀,趁热以棉纸在油内拖过,待冷后再拖一次,制成夹纸膏,根据疮面大小剪下贴

入患处,加绷带包扎。治疗十多天溃疡愈合。(见《新中医》1977年第4期) 

[评析]小腿溃疡又称老烂脚,常迁延数年不愈。夹纸膏具有解毒祛腐生新之功,使

表面愈合。注意在绷带包扎时不能太松,但也不能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临床应用

夹纸膏治疗体表溃疡每每取得疗效。(李祥云) 

前阴疮肿 

[病案]邹某,男,62岁。1960年6月28月就诊。龟头肿起水泡已十余日,有二个溃

疡,经内服外治未愈,腹股沟淋巴腺亦肿大,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有力,小便黄。其体壮

实,善饮酒,喜水果。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草4.5克,黄芩4.5克,焦栀子4.5克,泽泻6克,赤小豆6克,木通4.5

克,茵陈9克,豆卷9克,甘草梢6克,黄柏4.5克,川萆薢6克,银花藤12克,土茯苓15

克。药后龟头溃疡渐愈。肿消,再以原方略作出入,服后肿消溃平而愈。(见《蒲辅周医案》,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本症系酒火水湿郁蒸,湿热注入下焦所致。厥阴肝经、少阳胆经同司相火,

湿热蕴聚成毒,故用苦寒直折之法。方用龙胆泻肝汤与导赤散加减,使相火不炽而肝胆

得治,湿热得清,其肿自消,其溃自干。(吕志连) 

瘑痯疮 

[病案]王某,男,37岁。一年多前,两手大鱼际及两足蹠内缘均起散发性粟粒状小脓

疱,逐渐扩大融合,形成皮下脓肿,约十余天自然干涸,旋即复发,久治无效。入院时,黄

白脓疱呈对称性,大者如绿豆,融合成片,但不高出皮肤,掌背亦有零星小脓疱,皮厚不

破,痒痛交作,趾指肿胀。伴头昏、口干、胸闷、溲黄便结,舌有龟裂,苔薄腻。诊为掌

跖脓疱症。 

[治则]内服祛风化湿;外搽止痛杀虫。 

[方药]内服自拟消风合剂(荆芥9克,防风9克,当归9克,牛蒡子9克,生地9克,

苦参9克,苍术9克,胡麻仁9克,知母9克,蝉蜕9克,生甘草6克,木通9克,生石膏9

克)。每次15毫升,一日3次,刺破脓疱,涂以藜芦膏(藜芦9克,苦参9克,枯矾9克,雄

黄9克,川连9克),每日换1次。治疗三日,脓疱明显减少,痒痛亦瘥。连续治十七日,

痊愈出院。观察二年未发。(见《陕西中医》1980年第6期) 

[评析]久居湿地,又汗出当风,风湿客于肌腠,遂成“痯疮”。痯疮,《诸病源候论》

有详细记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亦谓:“日久不愈,其痒倍增,内必生虫,治以杀虫

为主,用藜芦膏搽之甚效。”本例内外合治,确实收到较好疗效。(吕志连) 

漆疮 

[病案]黄某,男,28岁。1980年1月21日就诊。患者一周前接触生漆和广漆,以后

头面、颈部、两手及两前背臂红肿伴有密集针头大红色丘疹和水泡,并有少量渗液,眼

睑红肿,搔痒尤甚,有灼热感。 

[治则]清热散血,解漆毒。 

[方药]取新鲜活蟹5只,洗净,捣烂成糊,纱布过滤取汁,用毛笔醮汁涂患处,每日涂

二次。涂二天后红肿逐渐消退,瘙痒灼热感减轻,渗液止。三天后红肿基本痊愈,水泡干

涸。四天后皮肤红肿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患处开始脱屑痊愈。(见《辽宁中医杂志》1981

年第10期) 

[评析]《别录》曰:“蟹能解结散血,愈漆疮,养筋益气”。蟹咸寒,有清热散血、疗

伤之功,可治筋骨损伤,疥癣、漆疮、烫伤等。今患者为漆疮,故以蟹捣烂外用取得疗效。

依据古人之训,用本法治漆疮均有效,一般连涂6~8次即可治愈。(李祥云) 

阿司匹林引起深脓疱 

[病案]杨某,男,8岁。1980年10月23日就诊。三天前因患感冒曾服阿司匹林半

片,八小时后,面部出现了三个小丘疹状疱疹,继而延及全身,疱疹变为脓疱,有的溃疡。

大的脓疱面积达10×15厘米,颈部触及浅表淋巴结十余个,扁桃体肿大Ⅱ’,体温38℃。

诊为阿司匹林引起深脓疱。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沙参10克,知母5克,山药10克,黄连6克,黄柏3克,板蓝根12克,川牛膝

6克,丹皮10克,紫草6克,甘草3克,生石膏30克。每日1剂半。10月25日复诊:大

便已行,能进食,体温正常,脓疱面积缩小,原方去川牛膝、黄柏、加川楝子10克。每日

1剂。服3剂药后绝大部分脓疱已结痂,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改予沙参10克,麦冬

10克,黄连6克,蒲公英10克,丹皮6克,山药10克,甘草3克,生石膏10克。服3剂而

收功。(见《中国农村医学》1983年第4期) 

[评析]本案属疮疡(实热型)。阿司匹林为解热止痛药,一般只有引起恶心、呕吐等

肠胃道反应,引起本病者极少。本案依据症状,以疮疡治之,重在解毒活血;最后培元养

阴而生津。因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发病快,愈病也快。所以,治贵在速。若延误日

期,容易变症。(吕志连) 

多骨疽 

[病案]苏某,男,17岁。1977年5月15日就诊。素体羸弱。两年前盛夏某日长跑

后去江中游泳,不慎将左腿胫骨部撞于船沿上,剧痛难忍。两日后左胫骨部发红肿,疼痛

彻骨。遂在当地医院治疗,经用抗生素及中草药医治近年皆无效,且日趋严重。于1976

年11月送往成都某医院就诊,该院诊断为“骨癌并发败血症”。继而四处求医皆罔效,

病势日重。检查:患者之左膝关节下三寸至内踝上方之胫骨部,皮肤肌肉组织及骨质均

呈黑色浸润性溃疡及坏死。并有大小不等之瘘管12处。窦口(最大者约3×3厘米,最小

者约0.5×0.5厘米)内渗出稀薄臭秽之清黄水(按压一处则数处窦口渗液绵绵)。胫骨显

露,呈病理性骨折,见有鳞岩状死骨数块。患部呈持续疼痛,阵发加剧。患者纳呆便溏,

心悸气短,面晦神萎,形容枯槁,声低息微,舌质淡紫、舌体微胖,两边有齿痕,苔白滑,脉

沉细而涩。 

[治则]补气和血,解毒化腐。 

[方药]党参30克,黄芪30克,山药20克,白芍20克,当归20克,乳香10克,没药

10克,天丁10克,甲珠20克,牛膝10克,桂枝10克,陈木瓜10克,甘草10克。并加十

全大补丸每次1丸,每日3次。局部用桉树叶、桃树叶(鲜者)各60克煎水,趁热浸泡薰

洗患部,至脓痂松软后,用盐水清洗瘘管,拔除将脱之部分死骨。同时配合针灸治疗:足

三里、三阴交、环跳、阳陵泉、肾俞、膝眼等穴,并取患肢健侧近端压痛明显处(阿是

穴)针之以止痛。针灸后以去腐生肌药条①插入瘘管内,每日1~2次。并用蒜泥敷患处,

隔蒜温灸一小时,每日1次。经上述治疗一月后,疼痛逐日减轻,患部皮肉由黑变红,脓

水大减,死骨渐除,瘘管内新肉滋生,精神、食欲好转。仍按以上方法治疗,并外敷生肌

收口丹②于患处(有残存死骨处不敷)。二月后瘘管逐渐愈合(由12处减为3处),死骨

除完,可以自行走动,精神、食欲一如常人。即以下方继续调治:当归20克,川芎10克,

黄芪30克,杜仲24克,续断24克,熟地24克,天丁10克,甲珠10克,银花20克,连翘

15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柏10克,牛膝15克,陈木瓜10克,甘草10克。5剂合

研为散剂,每用一汤匙,白酒冲服,1日3次。治疗四月后复诊。患部除残留疤痕外,已不

疼痛,亦无其他后遗症,并于当年参加工作。随访至今已五年左右未见复发,且能参加篮

球运动。(见《四川中医》1983年第1期) 

注:①去腐生肌药条(自拟习用方):草血竭30克,枯矾30克,硫黄30克,信石9克,

龙骨30克,冰片9克,硼砂9克。共研极细末,用消毒蒸馏水拌和,搓成粗细不等之药条,

阴干后,贮于广口瓶内备用。②生肌收口丹(自拟习用方):龙骨30克,象皮15克,乌贼

骨30克,血余炭15克,草血竭30克。共研极细末,贮瓶中备用。 

[评析]多骨疽属祖国医学的附骨疽范畴。《灵枢·痈疽篇》说:“发于股胫,名曰股

陉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并对“疽”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热气淳盛,下陷肌

肤,筋骨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下,痈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千金方》亦谓:

“以其无破,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此例患者体质素弱,是因长跑大劳热极后正气耗

散,又适浴于冷水中,寒湿之邪乘虚入侵,“寒气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

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返,故为痈肿。”更加之跳跃跌仆,使瘀滞之经络更瘀,逾久化腐,

初伤皮肉,渐及筋骨。经云:“寒气化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

则伤骨,骨伤则髓消。”此之谓也。肌肉本乎于脾,筋骨本乎肝肾,脾肾虚则化源不足,是

以心肺无所养,肝无所藏,关键在于正气内虚,内致湿毒浸淫。治病求本,故治疗始终抓

住”正虚”这个本,以固本托邪为大法。初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以扶正为主,兼以活血通

络,解毒化腐,更以针灸通其经脉,调和气血,隔蒜温灸,以取陷骨,并用局部清刨等法以

祛腐生新。如此治疗将近半载,终起沉疴。(马荫笃) 

附骨疽 

[病案]吴某,男,23岁。1978年2月14日初诊。确诊为右髂骨慢性骨髓炎和髓关

节化脓性骨髓炎已五年,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右下肢活动受限,局部肿胀,疮面晦滞,有

窦道形成,约深12厘米,有腐骨触感,流出淡紫色脓水,有臭味,舌淡白,脉细弱。 

[治则]托毒化瘀,补益气血。 

[方药]黄芪30克,党参9克,茯苓9克,白术9克,熟地15克,枸杞子12克,川牛膝

9克,木瓜9克,山甲9克,乳香6克,没药9克,肉桂9克,大枣5枚,加服蛇蜕大枣丸(蛇

蜕、大枣、熟地、茯苓、苍术、肉桂、构杞子、赤芍),外以白降丹药捻祛腐平胬。5剂

药后窦道扩大,流出粘稠黄脓,取出药捻,夹出腐骨1块(2×l.5厘米)。中药续服,外以利

骨丹(白降丹、火硝、泥鳅)药捻插入着骨以祛腐。一周后窦道周围有红色肉芽,头昏、

耳鸣,腰酸。内服方改六味二胶丸(六味地黄丸加鹿胶、龟胶、海马),外用桃花散(铅粉、

银米、冰片、麝香)。共治五十七天,诸症痊愈,摄片基本正常,但右腿略见跛行。(见《陕

西中医》1980年第5期) 

[评析]附骨疽是邪毒伏骨,蚀筋腐骨,气血瘀滞所致。治疗先拟排脓内托散加减治

之,排脓托毒,脓已排出后改用六味二胶丸。对窦道形成,死骨存留者,及时以白降丹化

腐平胬,扩大通道,死骨、腐肉能自行流出,这是治疗的关键。然后再清扫污浊,使腐肉、

异物彻底清除,渐趋愈合。(吕志连) 

脉痹(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病案]郭某,男,49岁。1982年4月就诊。自述1981年10月发现脐右侧向上有硬

索条状物,时时作痛,在某医院服中药和理疗后,疗效不显著,索条状物向上延长至乳

晕。无明显外伤史。检查:自脐右侧至乳晕有长约19厘米呈绳索样条状物,质硬,无红

肿,有触痛,牵拉其两端时,出现明显凹陷性皮肤浅沟。诊断为右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方药]当归230克,赤芍230克,炙黄芪230克,络石藤450克,川芎150克,地龙150

克,郁金150克,苏木150克,红花90克,制乳香90克。上药制成片剂,每片重0.3克,

口服2次,每次10片。外用熨药:苏木15克,红花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干姜

15克,千年健15克,鸡血腾15克,银花15克,樟脑15克,透骨草20克,花椒10克,桂枝

10克。共碾成粗末,装入布袋内,再加少量白酒,缝口后上锅蒸热,置于患处,5分钟后更

换(可一次取2袋),反复熨10次,每日1次,3~4日换新药。经治疗一月病愈。(见《中医

杂志》1983年第2期) 

[评析]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因一段静脉硬化闭塞所致,多发生于下肢,上肢、胸腹壁

发生者实为少见。本病属于“脉痹”范畴,病机为气血运行滞缓,脉络闭阻。治疗用当

归、赤芍、红花、苏木、地龙等活血行瘀,软坚通络,黄芪益气消肿,川芎、郁金活血行

气,乳香、络石藤有止痛之功,诸药配合活血消肿,通络止痛,临床效果良好。(马荫笃) 

脱疽(一) 

[病案]陈某,男,40岁。据云始于足大趾,若粟米之大,黄泡一点,皮色紫暗,疼痛异

常。现已延及五趾,色黑腐烂,气秽难闻,足背漫肿。其人素来嗜酒,自觉神倦纳减,便溏,

舌苔白腻,脉濡。 

[治则]健脾利湿。 

[方药]薏苡仁90克,茯苓90克,车前子15克,白术30克,桂心3克,外用九一丹,

芙蓉膏。十余天后,症状大减,继以调养气血告愈。(见《浙江中医药》1979年第8期) 

[评析]脱疽,多因血络闭滞,热胜毒聚者为多,然亦有湿浊凝痹经络者。本案宿嗜醇

酒,胃湿恒盛,致络道阻塞,气血不达而成。用方原出《温热经纬·内经伏气温热篇》王

盂英按,名驱湿保脱汤,治脱脚伤寒之脚趾脱落。治时药量较重,因症重也,不用苦寒之

品,恐伤脾胃也。(吕志连) 

脱疽(二) 

[病案]杜某,男,23岁。1981年7月15日诊。一月前,右足三??色紫黯,麻木,痒

痛。渐至剧痛难忍,晚间尤甚。躯??歪,呈跛行,摸其肢端冰凉,身倦畏寒,多方求治

未???紫色蔓延至足背、踝关节,经某院检查诊断为“血栓闭123123”。诊其足背动

脉濡弱,舌淡紫、滑腻,脉沉缓。 

[治则]温经祛寒,利湿通阳起痹。 

[方药]薏仁90克、茯苓60克,肉桂3克,白术30克,车前子?克。??当归12克,

延胡索12克,丹参15克,红花6克,川牛膝12克。外用鲜土蜂房(培干研末)以陈醋调

药末适量涂敷患趾,每晚换药一次。如此内外用药,服药10剂后,患肢紫色渐渐消失,肢

末转温,痛止,尔后患趾结痂脱落痊愈。(见《辽宁中医杂志》1987年第12期) 

[评析]“脱疽”系寒湿滞,血瘀阻于经脉所致。《诸病源候论》曰:“发于趾,名脱

疽,其状赤黑死……。”治疗以内服驱湿保脱汤加入养血活血之当归、延胡索、丹参、

红花、牛膝等药,并外用土蜂房末醋敷患趾,取其消肿散瘀、解毒之功,故脱疽愈。(马荫

笃) 

脱疽(三) 

[病案]尤某,男,27岁。1980年4月29日就诊。主诉五年前右下肢麻木疼痛,遇冷

加剧,行动困难,膝关节以下皮肤变成紫暗,趾尖为甚。曾在上海某医院诊为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经长期治疗无效。六个月前小趾溃烂,疼痛加剧。门诊治疗久不愈合,反加剧,

以脉管炎坏死期收入院,转中医治疗。观其患者形体消瘦,面色青白少华,患侧踝以下皮

色紫暗,右小趾暗红而肿,有1厘米大小溃疡,按之痛觉消失,跌阳脉沉细似有似无,步履

不便,跛行,久立则痛,入夜疼痛加剧,心烦、少寐、食少、便秘、小便黄赤,舌质红绎,

苔薄黄腻,脉细数。 

[治则]温经通络,扶正养阴,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1)生猫骨一具,连头尾,烧灰存性,研细为末。每日3次,每次1.5克。(2)

猫肉炖黄芪60克,苡仁60克。(3) 

黄芪6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玄参20克,细辛3克,龟版20克,鳖

甲20克,蟹灰3克,乌梢蛇30克,银花炭30克,炒黄柏20克,紫花地丁30克,牛膝20

克,茅术10克。经用上药一周后疼痛逐渐减轻,三月后基本痊愈。后仍按前药调治半年

余,诸症除,再次到上海某医院检查证实己痊愈。(见《四川中医》1982年创刊号) 

[评析]猫骨散治脱骨疽乃医者家传之方。据《中国药用动物志》载:猫肉:有滋

补,祛风,解毒的功能。主治虚劳体瘦,风湿痹痛等证。猫骨:有解毒、消肿、杀虫之功。

《本草纲目》谓之“甘温,无毒”,肉能治“劳疰、鼠瘘”。《中药大辞典》载可治”瘰

疠、痈疽,恶疮”。《本草求真》曰“入肝、肾”二经,“能补血,治劳疰”。总之,猫骨、

猫肉既可补虚扶正养阴益血,又能解毒祛风、胜湿而消痈疽。且猫性昼静而夜动为阴中

之阳物,其身性甘温,阴寒之气为之所胜。人为血肉有情之体,猫乃血肉有情之品,用治

脱骨疽颇为见效。(马荫笃) 

脱疽水肿 

[病案]蔡某,男,68岁。自1974年起两下肢麻木,感觉迟钝,活动不利,趾端疼痛,

紫绀欠温,两目红赤,视物模糊。1985年起有蔓延加剧趋势,痛如鸡啄,左足大脚趾、第

三趾端溃烂,面部及两下肢浮肿,尿减少。测尿糖(++~+++)。口服De60片及中药等二

年未效。近月来面部及下肢肿加剧,按之如泥,厥冷,发绀延至小腿部,剧痛彻夜不寐,趾

端溃烂色黑腐臭,脓水外溢。腰酸肢重,渴多饮:尿少,大便正常。体检:血压

22.6/13.3kPa(170/100毫米汞柱),眼睑浮肿,两眼球结膜充血,瞳孔不等大,心界向左

扩大,主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两下肢Ⅱ’凹陷性浮肿,左足大脚趾、第三趾端处各有1

×1厘米大小的溃疡面,左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舌黯红,苔薄黄腻,脉细弦。化验:尿糖(廿),

尿沉淀蛋白(卅),空腹血糖11mmol/L,糖基血红蛋白10.5克%,尿素氮7.4MnmoI/L,肌酐

123.7×mol/L,血肌酊清除率46.2毫升/L,酚红排泄试验:2小时总排泄量47%,血胆固

醇5.5tool/L,甘油三酯1.3mmo]/L。中医诊断为脱疽水肿。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并发动

脉硬化闭塞、肾动脉硬化症、糖尿病性眼病。 

[治则]益肾清利,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鹿衔草30克,金雀根30克,制茅术30克,毛冬青30克,车前子30克(包),

徐长卿15克,赤苓15克,猪苓15克,丹皮1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另炙水蛭15

克,炙地鳖虫15克,五灵脂15克,肉桂15克,研末吞服,每次2克,日3次。溃疡面用1:

1000呋喃西林溶液冲洗,外敷九一丹,日换1次。按上法治疗一周后尿量增多,面部及下

肢浮肿明显消退,疼痛减轻,皮肤转红润有温感,溃疡面脓水减少,入夜能寐,血压维持

在18.6/12.0kPa(140/90毫米汞柱),尿沉淀蛋白(廿),尿糖:早晚(+),中午(++~+++)。

口服药粉按上法,外敷九一丹与生肌散交替使用,内服药继续服10剂后,浮肿退净,疼痛

缓解,溃疡面结痂,下肢皮肤红润而温暖。复查空腹血糖降为6.8mnor/L,尿糖:早晚阴

性,中午(+),尿沉淀蛋白(+~++),苔薄质淡红,稍口干。湿热已去,瘀血已化,前方去桂

枝加天花粉30克。又服15天病愈。门诊随访八个月未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年

第4期) 

[评析]本病是由糖尿病并发成脱疽,往往很难痊愈,西医采用截肢法治疗,亦很难

达到满意效果。本案的病机是脾肾两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为根本。脾虚不能运化,肾

虚气化失司,湿热瘀阻脉络,阳气不能外达四末而成脱疽,水湿潞留,溢于肌肤,发为浮

肿。治法上采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内治与外治结合而治愈。(黄宣能) 

变应性血管炎 

[病案]王某,男,34岁。1982年10月2日就诊。遍体出红斑点,发病已十一个月之

久,初起如针尖红点,渐而变大、变白脱皮,有的变红,变黑坏死而溃烂,具痛、痒、刺感。

素体尚好,病后经常头晕、少眠、多梦,纳食少、易腹泻,四肢乏力,自觉疲惫,无发热,

但恶寒,身痛楚,饮热不知热.慢性病容,表情痛苦,斑点颜面11处,两上肢80余处,前胸

腹近60处,后背部30余处,右下肢200多处,左下肢180多处。斑点大小约0.7~2厘

米,有白有红有黑,有的坏死溃烂,有的外凸,有的凹陷,未溃者皮下黑陷,有的塌陷灰白

不起,无坏死者即行干涸,或有小脓泡的中心部外凸。舌体薄,无苔,质红绛如牛肉,脉小

微。化验检查:自细胞14×109/L(14000/立方毫米),中性75%,淋巴25%,血沉4毫米/

小时,肝功能正常,大小便常规正常,X胸透、心电图均正常。由右小腿内侧取组织怍

病检,镜下所见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皮层次减少,真皮血管周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间

质胶原纤维增多。天津某医院诊断:变应性血管炎。患者曾使用多种抗生素、激素、

镇痛剂、脱敏剂及中药活血通瘀,消风解毒均罔效,病情反逆转增剧。 

[治则]益气,温中,固表。 

[方药]党参10克,当归12克,桂心3克,炙甘草10克,黄芪60克,白术10克,枣仁

12克,银花30克,连翘20克,荆芥穗10克,防风10克,白芷6克,柴胡15克,川羌活6

克,鹿角霜30克,附子20克。服20剂,皮肤已无红、黑溃烂及灰白干涸点,病情稳定,

未出新斑点;痛、痒、刺感消失,食欲渐佳,精气恢复。效果明显,可继而守之。上方又

继服10剂,仅患处残存色素沉着,表皮光滑正常,已痊愈上班。1982年3月25日复查,

一直未再复发。(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6期) 

[评析]本病临床较为罕见,系正气衰惫,表邪(毒)不解,正气不鼓,苛毒客于经脉,

瘀久正伤,气血阻滞,斑烂不能收靥所致。故用扶正祛邪之法,重用黄芪以补气,重用附

子、鹿角霜温阳逐寒,重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寒温配伍,调和阴阳,祛邪扶正而病愈。

(马荫笃李祥云) 

腿游风 

[病案]田某,女,43岁。1976年8月14日初诊。自1975年5月突然寒战高热,右

小腿前面大片皮肤红赤,掀热疼痛。下肢浮肿已五年;右膝以下浮肿明显,身微热,纳差

便溏。检查;右下腿前面皮肤紫红,面积约20×11厘米,边界清楚,苔黄腻,脉弦细,曾服

中药及双氢克尿塞无效。 

[治则]清热化湿。 

[方药]苍术6克,白术6克,盐水炒黄柏6克,川牛膝12克,茸薢12克,苡仁15克,

车前子15克(包),泽泻9克,银花藤30克。此时双氢克尿塞减至50毫克/天,服12剂,

小便增多,浮肿明显减退。上方加紫草9克,红花9克,服30剂,此时停服双氢克尿塞,

患处皮肤温度正常,浮肿基本消退;皮肤颜色较前为淡。上方加炮姜炭4.5克。党参9

克,炙甘草3克,白术改为9克,又服20剂,上述诸症均愈。为巩固疗效,上方再服20剂。

随访一年余未复发。(见《新中医》1981年第7期) 

[评析]本病多由火毒所引起,火毒技湿趋下而发于下肢,患者食少便溏为脾虚所致,

脾虚更助湿盛,湿邪郁久化热,湿滞下肢,故而发生“腿游风”。法用清热化湿,本方用四

妙丸合萆薢化毒汤加减,用苍术、萆薢、车前子、泽泻运脾燥湿,白术、茯苓、苡仁健

脾利湿,银花藤清热通络,黄柏燥湿清热,以后又加紫草、红花活血通络,最后加用党参、

炮姜、白术健运脾阳,如此治疗脾健湿化,毒邪无所长,使缠绵之疾得以痊愈。(李祥云) 

红斑性肢肿 

[病案]张某,女,成人。两手臂疼痛已四五年,每年11月~12月发作,近一年来加剧;

曾先后住院四次,按“风湿”、“末梢神经炎”等治疗无效,以后诊断为红斑性肢痛病,转

中医治疗。症见两上肢从指到肘关节可见边缘清楚的红色斑痕,红灼剧痛准忍,患者自

觉疼如火烧火燎,常放入冷水中得以缓解,常放声大哭,难以安寐。肢痛白天不发,每于

夜间2~5时发作,但觉两上肢麻木,左轻右重,左手关节第1、第2节痛觉丧失。患者闭

经已半年,神疲体胖,舌质偏红,苔白稍厚,脉沉细数涩。 

[治则]化瘀通络,清热行气。 

[方药]桃仁9克,赤芍10克,当归9克,甘草3克,五灵脂9克,地龙9克,香附9克,

秦艽12克,黄芪12克,僵蚕10克,桑枝12克,川芎6克,忍冬藤15克。服15剂后症状

逐日减轻,灼痛全消,左手已愈,右手每晚发1小时许,尚有麻木。上方去桑枝、秦艽,加

桂枝3克,黄芪改为18克。又服4剂月经行,量多夹黑血块,双臂症状完全消失并可提

物。为巩固疗效用圣愈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以理善后。(见《新中医》1981年第10期) 

[评析]红斑性肢痛是一种少见病,病因至今不明,治疗亦无良策。今患者脉细涩并

伴闭经,为血瘀经脉,血瘀则卫气不通,脉络壅塞不通则痛。又瘀久化热,故红灼痛剧,状

如火燎。患者每年11~12月发病,此时为寒冷季节,肌肤经脉为寒所束,又每夜2~5时

发作,乃子至寅时,阴极阳微,阴寒收敛,脉络拘急,紧故剧痛发作,随时辰之传递“阴消

阳长”,经脉得通,故到寅时缓解。因患者为血瘀经脉,瘀久化热,故投以名医王清任之

身痛逐瘀汤化裁,故服14剂即收显效,再稍事加减而收全功。(李祥云) 

肌筋膜炎 

[病案]夏某,男,21岁。1978年3月20日初诊。二年前开始双手手指逐渐不能伸

直,大拇指麻木,前臂屈面发硬而肿,发展至清晨手部知觉减退,不能参加劳动。经某医

院作病理切片,肌电图、血沉、抗“O”、24小时尿肌酸、肌酐等检查,诊断为肌筋膜炎。

曾服氯喹、消炎痛、地巴唑等药无效而求中医治疗。刻下两手近腕部各有4.5ⅹ4.5厘

米左右实质性硬肿,高出皮肤,肤色、肤温、感觉均正常,右前臂近肘部内侧亦有索条状

肿硬,右掌握力差,苔薄黄腻,脉细数。 

[治则]和营活血,祛寒化湿。 

[方药]当归9克,赤芍9克,丹参9克,鸡血藤15克,虎杖15克,桂枝6克,蛇莓9

克,地龙9克,桑椹子9克,忍冬藤9克,生甘草6克。局部用红灵酒搽擦。服药五周后,

左手背肿胀开始消退,第六周起有腰酸,舌质胖,边有齿痕,此为肝肾不足之象。上方加

用党参12克,炙黄芪12克,白术9克,菟丝子12克,苁蓉9克,茶树根9克,落得打15

克,王不留行9克。缕服九周,左手背肿硬基本消尽,右手背肿硬亦消除十之七八,腕关

节活动亦趋正常。原方出入续服十五周后,两手肿硬完全消失,活动亦佳。最后予健脾

益肾活血之党参片、苁蓉片、当归片,每次各5片,每日2次,连服二个月以巩固疗效。

于1980年3月随访,两手背及右腕,肘部肿硬全部消尽,仅活动过多两腕关节少有乏力

感。(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7期) 

[评析]本病与中医之皮痹、肌痹相类似,患者系农场职工,不免触冒风雨,寒湿外侵

所致气血流行失常,经络痹塞不通而成,当以当归、赤芍、丹参、鸡血藤等和营活血,辅

以桂枝、虎杖、蛇莓祛寒化湿,佐以地龙之走窜通络,桑枝、忍冬藤引导诸药直达病所。

最后以健脾益肾之品而收全功。(黄宣能) 

脂膜炎 

[病案]潘某,男,57岁。于1970年2月20日初诊。1969年11月初,发觉两大腿内

侧及小腿前侧出现较硬的疙瘩,大小不一,日渐增大,渐发展到大腿外侧及小腿后侧,串

连成片,但痛楚不大。因既往有慢性风湿病史,自以为是风湿病发作,到某医院诊治,印

象为:①脂肪瘤?②脂膜炎?③慢性风湿性颈椎关节及肩关节炎?诊断未定,治疗不效,乃

请中医治疗。既往无服溴、碘类药物史。检查;两下肢股内外及胫前均有硬包块,隆起

不红肿(股内侧较多),大者直径约3厘米,小者约1厘米,大的包块有轻度压痛。各关节

外观均无异常,仅颈部及肩关节活动受限。舌苔薄而白腻,脉象沉弦。中医诊断为痰核

兼痹症。 

[治则]祛风湿,涤痰,活血化瘀。 

[处方]何首乌15克,鸡血藤15克,菟丝子12克,桃仁6克,乳香6克,桑寄生2l克,

千年健9克,秦艽9克。服药二周颈及肩关节的活动受限情况有所改进,改用下方:常

山3克,草果9克,槟榔9克,甘草6克,陈皮6克,青皮6克,乌梅18克。并进行病理检

查,报告:“镜下观察,切刀片部分为脂肪组织,脂肪细胞中间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附近

有多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还见到较多的不典型的泡沫细胞。结合临床所见,

诊断为脂膜炎第Ⅱ至Ⅲ期。上药服7剂,股内、外,胫前、后的包块大部消退,改方:何

首乌15克,鸡血藤15克,桃仁6克,乳香6克,菟丝子12克,红花9克。再服10剂,包

块及结节全部消退,嘱继服上药以巩固疗效。随访至1978年5月,从未反复,亦无发热。

(见《中医杂志》1979年第7期) 

[评析]回归发热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为反复发作皮下脂肪层的炎症包块性或

结节性的疾病,临床少见。本病原因不明,可能是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认为是风痰而得,

气滞血瘀,痰凝成块结于皮下而致病。本病治疗困难,经上述中药治疗,祛风养血;涤痰

化瘀,取得显效。(马荫笃李祥云) 

坏疽性脓皮病(浸淫疮) 

[病案]孙某,男,6岁。1962年12月就诊。起病于1962年10月下旬,右大腿外侧

起一豆大白疱,微痒,搔溃后渗出黄水及少许脓汁,疮面日见扩大,痒痛不堪。经沈阳某

医院病理切片检查为:“表皮增生,上皮素延长,有的仰到真皮深处。真皮充血水肿,其

中有大量嗜中性细胞及大单核细胞浸润,并有较多血管。”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该院

曾用多种抗生素、磺胺、抗气性坏疽血清、维生素、输血及外敷红霉素软膏等治疗,均

属无效,皮肤脓疮日见扩散,相继于肘窝、耳垂等处,陆续出现。诊见神惫形瘦,身有酸

臭味,体温37.2℃,左脉细数无力,右脉因局部有疮疡未予诊查,舌红,苔薄白。全身疮面

多处,计右前臂屈侧下1/3部位有3×2厘米疮疡一处,两肘窝各有3×3厘米一处,左颈一

处为2×4厘米;右下腹一处为3×5厘米,右大腿上1/3呈环形损害为8×16厘米,左小腿

外踝上一处为2×4厘米。各疮面深度约0.3~0.7厘米。疮缘色青紫,呈弹性硬状,高出

皮表,周界清晰,创面中央结痂,色污褐,剥痂后见鲜红疮面,触之出血,疮面溃烂积脓,

疮缘四周,积脓较中心略深。脓汁培养为变形杆菌及绿脓杆菌。胸部X线透视正常。 

[治则]清热解毒,祛腐生肌。 

[方药]内服牛黄解毒散、麝香解毒丸,外敷油调膏(处方均为秘方,详见附方)。共

治疗一月余,于1963年2月12日复查,疮疡痊愈。附方:(1)外敷油调膏:黄柏300克,

煅石膏240克。上药共研极细末,用香油调成膏状备用。用时将药膏敷于疮面,外用油

纸包扎,每日换药3次。(2)内服方:①牛黄解毒散;牛黄4.5克,雄黄105克,枯矾75

克,冰片30克,乳香150克,没药150克。研细末,每次0.6克,早晚各服1次,白开水送

下。②麝香解毒丸:即牛黄解毒散去牛黄,加麝香2.6克。每丸0.09克,蜜丸1.5克重。

早晚各服1丸(1.5克),用白开水送下。(见《中医杂志》1964年第1期) 

[评析]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较罕见的严重疾患,属中医浸淫疮范围,由风湿化热成

毒所致,故治用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之法而愈。(马荫笃) 

多发性细菌性肝脓肿 

[病案]胡某,男,61岁。1981年4月9日入院.患者开始因发热,右上腹疼痛,压痛

明显,血白分增加,所以一度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胆囊炎“。先后用氯霉素、

氢化考的松、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强的松等,后鉴于右上腹疼痛和压痛改

善,又无黄疸,而血白分反而上升至21.4×10~27.9×109/L(21400~27900/立方毫米),

中性90~92%,肝上界抬高,肝区叩击痛,右胸腔积液,B型超声波:肝右叶顶部及尾部均

分别有75×95毫米、58×45毫米的实质性暗区,其光点强弱不均匀。诊断为多发性细菌

性肝脓肿。先给服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大青叶、野菊花、大黄、柴胡等汤剂。

治疗五天后,体温正常。右上腹疼痛稍轻减,除继服上述中药外,并递减及停用强的松及

有关抗生素后,虽体温正常,血白细胞下降至正常,胸腔积液消失,但经B型及A型超声波

检查,肝脓肿依然存在。于1981年5月18日起专以中药治疗。患者动辄气短,手足心

热,纳差.口干引饮,乏力,舌光红,脉细弦。 

[治则]益气育阴,清热解毒。 

[方药]太子参10克,生地10克,北沙参10克,柴胡10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

川楝子10克,赤芍10克,龙胆草10克,炙鸡内金10克,川石斛12克,黄芩15克,败酱

草30克。冬瓜子30克,生甘草3克。药后手足心热,纳差,口干渐好转,舌苔转薄白、

质红,示气阴两虚改善,但肝脓肿未见明显缩小。仍以益气育阴、托毒外出;生黄芪12

克,生地15克,败酱草15克,北沙参10克,桃仁10克,连翘10克,野菊花10克,黄芩10

克,柴胡10克,赤芍10克,路路通10克,生米仁30克,冬瓜子30克,甘草3克。上方出

入调治二十天,B型超声波检查:肝脓肿已见缩小,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唯多食后胃胀,

苔薄白腻,脉细弦。乃转为益气健脾,排脓消痛,化瘀软坚:参党10克,茯苓10克,黄芪

10克,桃仁10克,路路通10克,炮山甲10克,炒白术30克,冬瓜子30克,生米仁30克,

芦根30克,败酱草30克,生牡蛎30克,炙鳖甲12克,甘草3克。继上方出入,至1981

年10月3日B型超声波检查,肝脓肿全部消失,前后共治疗半年而告痊愈。(见《上海中医

药杂志》1982年第9期) 

[评析]本病属中医的“肝痈”。开始时虽按西医辨病而用抗生素及中医清热解毒剂,

其体温、腹痛等症状有所改善,但肝脓肿未得缩小,后按中医辨证施治后,采用扶正祛邪,

托毒外出,兼以化瘀软坚之法而收功。(黄宣能) 

侠瘿 

[病案]罗某,男,51岁。1977年8月29日初诊。患者在半年前感觉颈部不适,并发

现左颌下角有一肿块,日渐增大,伴有头痛、舌痛、说话不流利、项强、鼻塞耳鸣,日后

病情加重,形体消瘦,面色枯黄,眼下陷,曾去若干处医院中西药医治半年无效,怀疑是

鼻咽癌,虽活检但未证实癌变。检查肿块如鸽蛋大小(3×3×1.5厘米),质硬、触痛,舌苔

干黄略带黑\质红微紫,脉细弦滑数。 

[治则]养阴散结,解郁除痰。 

[方药]生牡蛎30克(先煎),玄参15克,生地15克,羊草结9克,白芍15克,瓜蒌仁15

克,尖摈18克,连翘9克,天花粉15克,金钗斛18克,海浮石30克,甘草6克。服7剂

后舌及肿块疼痛减轻,精神好转,胃纳及睡眠好转。上药共服14剂后,肿块已缩小1/4,

舌底左侧之乳头状红点缩小,自觉症状及精神均好转。上方去麦冬、连翘、海浮石,加

素馨针9克,旱莲草15克,丹皮12克,银花15克,皂角刺12克,服9剂肿块已减半,舌

已无痛,舌底乳头状红点消失。以后在此基础上略有加减,进服7剂药后肿块消失,再进

服15剂药,一切如常。(见《新中医》1978年第1期) 

[评析]”侠瘿”一语似属“瘰疠”。《金匮·血虚劳病脉证篇》云:“侠瘿者,皆为

劳之。“侠瘿”为由劳生热,热积成毒,聚毒而结成肿块。本患者所表现症状与癌颇相似,

舌底乳头红点为火灼水亏之征。本病治疗采用清热化痰,养阴解郁之品,取得较好的疗

效。(李祥云) 

马刀挟瘿 

[病案]蒲某,女,2l岁。1979年5月患上肢麻木疼痛,项前左侧有斜形包块一个,当

即在本地医院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于同年7月20日到县医院外科诊治,经X线拍

片检查:“左锁骨中线软组织肿胀,骨质明显破坏,有一透光区,骨膜、骨质不光滑。”建

议活检,患者不愿,要求会诊。检查项前左侧有斜形包块一个,坚硬如石,形如长蛤蜊。

患部皮包微红,肩臂麻木疼痛,诊断为”马刀挟瘿”。 

[治则]软坚散结,清热化痰。 

[方药]牡蛎30克,玄参30克,川贝10克,昆布12克,海藻12克.柴胡10克,夏枯

草24克,首乌30克,土茯苓16克,红藤24克。服3剂药后包块缩小约1/6,但全身风丹

满布、奇痒准悉,痰热邪毒有外透之象。原方加银花12克,菊花12克,再服3剂,风丹

消退,包块已消1/3,守方续进20剂,包块全消,诸证随之而解。追访一年未见复发。1981

年3月30日去县医院复查,X线试片显示:左肩关节、左锁骨未见骨质病变。(见《四川

中医》1983年第1期) 

[评析]“马刀挟瘿”这一病症,《灵枢》经脉篇,痈疽篇将其列为少阳之病,徐洄溪

云;“自古奇疾,多属于痰。”痰生于脾,少阳为枢,主升降出入,痰随气升,流于项侧,郁

而化热,肢固不散,病由此成。消瘰丸出自《医学心悟》,为治疗项、腋、鼠蹊等处肿核

坚硬,或单个发生,或累累成串,久久不消而设。方中玄参苦寒微咸,既能滋阴降火,又能

软坚散结,贝母消热化痰散结,牡蛎化痰软坚,加昆布、海藻强化软坚散结之力;柴胡、

夏枯草清肝胆之郁热,消肿解毒,首乌甘苦温涩,补肝益肾,生用有托里散结之功,土茯

苓性味甘平,利湿解毒。以后加银花、菊花加强解毒清热之力,并助柴胡导邪外出。诸

药合用,有软坚散结,清热化痰之功,故对此顽疾收效速宏。(马荫笃) 

石瘿(甲状腺瘤) 

[病案]许某,女,23岁。1973年7月5月初诊。患者颈部长包块已八个月,近二个

月长势快,检查在喉结左侧有如鸡蛋大椭圆形之坚硬包块,无压痛,皮色如常,表面光滑,

推之不移动。平素性情急躁,形体不丰,舌淡、苔白腻,脉弦。患者经西医诊断为甲状腺

瘤,因惧怕手术而服中药。 

[治则]化痰软坚,理气活血。 

[方药]1.内服方:夏枯草9克,海藻9克,昆布9克,黄药子15克,海浮石9克,法

半夏9克,陈皮4.5克,浙贝9克,当归9克,山慈姑4.5克,制香附9克。2.火针法:取

26号1寸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针尖,对准患处皮肤迅速刺入,避开血管,深达肿块中部,

每次针10~15下,刺毕涂以2%红汞液,隔日一次。上方服6剂,火针3次后,肿块见缩小,

服30剂,火针15次后,肿块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将上方药料加五倍量研末制蜜丸,

每日2次,每次9克。以后随访一直未复发。(见《新中医》1980年第2期) 

[评析]石瘿可因气滞、血瘀、痰湿三者痼结而成,故采用软坚散结、清痰化湿,理

气活血之品,方中黄药子、海藻、昆布、海浮石、山慈菇化痰解毒、散坚消结,浙贝、

夏枯草清热化痰散结,陈皮、半夏化湿祛痰,香附理气解郁,当归活血,辅以火针加强散

坚化结的功能,内外合治,肿块消散而痊愈。(李祥云) 

肉瘿 

[病案]孔某,男,42岁。1981年7月1日就诊.上月突然发现颈前喉结右侧有如鸽

蛋大小之肿块,转动欠佳,无明显痛苦,胸闷胁胀,心烦急躁,易生闷气,舌质红,苔微黄

腻,脉弦滑。检查右颈侧触及3×2厘米之肿块,表面无结节,质微硬,无压痛,肿块随吞咽

而上下移动。同位素131碘检查正常,扫描报告为“冷结节,”诊断为甲状腺瘤,劝其手

术,患者惧怕开刀,要求中医治疗。 

[治则]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醋炒柴胡10克,赤芍12克,当归10克,薄荷6克(后下),茯苓12克,丹皮12

克,山栀12克,竹茹6克,石决明30克,炒枣仁20克,甘草3克,生姜3片。服6剂精神

较舒,继用柴胡10克,赤芍10克,茯苓12克,夏枯草12克,香附12克,郁金12克,海藻

12克,海带12克,清半夏12克,石决明30克,牡蛎30克,贝母12克。服12剂肿块缩小,

继用原方加石菖蒲12克,再进服一月,以后用逍遥丸调理之,肿块完全消失。四年后随

访,肿块未见复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第4期) 

[评析]肉瘤西医称为甲状腺瘤,是常见病,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单纯用中药治疗则

收效较慢。本病的形成多因肝郁脾虚,气滞痰凝所致,故治疗亦应清热疏肝解郁,化痰软

坚散结为主,初始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继则用海藻玉壶汤治之,最后以逍遥丸调理之,因

辨证用药得当,则病情速愈。(李祥云) 

瘿瘤(甲状腺机能元进) 

[病案]陆某,女,28岁。1980年7月19日初诊。两年来心悸,汀出,心情烦躁,甲状

腺肿大,渐两手抖颤,眼突。合肥某医院捡查:基础代谢率+67%,放射碘131Ⅰ吸收试验

71.8%(24小时),休息时心率126次/分,心电图提示:“房颤”。服西药他巴唑等后,白细

胞下降,伴恶心呕吐,腹泻,遂改用中药治疗。现精神恍惚,浮肿,气喘,彻夜难寐,舌红,

苔薄黄,脉弦细数,诊断:甲状腺机能亢进。 

[治则]清热化痰,行气散结。 

[方药]自头翁45克,丹参30克,黄药脂30克,夜交藤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泽泻

18克,琥珀6克(冲服),木通6克,柴胡9克,枳实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3剂后,

畏热、汗出、气喘、浮肿大减,精神转佳。前方再进5剂,诸症续减,唯心悸尚存。原方

去木通、泽泻,加枣仁、柏子仁、川断。服药20余剂后,患者自动停药,亦未再服他药

治疗。至1980年10月复查:偶感心慌,甲状腺亦明显缩小,基础代谢率+18%,放射碘131I

吸收率48.3%(24小时),休息时心率86次/分,心电图提示:“左室劳损”无“房颤”。(见

《上海中医杂志》1982年第1期) 

[评析]本病属祖国医学中“中消”、“瘿瘤”,尤与“气瘿”“肉瘿”更为相似。本

症之报乃因气、痰、瘀互结,郁久化热,耗伤津血,下汲肾水,虚火上炎为患。故用疏肝

缓急之四递散为主,佐以化痰软坚,晾血降火之黄药脂,配白头翁清热解毒、入血凉血

(据报道该药主治淋巴结结核,癔病性震颤、抖动、抽搐等病,并有类似强心甙样成分);

加丹参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除烦安神。医者应用该法治疗本病20余例,一般3~6

剂见效,20~30剂后症状基本控制。(黄宣能) 

乳衄(乳导管乳头样瘤) 

[病案]朱某,女,50岁。1968年9月4日初诊。半月前右乳头突然流血水,县医院

诊断为“乳头状瘤”,建议手术,患者顾虑,求助于中医。平时性急多怒,左乳房及右少

腹胀痛,口干苦,脉细弦。 

[治则]清肝泻火,行气扶脾。 

[方药]炒丹皮6克,黑山栀9克,当归9克,白芍6克,柴胡3克,甘草1.5克,川贝6

克,橘叶9克,青皮4.5克,陈皮4.5克,金铃子9克,制香附9克,白术6克。服3剂乳

衄渐少,再服3剂乳衄已止,左乳房及右少腹胀痛亦除,但右乳房尚能挤出黄水。原方又

服3剂,右乳房黄水亦消失,其他症状亦愈。以后配用归脾丸善后。(见《新中医》1977年第4

期) 

[评析]乳衄即现代医学所指的“乳导管乳头状瘤”,临床上少见,因有恶变可能(约

6~8%),故多主张早期手术。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乳衄门主论》曰:“乳衄乃忧思过

度,肝脾受伤,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肝火亢盛,血失统藏,所以成衄也。”因患者平素性情

多急躁,郁怒伤肝,乳头属肝,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一有拂郁,则肝气不舒,郁而生火,火

扰于中,肝脏受伤,藏血无权,血热妄行,旁走横溢,遂成“乳衄”。所以用丹栀逍遥散加

减,重在清肝泄火,以后再用补心脾之归脾丸调理,故而患者痊愈。(李祥云) 

浆细胞性乳腺炎 

[病案]张某,女,24岁,未婚。1980年2月12日初诊。患者于1979年12月29日

乳晕部突然出现中块,轻度疼痛,肿块日益增大,向乳房部伸展。后因局部红肿,去某医

院诊治,疑为炎性乳癌,作钼钯x线乳腺摄片,显示乳腺区致密阴影约6×4厘米,密度不

匀,边界模糊,外形不规则,未见钙化灶,提示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予青霉素、链霉素、

庆大霉素注射一个月,未见好转,肿块稍见增大,建议作单侧乳房切除。患者不愿,而求

中医诊治。检查:左侧乳晕10点处延及乳房内上象限有7×5厘米大小一肿块,质地硬

韧,表面有结节,皮肤焮红,水肿,微热,轻度压痛,固定不移,乳头呈线状部分凹陷畸形

(据诉乳头自幼即凹陷,平时常有臭味粉渣样物泌出),左腋下扪及2×2.5厘米肿大淋巴

结,压痛、活动,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 

[治则]疏肝清热,活血软坚。 

[方药]柴胡9克,赤芍9克,青皮9克,银花9克,当归12克,丹参12克,生山楂15

克,蛇舌草30克,蒲公英30克,半枝莲30克。外敷金黄膏,隔日一次。服药三周后,局

部红肿消失,肿块及腋下之肿大淋巴结缩小。原方加虎杖30克,又服三周后,肿块及脓

下之肿大淋巴结全部消失。(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2期) 

[评析]本病以往认为临床较为罕见,术前对本病能作出正确诊断的不多。根据其临

床表现,往往被误认为乳腺癌。在术后病理切片时所证实。其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西药,

唯一办法就是单纯乳房切除或区段切除。本病在中医学中尚无有类似的病症记载。其

病因病机主要根据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所布,气血瘀滞郁结,郁久化热,亦可

酿成脓肿。故治疗以清热疏肝,活血软坚之剂,外敷金黄膏清热散结而病愈。(黄宣能) 

乳头皲裂 

[病案]田某,女,37岁。产后二月乳头发生皲裂,每当小儿吸乳时疼痛难忍,甚则出

血,曾去医院医治数次无效。 

[治则]清热燥湿。敛疮生肌。 

[方药]炉甘石9克,花蕊石9克,寒水石9克,研成极细末加冰片少许和匀,用菜油

调和,敷乳头,一日3次,二日即治愈。(见《新中医》1974年第6期) 

[评析]炉甘石甘平,有生肌敛疮、燥湿解毒之功,对疮溃久不收口者疗效较好,花蕊

石酸涩,有化瘀止血之功,善疗金疮血流,寒水石味咸,功能清热泄火。诸药同用可清热

燥湿,敛疮生肌,治乳头皲裂,效果较好。(李祥云) 

乳头风 

[病案]龚某,女,30岁。生一小孩后,即觉乳头奇痒,以手搔之,则破流黄水:继则乳

头破碎,焮红疼痛,日夜无减,以致婴儿不能吮乳。前服龙胆泻肝汤、柴胡疏肝散等20

余剂,反日觉加剧。转某医院后,用抗生素治疗两周,仍未好转。自诉盗汗、口渴思饮,

但漱而不咽。脉细数。 

[治则]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方药]当归9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黄连4.5克,黄芩9克,黄柏9克,黄芪15

克。1剂后,疼痛大减,原方连服10剂;另外用三石散(炉甘石、熟石膏、赤石脂各等分

研末),茶油调涂,日趋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见《湖南医药杂志》1975年第1期) 

[评析]乳头乳房属肝、胃两经,若湿热蕴结,则有肿胀、结核、破碎、疮毒等症状。

前用龙胆泻肝汤等,于理不错,但未注意到新产盗汗、脉细等阴虚而热的一面,一味疏泻,

故不效。当归六黄汤具有清虚热,泻实火的功效,当归、生地、熟地滋阴清热,三黄(黄

连、黄芩、黄柏)泻火解毒,黄芪托疮固表,三石散为经验方,收涩生肌,治各种皮肤病。

内外合治,迅速治愈。(吕志连) 

乳房增大 

[病案]金某,女,27岁,已婚。经行量多色紫红,时有血块,周期正常。每于经行前两

乳胀痛,心烦易怒,经净后恢复正常。平时胸闷不舒,腰尻酸楚。近两月来,左侧乳房较

右侧增大一倍,持续胀痛,触及则钻心样痛剧,左手上举牵拉痛,心烦急躁,夜不安寐,带

下增多,性欲明显减退,苔薄,脉细。检查:左侧乳房17×15厘米大小,质硬,触痛,无红

肿硬块。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治则]先以疏肝理气,补益肝肾,佐以消肿止痛。 

[方药]白芍30克,川楝子9克,橘叶9克,橘核9克,荔枝核9克,山栀9克,全瓜蒌

9克(切),鹿角粉9克(充服),肉苁蓉9克,蒲公英15克。大生地12克,柴胡4.5克。治

疗一个月,乳房肿大依然,但胀痛大减,仅触痛,心烦、带多未除。继以化痰散结,疏肝通

络,佐以消肿;白术30克,半枝莲15克,柴胡4.5克,大生地12克,白芍12克,留行子

12克,穿山甲12克,地龙12克,石菖蒲9克,龙胆草9克,天南星9克,路路通9克。又

治一个月后,乳房恢复正常大小。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余症亦恢复正常。(见《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年第4期) 

[评析]乳房位于胸胁,为肝经所布,治疗应以疏肝解郁,理气散结为先,故用柴胡、

山栀、川楝子、橘叶、橘核、荔枝核等。肝为肾之子,补肾亦可养肝,使肝木得以平息,

故用苁蓉、鹿角粉等。肝郁久化热,应加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之品,故用蒲公英、半枝莲、

穿山甲、路路通等。肝旺克土,故用健脾祛痰散结之属,如白术、白芍、石菖蒲等。郁

久气血阻滞,故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消肿软坚之药以治之,如天南星、地龙、留行子

等。诸药配伍得当,共奏理气疏肝,消肿止痛之功,病愈而不复发。(黄宣能) 

巨乳症(乳悬一) 

[病案]王某,女,19岁。1979年8月20日初诊。患者16岁月经初潮,经期、经量

尚正常,但两乳房时觉跳痛,经期疼重。至1979年2月两乳胀痛明显加重,逐渐增大下

垂,左乳尤甚,延至7月,两乳已下垂至腰带处,经某医院诊为“巨乳症”,建议手术切除,

患者恐惧手术,找中医诊治。检查: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较胖,情志抑郁,两乳

胀大,下垂至腰带处,长约40厘米,胸围约100厘米,皮肤发凉,质软,青筋暴露,其色紫

黯,饮食、二便尚可,舌苔白腻,脉沉细滑。 

[治则]燥湿化痰,理气活血。 

[方药]清半夏12克,陈皮12克,鹿角霜12克,茯苓15克,香附15克,赤芍12克,

丹参30克,当归24克,白芥子9克,红花9克,柴胡9克,炮山甲9克,甘草6克。上方

服9剂,两乳跳痛明显减轻,皮肤转温,乳房未再增大,紫暗之青筋亦渐变红。又服12剂,

乳房跳痛基本消失,外观已明显缩小,左乳尤显著。上方去当归、红花、鹿角霜,加郁金

12克,青皮15克,全瓜蒌15克,山茨菇9克。上方连服月余,乳房基本回缩至正常,跳痛

及青筋消失,长度约30厘米,胸围约78厘米,唯左乳稍大于正常。为巩固疗效,史方于

下,以善其后:醋柴胡15克,香附15克,茯苓15克,焦白术15克,全瓜蒌30克,丹参30

克,醋白芍24克,漏芦12克,青皮12克,山茨菇9克,炮山甲9克,炙甘草9克。上方服

10剂痊愈。(见《河南中医》1983年第5期) 

[评析]女性乳房肥大症,西医多采用手术切除。中医认为乳症多主乎肝胃心脾,乳

头属肝经,乳房属胃经,而心脾郁结者尤为多见。本例两乳胀大垂脐,当属“怪病”范畴,

古有“怪病多痰”、“肥人多湿”、“气滞则血凝”等说法,故从气血痰湿论治,竟获痊愈。

由此可见欲施疗疾之法,当穷受病之源,源明则怪病亦可治也。(马荫笃) 

巨乳症(乳悬二) 

[病案]汤某,女,28岁。1980年9月29日诊。于8月18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

产术,9月20日起两乳开始增大伸长近脐线,垂胀难忍,迭经多种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无

效。刻诊面色不华,两乳肤色苍白,巨大,悬垂过脐,左侧尤甚,青筋怒张,乳头溢出清水

样乳汁,按之柔软无块,纳减乏力,头昏腰酸,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则]益气养血。 

[方药]炙黄芪30克,炒当归20克,川芎15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

柴胡10克,黄芩10克。升麻6克,甘草6克,陈皮5克。并以当归300克,川芎300克,

各切大片,放入盆内点燃,令患者前伏桌上,口鼻及两乳吸薰其烟,至烟尽为度。5剂后,

乳房垂胀感好转,精神稍振,乳汁较浓,但乳房未见缩小,原方加丹参10克,神曲10克,

炒谷麦芽10克,减柴胡、黄芩。续服5剂,乳房已回缩一半,纳增肤润,青筋逐渐消失,

唯右乳房有硬块2枚,按痛,拟黄芪20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党参10克,

路路通10克,蒲公英10克,全瓜篓10克,火麻仁10克,升麻6克,木通6克。5剂后,

硬块消,两乳复原,再拟八珍加黄芪,服7剂以善其后。(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评析]此症乳悬,载于《外科全生集》,临床罕见。本案因剖腹产后气血受损,心神

失养,乳房筋脉松弛所致。故用补中益气汤扶正固本。经治疗后乳房缩小,并见右乳结

块,乃瘀热阻络,原方佐入清热通络之蒲公英、路路通等,终用益气养血而愈。(吕志连) 

男性乳房肿块(乳癖一) 

[病案]杨某,男,36岁。1978年8月9日就诊。右侧乳房胀痛,按之有块,质较硬,

大如棋子,食欲不佳,精神不振,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散结,化痰和营。 

[方药]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漏芦10克,贝母10克,王不留行10克,

青皮12克,穿山甲12克,白芥子3克,生牡蛎30克。一周后复诊,肿块已软,略有缩小,

肿痛亦减。原方增入紫背天葵9克,露蜂房9克,炒瓜蒌9克,夏枯草9克,橘核9克。

先后共服28剂,肿块消散而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 

[评析]乳房肿块多发生于女性,男性少见。现患者之乳房肿块,按之绵软,为气滞,

以柴胡、青皮行气;按之坚硬,为瘀结,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营,佐漏芦、王不留行;牡

蛎、穿山甲软坚通络,贝母、白芥子化痰结,故能在短期内获愈。(吕志连) 

男性乳房肿块(乳癖二) 

[病案]杨某,男,62岁。1977年2月10日就诊。左侧乳房微有肿胀,手触之更觉肿,

可移动,比鸡蛋稍小,不红,不痛,同侧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无异常,舌质淡红、苔白厚而

腻,脉沉缓而滑。 

[治则]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理气散结。 

[方药]当归9克,桃仁9克,赤芍9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天花粉9克,陈皮9

克,昆布12克,海藻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5剂后,肿块较前缩小;原方加白芥子15

克,夏枯草30克,续进5剂,肿块消失而愈。(见《湖南医药杂志》1978年第2期) 

[评析]本病系思虑忧郁,内损肝脾,气滞痰凝所致。乳房为阳明胃经所司,乳头厥阴

肝经所属,忧郁伤肝,横逆犯脾,脾胃相表里,因而胃气不畅,形成乳部肿块。其机理为气

滞痰凝血瘀。故本案治用活血化瘀,结合消肿解毒,佐以理气散结之法而获效。(吕志连) 

腋臭(一) 

[病案]蒋某:女,31岁。双腋下臭已数年,尤以夏天为甚,气味冲鼻,极其难闻,惹人

讨厌,曾去医院治疗,用过碘酒辣椒酊等治疗无效,因久治不愈,甚为痛苦。 

[治则]防腐除臭。 

[方药]取壁钱(又名壁镜、壁虫)2~3个用泥包裹放入火炭中烧至泥微焦,取出后加

少许冰片,共研细末,每晚洗澡后用上药搓擦腋窝,擦至局部发红,用药五天即愈。(见《广

西中医药》1981年第3期) 

[评析]壁钱又称壁虫,性味咸平无毒,《本草纲目》曰:“治大人小儿急疳牙蚀腐臭”。

冰片辛香微寒,性能走窜通诸窍。腋臭为常见病,但难以治愈,因腋下有汗腺,汗出之后

尤以夏天易有细菌感染,污物腐败,故臭味难闻,现用壁钱、冰片可防腐除臭,一般用药

3~7天均取得疗效。(李祥云) 

腋臭(二) 

[病案]罗某,男,34岁。1976年6月初诊。腋臭近二十年,因臭味浓,影响旁人,令

人讨厌,患者非常痛苦。 

[治则]祛风行血,辟邪除臭。 

[方药]用2~3个形体像大米样的辣椒(辣椒长约1~2厘米)切成小段,加10毫升

2%~2.5%的碘酊,放入瓶内密封摇荡,即成碘椒酊。用棉球蘸药液涂擦腋窝,每天擦1~3

次,共七天,腋臭完全消失。一个月后参加重体力劳动,天天大汗均未闻到臭味,患者治

愈。(见《新中医》1977年第1期) 

[评析]腋臭是因腋窝有大汗腺分泌汗液与局部细菌感染所致,多与遗传有关,虽不

影响键康,但因恶臭而使别人讨厌。该病虽非奇病,但一般不易治愈。用碘椒酊治疗可

使局部血管起反射性的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旺盛,对皮肤有发赤作用。能祛风行

血,辟邪恶除秽臭。(李祥云) 

翻甲 

[病案]何某,女,37岁。1977年12月21日初诊。一年前因情绪怫郁起病,渐至情

绪烦躁,恐惧多疑,两手指甲逐渐干瘪凹陷,指甲前部又上翻开裂,甲床刺痛触痛、时痛

剧难忍,不能工作,家务也无法料理,并伴疲乏腰酸,经行夹血块,屡治无效。又听信巫医

讹称此病难活半年,故情绪更加忧郁苦闷。面色青灰,口唇色紫,舌黯有瘀点,脉沉弦无

力。 

[治则]养肝益肾,活血化瘀。 

[方药]早莲草15克,山萸肉9克,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当归9克,川芎9克,丹

参18克,赤芍9克,鸡血藤30克,生地9克,苡仁12克,茯苓12克。每日1剂煎汤口服,

药渣再加水复煎取汁浸泡双手。10剂药后即见显效,甲床疼痛明显减轻,指甲渐长无干

裂。服至20剂指甲逐渐恢复正常,疼痛消失,脸色唇色转润,精神畅快,已上班工作。以

后宗前法重用益肾养血之品,以善共后。(见《新中医》1981年第8期) 

[评析]肝主筋,甲为筋之余,爪甲为肝之外华,肝气调、肝血足则爪甲红活饱满,润

泽坚韧。患者因情绪怫郁,肝郁气结,气滞血瘀阻络,爪甲乏气血之滋养,故见干瘪凹陷,

开裂刺痛。又思虑过甚,暗耗阴血,日久肾气亦亏,更促诸症益甚。今用养肝益肾,活血

化瘀为治,攻补兼施,俟肝气条达,气血充足,络道通畅,故爪甲继而复常,本病治愈。(李

祥云) 

爪甲枯槁 

[病案]成某,男,30岁。1971年8月就诊。两手指甲枯槁憔悴,指甲中心瘪凹,两侧

上翻,如瓦片仰置状,已半年。大便偏燥,小溲短黄,口干思温饮,杂无它症。舌质红,苔

薄白少津,脉细致。 

[治则]益气养血疏络。 

[方药]第1方:明党参31克,桂枝18克,杭芍18克,大枣18克,防风12克,北细

辛3克,葛根15克,升麻9克,甘草9克,生姜15克。服1剂后,改服第2方:潞党参31

克,北黄芪31克,当归31克,生地24克,杭芍18克。山萸肉18克,天冬18克,丹参18

克,川芎21克,桑寄生21克,麦冬15克,赤芍15克,大枣21克,北五味子9克。连服8

剂后,指甲已饱满,紧贴指尖,肌肉红润,从此痊愈,至今七年未复。(见《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78年第4期) 

[评析]《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又《六节脏象论》说:

“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本案是以肝血虚亏,血不荣于筋爪,故指甲

枯稿外翻。以益气养血之四物汤加党参、北黄芪、桂枝、大枣甘温,诸药配合可疏通经

脉,使气血达于肢末。肝为藏血之脏,肝肾同源,肝血不足,往往与肾阴不足有关,所以要

肝肾同治。方中加麦冬、北五味子、山萸、桑寄生,使肾阴得充,水可涵木,更有利于养

肝益血,以取速效。(黄宣能) 

左臂紫痛 

[病案]黄某,男,51岁。1971年3月13日初诊。患者左臂经常疼痛,色紫有青筋,

畏火,得火则痛剧,甚则痉挛,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脉沉微。 

[治则]逐瘀和营,舒筋。 

[方药]杭白芍30克,赤芍24克,甘草15克。服3剂则愈。以后权未发,但药后一

星期大便解出寸白虫100多条。(见《新中医》1977年第1期) 

[评析]此方药为芍药甘草汤,原治伤寒误服桂枝汤致变,阴伤脚挛急之方。此为酸

甘化阴,因手臂色紫有瘀加用赤芍逐瘀和营,配用白芍、甘草,补散敛泄,相互为用,药后

驱虫是意外之效。(李祥云) 

肢端青紫症 

[病案]毛某,女,42岁。1980年5月8日初诊。病起三月余,寒冷时两手指苍白、

青紫,得温稍减,伴手指麻木、胀痛。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苔微腻、舌质淡紫,脉

濡。血清冷凝结试验阳性。 

[治则]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方药]川桂枝5克(后下),熟地黄10克;上肉桂3克(后下),黄芪15克,鹿角片10克,

白芥子8克,炙麻黄3克,炮姜4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5克。服5

剂后,肢麻、指冷青紫已减,惟觉左臂酸痛,遇寒则甚,且经行愆期,量少色紫。原方又服

5剂后,诸症又大为减轻,但停药后又小作。宗前方去桃仁、红花,加当归10克,制川乌

6克。服上药5剂后两手恢复正常,迄今未发作,仅在接触井水后微感肢麻乏力。复查血

清冷凝结试验已转阴性,而告痊愈。(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5期) 

[评析]本案乃因阳虚内寒,阳气不能温布于四肢,乃致肢端青紫症。故用温阳散寒、

活血通脉之法,方取阳和汤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加黄芪益气而振阳气,

激发血行,故收效显著。(黄宣能) 

肢端苍白症 

[病案]田某,女,34岁。1988年11月20日就诊。两手小指,无名指、中指苍白冰

凉二年余,伴麻木,活动不利,遇寒加重,入夏缓解,脉弦细。 

[治则]温阳活血。 

[方药]桃仁15克,红花10克,牛膝10克,川芎20克,制香附10克,干姜10克,桂

枝10克,炙甘草3克。3剂后肢端颜色显红,温度回升,续服10剂痊愈。(见《湖南中医杂志》

1991年第4期) 

[评析]本症少见。肚端疾病与脾阳关系密切,中焦虚寒,运化无权,可使血溢脉外,

形成血瘀阳闭,阳气及血液不能运行肢端,故有是症。以温阳活血法治之,旨在温通血脉,

畅调气血之运行。(吕志连) 

雷诺氏症(一) 

[病案]郝某,男,32岁。1963年11月初诊。患者十指苍白,麻木与冷感间歇反复发

作已八个月。每次均为遇寒引发,取暖后自行缓解。近二个月来症情加剧,十指苍白之

后又呈紫绀色,并感刺痛.两手掌多冷汗而潮湿,两下肢亦有凉感,但不若上肢严重,伴

有脱发、眩晕、纳呆等症。诊断为“雷诺氏症”。用奴佛卡因封闭及维生素治疗,又用

四妙勇安汤,症状未见改善,故找中医治疗。苔薄,脉沉细。 

[治则]温阳益肾,养血祛风,温经逐寒。 

[方药]熟附子9克,干姜6克,当归6克,党参9克,炙麻黄9克,防风9克,川桂枝6

克,生黄芪30克,赤芍15克,熟地9克,羌活6克,桑寄生9克,桃仁6克,玄参9克,甘

草6克。服2剂后,刺痛减轻,精神转佳。上方加鸡血藤、鹿角霜、地鳖虫、红花等品,

续服20余剂,共治疗三十余天后,虽值严冬,手指亦不变色,且脱发、眩晕、纳呆等症均

改善,恢复工作。以后随访未见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2期) 

[评析]雷诺氏症为肾阳不足,风寒着络,致气血凝滞,不适则痛,营卫失和,脉络壅

闭,故呈苍白、麻木。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痹痛”范畴。用小续命汤治之,方中附子、

干姜、桂枝温肾助阳;防风、麻黄辛温发散,并配用蠲痹汤,方中当归、黄芪、赤芍、

羌活以养血祛风。根据“治风先治血”的理论,重用当归、黄芪达到补血的目的,获得

了满意效果。(黄宣能) 

雷诺氏症(二) 

[病案]马某,男,30岁。1978年6月2日初诊。一年前发觉左手中指、食指端发凉,

后发热,双手指端亦均有凉麻胀痛之感,并日渐加重,天气寒冷时更明显,若情绪激动时,

手指可突然苍白,继之青紫。脉沉无力。 

[治则]温经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川芎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肉桂

15克,桂枝15克,老葱15克,鲜葱15克,红枣7枚,甘草15克。3剂后,指端转温,麻木

减轻。原方续服30剂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见《老中医医案》,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评析]此病例为指厥症,乃血虚、寒凝血脉所致,西医称为雷诺氏症。本案以温经

养血,活血通络之法治之。选方为清·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使风寒祛,经络得养而病

愈。(吕志连) 

象皮肿 

[病案]赵某,男,32岁。1975年8月29日初诊。三年前两下肢因静脉曲张行结扎

术。术后半月,两下肢沉重酸困,麻木肿胀,活动困堆。检查:两下肢自膝以下肿胀,压

之凹陷.皮肤增厚增粗,左胫前有掌心大色素沉着斑。诊断:两下肢象皮肿。 

[治则]活血祛瘀,疏通经络,清热除湿。 

[方药]外敷1号膏:生黄柏、生半夏、五倍子、伸筋草、面粉各等量,研极细末。

使用时加食醋适量调成糊状,文火煮热。敷于两下肢自膝至足面,厚度约0.5~0.8厘米,

三天后换一次。第一次敷药后自觉酸麻沉重好转,肿胀减轻,压之无凹陷。至第四次换

药后,两下肢活动灵活,肿胀明显消退,压之仍无凹陷。再敷二次后,肿胀完全消退,一切

如常人。治疗期间,未服任何中西药物。(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4期) 

[评析]本病往往由于湿热下注,气血凝滞经络所致,用上法治疗可清热祛瘀,疏通

经络,使下肢肿胀消退,故病愈。(黄宣能) 

不完全性断指 

[病案]杨某,男,23岁。1971年9月某日上山砍柴,不幸一斧头将左手食中指从掌

指关节处砍断,只剩掌面皮肉未掉,约三个小时送到医院,诊断为不完全性断指。 

[治则]理气行瘀,止痛生肌。 

[方药]降香、荔枝核各等分,分别研成粉,过100目筛,然后将两粉混合均匀,用75%

酒精将上药调成糊状。断指伤口洗净整复缝合后,把调好的糊状药直接敷入伤口上,外

面包扎固定。七天后来院拆线,伤口愈合,关节能活动,以后随访能进行劳动无影响。(见

《新中医》1974年第6期) 

[评析]降香能理气行瘀,止血定痛,可治金疮出血、跌打损伤,并能消肿生肌;荔枝

核能温中理气止痛,两者配合可理气行瘀止痛生肌,促进瘀血吸收,消肿生肌,促进肌肉

生长,断指复活。医者用该法治疗六例不完全性断指,均获成功。(李祥云) 

支气管结石 

[病案]钱某,男,28岁。自1966年10月起,反复突然咯血,迄1976年共发作近百次,

常与激动、咳嗽、左卧有关,每次咯血30~600毫升,有三次超过1000毫升,西药只能

暂时止血。经多次摄片、造影和支气管镜检,诊断不明,仅发现钙化灶有移动,启示左上

支气管有结石可能。 

[治则]养阴润肺,补益肺气,兼排石。 

[方药]百合12克,沙参12克,贝母12克,麦冬9克,玉竹9克,地龙9克,滑石15

克,金钱草30克。服至4剂时,咯出6×6×7厘米不规则石子1粒;其状与胸片钙化灶相

一致。以后来再吐血。(见《浙汇中医杂志》1981年第1期) 

[评析]本病因国内未见报告,仅有肺泡微石症是肺脏少见的疾病记载。本案治疗中

应用一派甘寒养阴润肺的药物,期以鼓动肺的肃降功能来增强肺的升降本能,参以散结

通络之品。浙贝和地龙,对支气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此外,所用滑利通滞之滑石、

金钱草具有消石排石的功能。所以,仅服4剂而排出结石。(吕志连) 

腮腺结石 

[病案]许某,男,36岁。颌下肿痛已数月,近日疼痛加重,纳减,乏力,苔白腻,脉缓,

大便隔日1次。某院X线照片,诊为腮腺结石,伴感染,用抗生素略有缓解,药停复发。

诊见颌下疼痛,有枣大硬肿块,拒按。 

[治则]升阳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升麻3克,连翘15克,法半夏15克,龙胆草10克,桔梗10克,三棱10克,莪

术10克,黄芩10克,昆布10克,胆南星10克,知母10克,黄连6克,葛根20克。16剂

后,痛减,右臼齿旁一小孔排出脓液,量不多,宜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元参15克,蒲公英

15克,黄柏15克,紫地丁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天丁6克,黄连6克,三棱10克,

莪术10克,南星10克,法夏l0克,金钱草30克,夏枯草30克,牡蛎30克。10剂后,右

臼齿旁见一白色如石之物,每于饭后明显,某日因咳嗽吐出黄豆大小白色结石数块,后

连续几天均有砂石排出,肿块亦随之消失。后用六君子汤调理而愈。(见《湖南医药杂志》1980

年第l期) 

[评析]腮腺结石,临床少见。本案属痰瘰范畴,多由痰、湿、风、热等结聚而成,故

以升阳化痰、软坚散结为法。方中所用天丁,即皂角刺之别名,有排脓排石之功,故药后

肿块消失而病愈。(吕志连) 

颌下腺涎石症 

[病案]周某,男,40岁。1978年12月就诊.右颌下患胡桃大肿块已三个月,按之活

动,坚硬如石,每在进食咀嚼时,肿块外形增大,胀痛异常。经上海某医院口腔科检查,诊

断为“涎石症”,建议手术摘除。患者畏于手术,要求中医治疗。诊时,患部稍隆起,边

缘清楚,扪之坚实,压痛明显。 

[治则]理气化痰,行瘀软坚。 

[方药]菖蒲3克,郁金12克,半夏10克,陈皮6克,川贝10克,白芥子5克,海藻10

克,胆南星3克,丹参15克,金钱草15克。当服至第10剂时,从口腔排出黄豆大褐色结

石一枚,周围带有脓性分泌物。原方又服2剂后,肿块及胀痛情况逐渐消失。随访二年,

未见复发。(见《江苏中医杂志》1980年第6期) 

[评析]本案涎石症属中医瘿症范畴。据症当责之气滞不宣,痰瘀内结,属瘿症之候。

其治常以化痰散结,行瘀软坚为主。方中菖蒲、郁金、自芥子、海藻、川贝、半夏、胆

南星,开泄上焦之气以化痰软坚,辅以丹参、金钱草活血行瘀,通络排石。(马荫笃) 

胃瘘 

[病案]梅某,男,56岁。因胃小弯(近贲门部)溃疡3×4厘米与胰腺粘连,行胃大部分

切徐术,胃与空肠吻合,术后第六日,切口上端裂开2×3厘米,溢出胃液每日400~50Q毫

升,经服美蓝证实为“胃瘘”。采用凡土林纱布填塞,支持疗法,抗生素、禁食等治疗近

一个月,无效。决定再行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改用中药治疗。并停用其他西药治疗。 

[治则]清热解毒,收敛止瘘。 

[方药]白芨2克,黄芩1克,三七粉1克。上药共研细术,用冷开水调成糊状吞服,

每次4克,一日三次,连服三日,病情好转,溢出胃液显著减少,每日只有300~400毫升。

服药后第二十四日,瘘口完全闭塞,拔除导管,为巩固疗效,又继续服十天伤口痊愈出

院。随访六个月,无特殊发现,健康情况良好。(见《中级医刊》1982年第10期) 

[评析]胃瘘一般均以手术治疗,本案因患者拒绝,改用中药治疗。方中黄芩清热解

毒消炎,白芨收敛止瘘,三七粉活血化瘀止瘘。糊剂吞服后直接到达病所收效较好,值得

试用。(黄宣能) 

胆道术后大出血 

[病案]范某,男,52岁。1981年9月16日因患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中毒

性休克,作胆总管切开取石、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置“T”字管引流。半月后发现引流

管内有血性液体,大便解出柏油状粪便,11月3日再次切开胆总管,取出小核桃大结石1

枚,血块约15毫升,置“T”字管引流。由于肝动脉严重粘连,未作结扎,术后第十天又

大出血,从管内流出约300毫升血液,同时吐血30毫升,出现休克状态。以后每周大出

血1~2次,持续二个月,输血9800毫升,用多种方法治疗未效。面白元神,大汗淋漓不

止,四肢厥冷,舌胖而润,脉细欲绝。 

[治则]温阳固阴,以挽血脱气散。 

[方药]红参10克,炮姜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阿胶10克,蒲黄10克,白芨

10克,附子15克,凤昆草15克,参三七4.5克,熟地20克。连服12剂后,出血已止,改

予归脾汤加附子、肉桂温补心脾,调理至出院。(见《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3期) 

[评析]本案多次手术,出血数月不止,实属阳微气虚,血失统摄,脱陷妄行。方用附

子、炮姜、红参、白术温脾益气以摄血,当归、熟地、阿胶养阴补血,并能防止附子、

炮姜耗血动血之弊,蒲黄、三七活血祛瘀,风尾草、白芨止胆道出血。可见中药治疗,术

后出血亦有很好的疗效。(吕志连) 

直肠息肉 

[病案]李某,男,8岁。患儿便血,腹痛腹泻时作,经某医院确诊为“直肠深部息肉”。

因癌儿体质素弱未予手术。 

[治则]化瘀消胬肉。 

[方药]乌梅250克(去核,净肉炒炭),僵蚕250克(微炒带黄),两药分别如法炮制,

研极细粉末合匀,炼蜜500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每日2次,用白开水空腹服下。

患儿服药半料,便血止,剩余半料续服,临床症状消失,复查息肉已消大半,仅剩一小蒂。

再进丸药一料,息肉完全消失。随访至今已愈二十年。(见《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第2期) 

[评析]息肉临床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今用《济生方》中乌梅丸方,乌梅有涩肠生津,

消胬肉,治疮疡,抑菌杀虫之功,医者根据便血淋漓的临床症状试用于肠息肉而获较。至

于获效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之。(马荫笃) 

截肠怪症 

[病案]罗某,50岁。平素喜食烧炙辛热之物。忽大肠脱出10厘米,肛门发热,痛甚

难收,三日后,肠自枯落,数日后新肠又脱出10厘米,三日后,又干枯自落。如此反复发

作,请某医诊治未效。脉沉数有力。 

[治则]甘寒泻热解毒,固气活血润肠。 

[方药]先以田螺40个,捣烂去壳,取净肉于瓷碟中,加冰片1.2克;待螺肉尽化为

水,将其水敷于肠头及肛门,于之再敷,其肠渐次润回,痛亦止。至肠徐徐收入,再用归芪

三仁汤服之;当归15克,酒黄芪15克,芝麻仁6克,火麻仁6克,冬瓜子仁6克。连服2

剂后,痊愈,后无复发。(见《福建中医药》1959年第1期) 

[评析]本案罕见,分析原因,此乃热毒结于肠中,内受煎熬,肠被热迫脱出,津液枯

竭。今用田螺甘寒泻热以解毒,冰片辛香散热以生液,热泻液回,则肠自入而痛止。再以

当归补阴活血,洒黄芪固气,三仁润肠。(黄宣能) 

松毛虫病(一) 

[病案]李某,男,18岁。1974年8月12日初诊。项部被树上跌落下来的两条松毛

虫爬过不久,见红肿的痛感,难忍工作。 

[治则]清热消肿,止痒止痛。 

[方药]用新鲜马樱丹(别名五色梅)叶及花搓烂,挤汁涂患处,一小时后症状消失,

无后遗症。(见《新中医》1980年第1期) 

[评析]松毛虫有毛、刺,与人皮肤接触后,出现红肿灼痛、瘙痒。马樱丹之叶辛凉,

可消肿毒,止瘙痒,其花甘淡凉,可止血。故用新鲜的马樱丹叶与花之鲜汁可清热消肿,

止痛止痒。若接触松毛虫2~3小时后可每隔1小时涂药汁一次,1~2天内即治愈,且无

后遗症。(李祥云) 

松毛虫病(二) 

[病案]刘某,男,16岁。1979年11月8日诊。10月1日去某山游玩,草地熟睡三小

时,次日晚上左无名指第二关节红、痛,局部有针尖大小痕迹,呈紫黑色,以后肿痛加剧,

手背浮肿,右胸痛剧,夜热自汗,无畏寒;半月后,颈上下肢疼痛,不能握物,右胸出现肿

块,心悸。曾诊为毒血症、多发性疖肿、软骨炎等,住院治疗十二天无效。刻诊舌红、

苔黄腻,脉细数。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当归10克,黄芪20克,赤芍10克,蒲公英20克,皂刺10克,甲珠6克,佩兰

6克,银花15克,臭牡丹20克,陈皮6克,泽泻10克,冬瓜仁10克,甘草6克。3剂后,

症大减,原方加蝉蜕、桑寄生、甘草、黄芩。十天后,症状基本消失。再拟党参、茯神、

菖蒲、远志、丹参以护心,恐余毒未尽,并用清热解毒、疏风渗湿以巩固疗效。(见《湖南

医药杂志》1980年第1期) 

[评析]本病为松毛虫第二、三胸节背面的毒毛毒腺细胞分泌的一种毒素,经皮肤进

入血循环,引起一系列的病变。《医宗金鉴·射工伤篇》:“树间杂毛虫,……放毛射人,

初痒疼痛,势如火燎,久则外痒内痛,骨肉皆烂,诸药罔效。”治疗较难,可能指本病而言。

本案虽经前段治疗,病势未减,乃以重剂清热解毒,辅以当归、黄芪托毒,黄芩、泽泻、

甘草、蝉蜕、桑寄生疏风解毒,在短期内获效。(吕志连) 

蜈蚣咬伤 

[病案]张某,男,28岁。1978年6月25日田间劳动时中指末端被蜈蚣咬伤,疼痛难

忍。来诊时已被咬后三小时,诊见手指至肘关节漫肿光亮,痛苦面容,面色苍白,冷汗淋

漓。 

[治则]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鲜苎麻叶适量,洗净后捣烂取汁,不时搽于漫肿处,肿到什么地方,搽到什么

地方,干后再搽。用药二小时后疼痛消失,肿势由肘关节退至中指末端。再搽5~6次后,

中指末端肿势及疼痛均消失。(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2期) 

[评析]本案被蜈蚣咬伤后,伤势很重,肿痛厉害,立即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

止痛的鲜苎麻根叶捣烂取汁搽于患处而取效。通过临床验证,如因时令关系无鲜苎麻叶

时,可用干苎麻叶加倍量浸湿切碎捣烂,直接包扎在伤口处,干后再更换,至肿痛消失为

止。所治之例,无一例不效,且无不良反应。(黄宣能) 

重度毒蛇咬伤 

[病案]王某,女,19岁。1981年8月10日上午,因割牛草,被尖吻蝮毒蛇咬伤(蛇被

旁人打死),旋即倒地不能步履,由同伴背至家中,肿已过膝,家长见病情凶险,立即送医

院。患者疼痛剧烈,昏厥数次,经西医抢救,并每次内服南通蛇药片20片,外用蛇药片涂

敷患处,病势稍解,而神志时清时糊,继续治疗十日,病情仍然危重。恐油阑灯灭,急邀中

医会诊。刻诊病人重度昏迷,全身紫癜浮肿,下肢尤甚,已址胯腘,眼球结膜充血发红,肢

厥、面色咣白,鼻衄、齿衄、肌衄、二便出血,眼睛出血,舌苔薄白,质淡,脉细急。 

[治则]清热解毒,益气摄血,凉血散瘀。 

[方药]重楼30克,银花3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糖参10克,白芍15克,赤芍

12克,茯苓15克,枣仁15克,桂枝8克,红花6克,生地10克,甘草6克,上药煎成浓汁

不分昼夜频频灌服。服药2剂后神志逐渐清醒,瘀斑消退,未再出血。病入坦途,减桂枝

进3剂以资巩固。(见《四川中医》1982年第5期) 

[评析]毒蛇伤人,并非罕见,其重者,如治不及时常会致人于死命,中毒之轻重,亦

在于毒蛇之性质,以及毒蛇近来是否咬过其他动物、饿蛇伤人,其毒最重。本例患者,病

程日久,正气耗伤,又因尖吻蝮蛇毒性严重,毒邪内陷,深入营血,内扰心宫,上犯神明,

故出现视物模糊,意识朦胧,吐衄出血,肢厥昏迷,不省人事等危候。根据“血以载气,气

能摄血”之理,用大剂重楼(七叶一枝花)、银花清热解毒;糖参、黄芪补气;当归、白

芍、生地、红花行血散瘀,茯苓、枣仁、桂枝、甘草养心安神,温通心阳,诸药合用共奏

清热解毒、益气摄血、凉血散瘀之效。因立法遣药适中病机,故能及时抢救垂危患者。

(马荫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