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力入门指要

 邹沁洋 2019-09-20

关于试力,王芗斋祖师强调说:试力是拳功入门最重要事。

可见,试力之重要,自不必多言,凡是意拳练习者都会在站桩锻炼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试力练习。

那么,站桩至何阶段开始练习试力比较好呢?

其实,这个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我个人的体会,当我们通过站桩手上有了与外界的阻力感觉之后,就可以适当做一些相应的试力练习,并不一定非要等到自己有多好的站桩基础后再去做试力。

比如,我们站了一段时间的平步托抱桩后,手上有了一点拉丝的实感,就可以做平步的开合试力,因为试力本身也是先从手这个局部开始体认的,然后再逐渐过渡到用周身整体去体认。

当然,如果你想更加扎实些,也可多在站桩上下些功夫,等有了一些整体上的意力实感后,再进一步做试力的练习也是很好的选择,二者并不矛盾。

只要我们按照要求循序渐进地坚持站桩,就会不同程度地体会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都有一种引力的实感,不一定面面俱到,说是上下、左右、前后,其实就是身外四周各个方向,不过是统而言之,以六面代称而已。

这种实感初步的理解,就是我们站桩所要求的拳劲儿,它是我们在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运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和神经支配所获得的一种引力实感,浑圆力也正是在这种引力实感的基础上,经过强化和综合培养起来的。

当然,这时的拳劲儿是十分微弱的,离拳术所需要的真实力量还有相当的距离,即使说我们站桩时的引力实感已经很强了,但是,当我们在站桩时有可能动作做得稍微大了一点,或者身体以及某个部位有位移的情况下,这种引力实感都会马上减弱或者消失。

然而,我们练习拳术尤其是要掌握技击对抗,就不可能总是站着不动,因此,我们自然会想到如何才能在肢体有位移的情况下,也就是在运动的状态下,能不能让这种引力实感,也就是这种拳劲儿,保留在自己的身上并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并运用于技击对抗之中呢?

这就需要通过试力来完成这个由静到动的过渡任务。

试力,概括地讲,它是意拳训练的中心环节,是掌握技击的关键过程,也是整个意拳体系中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的一项专项内容。

试力之重要,正如祖师所言:“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

试力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在身体运动的情况下,运用意念诱导,继续掌握争力,体会站桩中培养起来的浑圆力,在肢体有位移时,能否仍然做到均整有力,运用自如。从这层意义上讲,试力就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和放大。

初学站桩,我们都是从手开始体认站桩的感觉,这是因为手的感觉很敏锐,做试力时我们也要从手开始去体会,去感触两手与外界的阻力感觉。

我们这里所谈的力,指的都是“意中力”,试力并不是真的用力,而是要用意,这一点必须要首先明确。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站桩的时候要求用意不用力,现在我们讲到试力也同样要求用意不用力,要在欲行又止、欲止又行、欲行又不得不止、欲止又不得不行的过程中,去求得我们所要求的意中力。

试力能否得力,关键是精神假借与意念诱导能否成为现实,也就是意境能否在试力中得到真实的再现并加以切实的体认。

站桩是不动之动,试力是动犹不动。

因此,我们练习试力时,要求身体平衡均整,骨骼支撑,关节松灵,筋肉张弛,似松非松,动作要慢但不可停滞,须有“运力如抽丝”的意思,手向前行则感觉内在随时有意力向后指,手向后行则感觉内在随时有意力向前指,上下,左右亦然,所谓“顺力逆行”之意。

试力须用全身去做,要做到“动一处牵全身,一动无不动”,要做到这一点,全身各部位之动静则须由一个意念活动来支配,所谓一意之支配,也可谓一意之应付。而且我们的动作做得越慢越小,就越容易做得均匀,动作越是均匀,则姿势就比较容易定型,效果也就越好,此为练习试力之紧要所在。

尤其是初学试力时,如果动作稍快,滑然而过,就根本谈不上全身心去体会了,恐怕连手掌的感觉都很难实际摸到,故前人讲“慢而不滞,快而不滑”,当然随着练习的不断深入,动作的快慢大小自然又是另当别论了。

所以,初学试力动作一定要慢,即使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慢慢去做试力,正如祖师所说:“动作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动愈微而神愈全,欲动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

但是,知道这些道理很容易,真正按照要领和要求去练习,才知道试力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那么,初学试力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以我自身的体认,要想练好试力,除了在站桩中有一定的体认,也就是说要加强站桩,站桩的感觉好了,试力摸索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因为试力本身就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除此以外,有这样三个要点,初学者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要松得下来;

二是要慢得起来;

三是要应合得上。

所谓松得下来,比较好理解,站桩就是这样要求的,试力也是一样的要求,初练时也是要用意不用力。但是,在我看来,真正能够松下来做试力的人其实不多,绝大部分人都会自觉与不自觉地用力了,犯有“助长”之病,这会严重影响到拳术所需要的意力实感的形成和巩固,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能不能松得下来,加强站桩是必须的,切记“勿忘勿失勿助长”,这是要紧之处。

检查能不能松下来,有一个自己就能把握的简单方法,那就是你一定把试力时的感觉与站桩时的感觉多做些比较,如果你试力时的感觉比站桩时还要强,不用多讲,你肯定是已经用力了。

因为试力本质上与站桩没有区别,试力要体认的就是站桩不动时的感觉,如果不动的情况感觉都时好时坏,很难保持住,那动起来的时候就别提感觉会有多好了。

所以,初练试力时感觉弱一些没有什么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好事情,如果真的一上手感觉就很强,我们反倒应该多加小心,这往往是自己用力助长所致。

所谓慢得起来,也比较好理解,试力就是要记住我们前面讲过的原则,慢而不滞,快而不滑。慢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快,不是为慢而慢,所以,初练时一定是越慢越好。

师爷当年练习摩擦步,行走距离也不过二十多米,他的这个摩擦步一个来回就足足要走一个多小时。

为什么非要这样慢?

因为只有慢得下来,我们身上的各部分肌肉群才能“听话”,也就是听从我们意念的支配,如果动作一快,很容易就回到了以前的运动记忆,新的动作很难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所以,要想建立一个新的正确的动力定型,只有慢下来练习,别无他路可寻,如是反复,我们的体会才能更加的细腻,越是细腻,才能对内在的薄弱和不足之处,也就是周身不得力之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体认。

但凡动作一快,所有一切都是滑然而过,自己感觉似乎很好,其实这个时候基本上没什么实际的体认,即使有那么一点,也是时断时续,没有缠绵不断的意思。我们讲试力的路线从起点到终点就是由无数个点所组成的,谁的点多,也就是谁在这些点上体会意念活动的感觉越丰富,谁的体认就越细腻。

所以,做试力首先就是要做均匀了,动作不均匀,就不容易定型,而且在初练时还要特别注意转折之处推拉不动的意感。

这个慢,究竟慢到什么程度体认为最好,以我个人的体会,比如旁边有人看着你做试力,你做的动作,旁边的人如果不是很经意的看,你好像就是静静的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的样子,好像只是有这样一个动作,打一个简单比方,你一分钟可以完成十次试力的动作,那好,我现在告诉你,你一分钟就只完成一次相同的试力动作,如果你做得到,那你就是真正开始慢下来了,再往后功夫深了,你一分钟可能连三分之一的动作都还没有完成,这样的话,你慢慢的就会明白什么才是真的慢得起来。

至于多慢合适,得看你在做试力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找到或体认到你做这个试力的意念活动的感觉。当慢练有了实际的体认,我们就可以适当加快一些速度。总之,初学以慢为主,有基础了就要适当把试力动作加快一点,如果快了没有感觉,那就再放慢了去做,放慢了没有感觉,那就再放慢一点,如果快了还有感觉,那就再加快一点去做,最后是快慢结合,真正掌握了,快也可,慢也可,任其你怎么动均可。

所谓应合得上,这个可能一般人理解起来比较难一点,其实就是我们与外界能不能产生联系,什么联系呢?

以我们两手为例,比如做开合试力,手上有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种划水的感觉,也可以说是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阻力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就要用与这种阻力相当的力量去应合,祖师讲“空中旗,浪中鱼,都是借鉴之良师”,所谓空中旗飘摆无定,唯风力是应;浪中鱼形似微动,因波浪所致。

因为试力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所以,不同的试力实际上与我们所学的各个桩法都有比较直接的关系,我们站过什么样的桩,与之对应的就有什么样的试力,这在练习初期乃至以后很长一个时期,都是这样的训练设置和练习安排,此即动静结合须紧密的意思。

从根本意义上讲,意拳锻炼就是一个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处中、动静致用的过程。

试力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有开合试力,推拉试力,浮按试力,升降试力,提按试力,俯抱开合试力,勾错试力,分合试力,双推试力,双推手模拟试力以及各种活步试力、综合试力等练习。

初学者应该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试力练习入手,试力有定步与活步之分,而定步又有平步与三体步之别,通常都是由定步的平步试力过渡到定步的三体步试力,然后再由定步的三体步试力结合摩擦步练习过渡到活步试力,一步一步,步步深入,随着体认功夫的加强,逐渐进入到更加复杂的综合试力练习。

意拳基本功是不是扎实牢靠,从一定程度上讲,只需要看看练功者的训练内容和练习步骤,就可以一目了然,学过什么,练过什么,既骗不过自己,也骗不了行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