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太阳蓄水证与茯苓甘草汤证【学习郝万山讲座笔记】

 铜茶老祖医馆 2019-09-20

太阳蓄水证概说。谈五苓散的适应证与茯苓甘草汤证。分辨中焦停水和下焦停水的关键症候。

先看看太阳蓄水证的原文。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这是太阳表证,发汗后,也许是汗不得法,余邪未尽,导致了邪气循经入里,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因为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所以出现了烦渴
     因为她口渴,上面津液缺乏,所以就相应的就出现了心烦。
同时脉浮而数,这是表邪没有完全解除的表现,外有表邪,内有蓄水,因此用五苓散来治疗。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太阳中风证有发热,到了六七天没有好,出现了心烦这样的里证,"有表里证"。
表证就是太阳表证,它的临床表现有前面的发热。里证呢?除了刚才提到的烦之外,还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
之所以有渴欲饮水的这种里证,是因为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不能输布上承,表现口渴。
    口渴就要喝水,但是这人口渴有个什么特点呢?

       喝完水不吞咽下去,马上就吐水,仲景把这个证候叫作"水逆"。
为什么叫做【水逆】呢?从病机来说,是水邪上逆。因为下窍不利小便少,水邪上逆,使胃气上逆,结果导致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这个证候是因为水结所引起的,因此把它叫作水逆
     另外,从临床来看,这个证候呢,它是喝水时吐水,吃饭它不吐饭。
正因为它是喝水吐水,所以从症状来说,也把它叫作水逆。这是五苓散证水邪上逆的时候,可以出现的一个症状。
      外有表邪,内有蓄水,所以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这也是非常好理解的。
下面看73条和127条。
  73条说"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127条说,"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这两条原文说的是神魔意思呢?如果不通读《伤寒论》,不了解茯苓甘草汤证的话,就不知道它这是怎么回事。

什么汗出而渴的用五苓散,不渴的用茯苓甘草汤?
什么是小便利的是喝水多,心下悸?
什么是小便少的是苦里急?
听不懂( ✘_✘ )
      为了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两条,我们再引进一个新的病证,叫作胃虚水停证
        这胃虚水停证,是由于胃气虚,水停胃中,这是它的病机。
       胃虚停水的成因是饮水过多所造成的。
那他是在什么情况下,饮水过多呢?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
       你要是得了表证,感冒啦,适当多喝一些水,这是有好处的,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泄。但是——

什么东西都不能过头。本来得了太阳表证以后,正气自然启动抗邪于表,而里气就相对的不足。
这个时候,你要是饮水太多,胃就不能够很好地受纳和转输,就可能导致水停胃脘,成因就是这样。这也是127条所说,"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这是喝水太多所造成的心下悸。它的主证是什么?
       一个是心下悸,这是水停胃脘以后,水停胃中以后,胃阳,就是胃中的阳气,和水邪相搏的一种表现。表现出胃脘部悸动不宁
        我曾经遇到过这种病人,她就说她的胃这个地方跳的厉害,触摸她的跳动和心的跳动节律是一样的,是腹主动脉的搏动,或是心搏的传导。可是腹主动脉一直都在搏动,而平常情况下,她就没有这个感觉,当她胃中有停水的时候,才有跳动的感觉。我觉得好象是,胃中有水液潴留以后,它对腹主动脉的搏动对心脏的搏动,传导的敏感性增强的一种表现,但是谁也没有这么说过,我这么说只是供大家参考。这就是心下悸,我们在传统上解释,是胃阳和水邪相搏的一种表现。另外,这个病人常常有主诉,说:"大夫,我这个胃啊,好象是塑料口袋中装着半口袋水,我走路的时候一颠动,胃里咣当咣当响,坐汽车的时候,我要是坐在汽车的后面,汽车过一个坎儿,一咕隆(颠簸一下),我胃里也咣当咣当"。这就象我们刚吃了饭,喝了好多好多汤有时候下个台阶,胃里咣当咣当,我们正常的人呢,很快这种声音就消失了,而这种病人呢,胃脘部常常有振水声。我们就把这种咣当咣当响,如囊裹水的这种症状,叫上腹部有振水声

       水停胃脘,水阻中阳,还可以出现手足厥冷。心下悸是一个症状,手足厥冷又是一个症状。
  造成水足厥冷的病机是水阻中阳,使阳气不能外达。那这位爷问了?
下焦蓄水是停水,
中焦蓄水也是停水。张仲景把中焦停水和下焦停水怎么相鉴别呢?
中焦蓄水和下焦蓄水相鉴别:
第一个是中焦停水口不渴,这是中焦停水的一个表现。中焦停水她为什么口不渴呢?因为中焦停水没有影响到膀胱的气化机能,膀胱仍然可以正常气化,仍然可以使津液输布上承,所以她口不渴。而这种病人不仅口不渴,她常常因为胃里有水,不敢喝水。说大夫啊,我喝了以后,胃里头更胀得厉害,胃里头水就更多了,不敢喝水。
所以"口不渴"在这里,是判定水停下焦,而不是水停中焦的一个治标
水停中焦还有一个特征是"小便利",   
      小便利就是小便正常,而不是小便清长。因为水停中焦胃脘,它也没有影响到膀胱的气化机能,膀胱气化机能是正常的,所以体内代谢的废水的排除功能是正常的,因此小便也是正常的。
这样的一组证候口不渴,小便利,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呢,用茯苓甘草汤。  
       现在我们看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茯苓甘草汤,有温中化饮,通阳利水的功效。
它的药物组成就是:
苓、桂、姜、甘四个药。苓桂姜甘汤有温胃化饮的功效。其中——生姜用量,是这个方子里头最多的。生姜是一个温胃的,化饮的,消水的药。后世的处方,五皮饮里头,有生姜皮,有姜皮。
今天,我们的药房生姜和姜皮,都不分开了。
生姜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温胃化饮消水,
桂枝和甘草相配,是辛甘化阳的,主要是温通心阳
       因为心阳不足的时候,可以导致水邪的内生。茯苓这个药健脾利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更要紧的是:
茯苓和桂枝相配,可以畅达三焦,促进气化,畅三焦,促气化,增强利水的功效。
茯苓甘草汤由苓、桂、姜、甘组成,它是苓桂剂,这一群方子里头的一个方。苓桂剂在讲水气病的时候,会专门提到和苓桂姜甘汤相联系、相鉴别。
现在,我们再读73条和127条,看看能不能读懂,"伤寒,汗出而渴者",汗出是外有中风,风邪袭表!
口渴是里有蓄水,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五苓散主之"。
这是讲的下焦停水,当然要用五苓散了。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那是指的如果水停胃脘的话,就不会见到口渴,那就用苓桂姜甘汤,也就是茯苓甘草汤来治疗。
127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在患太阳表证期间,喝水太多,来不及气化,如果她体内胃气平时就虚,在患太阳表证的时候正气抗邪于表,胃气就更虚啦,这时候要是喝水太多,就可能水停在中焦,造成了水停胃脘、水停中焦的证候。
如果在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气化的机能比较低下,喝水太多,就可能造成水停膀胱的表现。
所以这里的饮水多,既是中焦停水的成因,也是膀胱蓄水的成因之一。如果属于小便利的,那是中焦停水,而不是下焦停水,所以必心下悸。因为是中焦停水,胃阳和水邪相搏,所以就会出现心下悸动不宁。
如果是小便少的那就是患太阳表证期间喝水太多,导致了膀胱来不及气化,水停在下焦,进一步影响了膀胱气化功能。膀胱气化不利,就造成了小便不利,小便少。
       所以说太阳蓄水证的小便不利是指的什么呢?是指的小便少,尿少,就是这一条直接提出来的,"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水蓄下焦,使下焦的气机不畅,所以有少腹苦里急的感觉。
       什么叫苦里急呢?少腹部拘急,不舒服,拘急不适而感到痛苦。这是因为水停下焦,阻滞下焦气机,下焦气机壅滞的一种表现。
有关到太阳蓄水证,还有第156条,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就是原来,原来用过下法,结果出现了心下胀满、堵塞不通的这样一个自觉症状,这个自觉症状就叫心下痞。
心下胀满,堵塞不通,这样的症状就叫心下痞。出现心下痞,按照常规就应当用泻心汤来治疗。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它们的适应证的主证,都是心下痞。可是用了泻心汤以后,心下痞的症状不能缓解,"痞不解"。为什么"痞不解"呢?这就要进一步寻求,这个心下痞的根本病机是什么。
要想寻求心下痞的根本病机的话,那你就应当去看一看,它还有一些什么症状表现:"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这正是膀胱气化不利、下焦蓄水的两组症状都表现出来了。
       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所以上面有口渴,口燥。
      口渴,口燥,津液缺乏,所以就有心烦,下面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所以它有小便不利,有小便少。水蓄下焦怎么造成了心下痞,那就是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结果就导致了心下痞。后世医家,有人把这种心下痞叫作"水痞",是因为水邪上逆所造成的心下痞。
前面在讲74条的时候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那个叫水逆证。我们在讲156条的时候,谈到了五苓散证中有心下痞,是因为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所造成的,把它叫作水痞。这两个证候不要混淆,它都是五苓散的适应证。
这样的话,我们把涉及到五苓散的适应证的主要原文就谈完了,当然后面,象霍乱病篇,也会提到五苓散的适应证,那是用五苓散来治疗呕吐和下利的,我们后面再谈。我们现在对五苓散证做一个小结,也就是对太阳蓄水证做一个小结。
太阳蓄水证的成因可以有两个
一个是太阳表证,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经脉和脏腑是紧密联系的。而经脉呢,又是生理信息、病理信息的通道。《黄帝内经》说,"经脉有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决死生,处百病"的功效,所以无论是在生理功能上,还是中医在诊断治疗上,都是离不开经脉的。经脉是既是生理信息,阴阳气血运行的通道,也邪气传播的通道。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的时候,这样就使膀胱气化失司,这是太阳蓄水证的成因的第一要点。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第二种情况,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气化机能低下的情况下,饮水过多,不及气化,或者说不能气化,水液内留,阻遏膀胱气化机能。
也就是说,膀胱蓄水证,可以是因为外邪直接入膀胱,也可以是因为在外感病期间,喝水太多水邪停滞以后,反过来又阻遏了膀胱的气化,不管哪一个原因,最后所造成的结果,都是膀胱气化不利
        下面我们就谈它的主证了。
膀胱气化不利出现了两组症状。
一组是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它就出现了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我们把《伤寒论》原文中,所涉及到口渴的症状都归纳在这里,是想让大家知道,太阳膀胱蓄水证口渴的症状,是比较严重的。膀胱气化不利以后,废水不能外排。它所表现的症状,就是小便不利,小便少。我们把这两个症状都罗列在这里,大家就知道这个小便不利,不是那个有热的,尿道涩痛,小便点滴不畅,尿路中断等等,而就是尿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是肾功能的一种异常,特别是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由于病毒或者是细菌的毒素的剌激,一时导致的肾功能的异常。
水蓄下焦,气机壅遏,在局部表现了一个什么症状呢?少腹苦里急,在局部表现了少腹苦里急,少腹因拘急、胀满、疼痛,而感到痛苦。
水邪上逆,下窍不通,就是说上面喝着水,下面小便少,水邪就会上逆。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可兼见心下痞,后世称之为水痞。是由于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所造成的痞,所以把它叫作水痞。
       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那就见到了什么呢?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这个证候,仲景把它叫作水逆,名曰水逆。
我们把膀胱蓄水证的主要症状,全归纳进去了,但是还少一个什么呢?此外,还应当见到什么呢?
还有身热、脉浮或浮数等表证。这样的话,我们就把刚才涉及到五苓散适应证中的全部内容,都归纳到了这里。
就谈辩证了?五苓散证属外有表邪,内有蓄水。治疗呢?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在我们刚才所学的这些条文之中,   五苓散证和哪些方证相鉴别呢?
一个是和中焦停水的茯苓甘草汤证相鉴别。
下焦蓄水,中焦停水都是水病为患,都是水结,都是水停。
中焦停水的茯苓甘草汤证呢?它的临床表现是,心下悸,手足厥冷。
它和五苓散证的不同的是:茯苓甘草汤证口不渴,小便正常【口不渴,小便利】。
这是五苓散和中焦停水相鉴别。
因为五苓散证有口渴,所以在《伤寒论》的原文中又要和胃中津液缺乏的渴欲饮水相区别。
中焦胃津缺乏的渴欲饮水,就少少与饮之,用饮水疗法治疗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不要把胃中津液缺乏的那种渴欲饮水的证候,和五苓散证混淆起来。胃中津液缺乏的渴欲饮水证候不能利尿,利尿就更伤津液,所以这两个证候一定要区别。
有多次考试,涉及到五苓散证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把胃中津液缺乏的口渴,也当作五苓散证是错误的
这这种误解,我们千万不要发生。
仲景在这里列出,中焦胃中津液缺乏的口渴,是和五苓散证的气化失司,津液不能输布的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相鉴别的。
好,太阳腑证的气分证,蓄水证我们就谈完了。五苓散的这张方子是一个利尿的、去水的一个很好的方子。
       今天我们在临床上,凡是有水邪内结的,不管它的水邪结在什么部位,都可以考虑用五苓散来治疗。
比方说脑积水,有些小孩是先天性的脑积水,严重的脑积水的孩子,由于它颅压高,影响大脑的发育,它可能在智力上,在整个发育上,不能象正常的孩子,一般要手术治疗。有时候比较轻的证候,手术呢,似乎也不值得,用五苓散来治疗,对于脑积水的轻的证候,常常可以使这个孩子逐渐成年,然后脑积水的症状渐缓解。我就曾经治疗过两个孩子,给他做成散剂常年地的吃,有一个吃了三年,他小时候是大脑袋,现在已经上中学了,智力发育呢,在那个班上虽然不是前几名,是中等偏下,但是能够跟得上学习,能象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他的小时候脑积水比较轻,他就吃五苓散,断断续续的吃了三年。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五苓散治疗,体内组织间隙有水液停留的证候,是有很好疗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