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讲话需要掉书袋吗?

 茂林之家 2019-09-20
文/沧溟笑笑生

当官的有文化,就不爱说人话。

明朝有个叫茹太素的官,山西人,吝不吝啬钱不知道,可一点都不吝啬笔墨。洪武七年,官至刑部侍郎,也就是司法部的副部长,位高权重,可偏偏有个掉书袋的毛病,写起文章来刹不住车,短则七八千字,长则上万字,动不动就来篇万言书,引经据典,还都是古文。

如果一般的皇帝也就算了,遇到直肠男朱元璋就麻烦了。土鳖出身的朱元璋,肚子里没有那么多墨水,遇到茹太素这样把奏疏公文当成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儿就烦。

洪武八年(1375年),一天,朱元璋一看是茹太素的奏疏,懒得看,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还不知道这奏疏要讲什么。按现代播音主持的标准,每分钟念220个字,那就等于念了70分钟了,还没让朱元璋get重点。

领导的时间多宝贵!朱元璋大怒曰:“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拖出去,让人痛打茹太素一顿。

茹太素也是蠢,仗着自己有点墨水就拽起来了,也不看看朱元璋的讲话是什么风格。

比如,下面这篇: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人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
这是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推行户帖制度时,颁发的一道圣旨,
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种“放飞自我”的感觉?
皇帝讲话需要掉书袋吗?
皇帝讲话需要讲那么多道理吗?
皇帝讲话需要写那么多字吗?


01 元朝圣旨:不听话就“吃棒子”

今天我们提到“圣旨”,大部分人总能想到开头那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其实,这是明朝以后才有的表述。
这句话的原型,来自元朝圣旨开头的“上天眷命皇帝诏曰”,而“上天眷命”这四个字,在元代的文献中,往往还有另一种表述方式: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
元代公文
您没看错,这就是全国下发的正式文件。一般来说,诏书的起草,常常是由皇帝口授、官员记录、进一步润色成文、审议通过等环节构成。
而元朝诸帝入主中原,多习用蒙古文发布指令,负责文书起草的官员便需用极短的时间将其译成汉语,这样便保留了许多蒙古文的语法痕迹。
这类公文,被称作“蒙文直译体”公文。
元朝有规定,“以国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这种按照蒙古文语法书写的公文,在元代独占了“圣旨”一词的内涵。
由于未经润色,这类蒙文直译体公文保留了许多更为原始的内容,读来也平添了许多乐趣,如下面这一条。
“如今官人每带着大牌子、金牌、银牌多底一般。
又合带牌子底勾当出来了,不合带牌子底勾当出来了。不合带牌子底勾当里入去呵,也不肯纳了牌子,不曾好生分拣。
兼自出产底金子少有,用着底金子多。
众官人每商量了,如今分拣怎生品从官人,合与甚牌子,明白了呵,不合与牌子底追收入官。这般呵,宜底一般。”
奏呵,奉圣旨:“那般者。”钦此。
此公文也可当绕口令练习
这一条的背景是这样的——

元朝在全国各地都设有驿站,官员出差时可于驿站免费住宿用马,而使用驿站需要用金牌等不同等级牌面为凭证
但是元朝官员在出差结束之后,经常不把牌面交回依旧留在自己手里,之后不论公事私事,照旧拿着金牌免费使用驿站。其他业已免职、过世的官员手中的金牌,也没有及时收回。
这就导致元朝需要不断用黄金制作新的金牌,整个国家的黄金开始入不敷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臣向皇帝奏报,请求追收官员私藏的金牌,皇帝表示同意。
“每”即“们”,“合”即“该”,“底”即“的”,“勾当”即“公事”,“那般者”即“就那么办”。整个元朝,每当皇帝面对百官请示的时候,他们最爱说的,就是这句“那般者”。

元朝皇帝日常工作状态
掌握了这些解读“暗号”,咱们再来看看下面这条:

“也里审班不干碍自己先生每根底勾当奏有来,又阿里不干碍自的封赠的勾当奏有来。省官人每根底说者,今后不拣是谁,除自己合管的勾当外,其余横枝儿的勾当、外做官的人每的勾当,隔越省官人每休奏者,各衙门里省谕行文书者。谁奏呵,吃棒子者。

这一条的背景是——

当时总有各种官员仰仗自己和皇帝关系近,常常绕过中书省直接向皇帝奏报事务且奏报的往往都不是自己该管的事务。
此时皇帝明确下旨,以后不管是谁,除了自己该管的公事外,其他不该管的公事,不允许绕过中书省上奏,谁要是敢奏来,就等着吃棒子吧!
可惜的是,尽管皇帝言之凿凿,落实情况着实堪忧。四年后,新皇登极,中书省为这事又打了个报告:
“世祖皇帝之后,各枝儿里近行的官人每等,上位奏了,多与了圣旨来。可怜见呵,依着世祖皇帝体例里,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这四个衙门官人每根底。其余不拣谁,越着俺与了圣旨,不教奏呵,怎生?”
核心意思跟之前相同,只是格式改成了请示体,最后加了个“怎生”,即“怎么样”,请求皇帝给予批复皇帝倒也挺支持:
“说的是有。您如今除那四座衙门外,其余各衙门里、各枝儿里、近行的官人每等,不拣是谁,必阇赤根底搀越着与了圣旨的,休教奏者。官人每各处行将文书去者。”

不过最后落实得怎么样,咱也不知道,咱也不好说。

总而言之,这种蒙文直译体公文,与传统的文言公文一道,维持着有元一朝国家的日常运转。


02 朱元璋:不是没文化,就是爱白话
元朝灭亡之后,这种文风,依旧有所延续。比如我们一开始读到的说与户部官知道那一条,就出自明太祖朱元璋之口。
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命登记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在户帖上便印着这一道圣旨。由于户帖最终要发到百姓手中,这则圣旨的措辞,因此显得非常“接地气”。


明代户帖样图(最右侧为圣旨原文)
力求普通百姓都能看懂的言语,想必也无需再翻译了。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鉴于部分军官败坏法度、戕害军人,特意颁布《大诰武臣》,在序言中特别强调:

“这等官人,上坏朝廷的法度,下苦小军,略不有些哀念,将那小军每苦楚,也不如猪狗。且如人家养个鸡狗及猪羊,也等长成然后用,未长成,怎么说道不喂食、不放……
如今军官全家老小吃着穿着的,这见受的职事,都是军身上来。这军便似他家里做饭的锅子一般,便似仓米一般,又似庄家种的田一般。这军官每,如今害军呵,他那心也那里是个人心,也赶不上禽兽的心,若比草木也不如。”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朱元璋虽然出身不高,但文化水平并不低,就算自己写不出华美翰章,身边还有那么多笔杆子呢。之所以写成这个文风,原因很简单,就是刻意为之

《大诰武臣》序特别指出“这文书又不是吏员话,又不是秀才文,怕不省得呵!其用心之深,足见一斑。

我这般直直地说着,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贤的愚的都要省得。

当然,明代中期以后,正式颁发全国的诏令文书等,大多回归了它原本该有的文风,使用白话者绝少。同时,在皇帝给各衙门奏报事件的意见回复中,白话却依旧存在着。
自正统以后,明代皇帝多不亲自处理政务,若有公事上奏,则多覆以“某部知道”或“某部看了来说”等言语,一般不直接发表处理意见。
间或有需要明示圣意者,用语也颇为直白,如正德十一年兵部弹劾地方官员贻误军机,正德皇帝便作出了这样的批示:

是。今地方有事,XX姑着用心杀贼,以赎前罪,还写敕切责他。

这种口语化的批示,到清代,仍被延续下来,
并演化成了一种你肯定见过的最终形态。


知道了是几个意思?
字越少,事越大。
猜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