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这篇文说,给你聊一个现象,这就是,西医治不好的病,为什么中医能治。 我先来给你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我在《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里面看到的。我觉得很典型,所以拿出来跟你分享。 有一个女性,患有便秘,年纪50。她这个便秘,已经有14年的时间了,粪便坚硬入羊屎。这十四年的时间里,她接受过很多治疗,用过很多西药,无济于事。五六天,或者七八天大便一次。可以说,到最后,这个患者已经放弃希望了。她觉得,这可能就是命了,没法改变。 然而,就在她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名医傅灿冰却用另外的办法,点燃了希望。原来,根据了解,患者之所以便秘,和早年所做的胆囊切除术有关系。应该说,就是在胆囊切除术进行完之后,她开始便秘了。刻诊,见患者阵发性关节痛,饮食减少,入睡难,性情急躁,口苦,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舌淡红而偏紫,苔薄黄。结合既往的肝胆病史,这是典型的肝胆湿热郁滞之症。于是处方当归、白芍、金钱草、金铃炭、茵陈、郁金、黄连、黄芩、木香、枳壳、酒军、荷叶、甘草等,连用14剂,便秘豁然而愈。 为什么从肝胆治疗入手,能化解便秘啊?因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热不通,则疏泄失常,大便就不会通畅。大便的传导,也是离不开疏泄啊。因此,从疏肝利胆、理气活血的角度,对长达14年的便秘,有了奇效。 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用中医的思维和方法,治好了西医治不好的病。 这么说,是不是意味着,中医就一定比西医强啊?那可不是。我们只能说,中医在某些反面,某些地方,可以对西医产生很好的帮助和弥补。同样也有中医治不好的病,西医却能治好的例子,而且很多。 但是,上面这些毕竟能说明,在很多时候,中医的思维特点、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西医不具备的,哪怕是现在这个时代,也有现实意义。 那么,中医到底妙在哪里啊?我觉得,在《黄帝内经》的一句话里面,就有答案。这话就是:“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这里面的十二官,其实指的是中医理论中心、肺、肝、胆、膻中、脾、为、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十二个脏腑。所谓“相失”,指的是彼此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所有这些脏腑,全都好协调好,不能有任何一个环节协调不好。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协调不好,那就会带来身体上的疾病。 显然,这就是在告诉我我们,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任何一种疾病的产生,都可能和体内的某个脏腑关系“相失”有关系。尽管两者之间可能看似关系不大,但是“十二官”的整体协调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细节出问题,都会带来整体的、连锁型的反应。 这就是中医的思维特征——整体观。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我们才会想到,14年不愈的便秘,从肝胆论治可以见效。 文说到这里,想表达的基本都说完了。我想通过这篇文说告诉手机前的读者——我们在日常保健、养生的过程中,应该学会中医的整体思维方法,建立一个整体性的、宏观性的、灵活性的整体观。这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医学思维,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比如说鼻炎总不好,我们可以调肺。比如说脚后跟总疼,我们可以调肾。比如说痔疮动不动即出血,我们可以调脾。比如说偶尔心慌心悸,我们可以调肝。这里面的道理,真真是特别有意思,越寻思,越有趣,直至令人神往。 |
|
来自: 金坛区 > 《便秘溏便肛门等各种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