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孙思邈学习「中医心理学」

 逸心茶舍 2019-09-20

导读:你以为中医学里面没有心理学知识吗?其实,药王孙思邈先生就是一位形神并重的中医大家哦!

在临床上,目前西医查不出阳性体征或查有阳性体征而疗效不显著的心身疾病,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它促使了固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这类疾病在中医医籍中是不乏其说的。

如《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就倡导人们要「内省身心」、「戒勒身心」预防身心疾病并阐明了心身合一的整体观,心身相互致病论,多维性的形神并治论等观点,它是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心身医学佳作,对研究心身疾病,目前仍有重要意义。

1

形神相济的整体观

形神医学,目前称之为心身医学。孙氏著作中既称身心,又称形神。

这里的「形」,泛指人的身形、形态、体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骨、肉、筋脉髓等范围的生理活动;

「神」,即神志、神明,泛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范畴的心理活动。

孙氏用人体形与神相济的观点来诊察和防治心身疾病。他在阐发《内经》旨意的基础上,首先指出了形与神俱,是人体结构的特点。

在这一结构中,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功能体现,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他把形神之间的关系提高到唯物辩证的高度来认识,使形神脱离了唯心说教。

他指出「五脏者,魂魄之舍也,精神之所依托也」;「魂肝为郎官,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肝之藏也,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肺藏气,气舍魄」;「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心藏脉,脉舍神」;「肾藏精,精舍志」。

上述经文中,心、肝、脾、肺、肾、气、血、营、脉、精,都是人的生理现象;而神、魂、意、魄、志,是人的心理现象。足以看出,一个有生命活动的人必然是形与神俱,不可缺一。

其次指出,形与神在功能上是相互为用的,形健神亦健,形衰神亦衰,如果形不存在,神就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他说:「唯无形者,可得远于忧患矣」,并在《千金要方·自序》中用张仲景「厥身已毙,神明消灭」的名言,来证实这种观点的正确性。

可见,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生理活动,生理活动也离不开心理活动,生理的心理活动和没有心理的生理活动都是不存在的。

2

形神互病论

人是形神相济的统一体,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处在协调平衡的发展状态中,无论一方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另一方失调,发生种种心身疾病,并且在病变中,还常互为因果,出现错综复杂的证候。

一、形病致神病

一个人脏气虚弱或患病之后,可以影响其情感、意志和性格,发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即所谓「因病而郁」。

孙氏认为,脏气的虚实变化,会引起不同的疾病,并产生异常的心理活动。他以五脏气血虚实对情志的影响为例,来阐明这一观点。

孙氏指出:「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心伤者,令人善忘,妄怒无常」;「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充分说明了脏腑气血虚实的变化会导致情志的异常变化。

孙氏进一步指出,脏腑气血虚实还能产生不同的梦境。

如「肝气虚则梦见园苑生草,肝气盛则梦怒」,「肝实则热,热则阳气壮,壮则梦怒,肝气虚则梦山树」;

「脾气虚则梦食欲不足,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

「肺气虚则梦见白物,见人斩血籍,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

「心气虚则梦救火,心气实则梦喜笑及恐畏」;

「心气虚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囊者即为癲,阳气囊者即为狂」;

「肾气虚使人梦见舟船弱人」,「肾气盛则梦腰背两解而不属」;

「阴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盛则梦飞场,下盛则梦堕坠」等等。

其实,所谓梦境已被现代科学家所承认,认为「梦是包含有原始进程和续发进程两种思维的任何组合」。

二、神病致形病

不良的心理变化,可以引起异常的生理变化,而发生种种病变,即所谓「因郁而病」。

孙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正常的情志活动,他说:「天无一日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

若情志活动太过,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损伤,造成心身疾病。

他指出「深忧重悲伤也,悲哀憔悴伤也,久谈言笑伤也」;「远思强虑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度伤人,念怒不解伤人」;「语笑无度,思虑太深,皆能损寿」。

并且还指出,不同的情志失调,损伤不同的脏气、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疾病。

「怒气为病,则上气不可当,热病上冲心,短气欲死,不能喘息;忧气为病,则不能苦作,卧不安席;恚气为病,则聚在心下,不能饮食;愁气为病,则平局而妄置物还取,不记处所,四肢浮肿,不能举止」;

「志伤则善妄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俛仰屈伸」、「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胭脱肉,毛悴色夭」,「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

另外孙氏还指出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认为的心理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心理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他说:「肝在志为怒,怒伤肝,精气并于肝则忧,怒而不已亦生忧矣」;「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喜伤心,心气并于心则喜,心气虚则悲,悲则忧」;「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愁忧不解则伤意」。充分阐明了各种心理活动相互交错的复杂性。

3

异性异龄心身疾病因素差异说

孙氏认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产生心身疾病的因素是不相同的。

他在《千金方》中以妇女、小儿、老年人为例,进行了论述,他说:「妇女者,众阴所集,常与湿居,十四以出,阴气浮溢,百想经心,内伤五脏,外损姿颜,月水去留,前后交互,瘀血停凝,中道断绝,其中伤堕不可惧论」。

因此「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著坚牢,情不自抑」,指出了诸因素是造成妇人不同于男子的种种心身疾患根源。

对于小儿,则认为,子在母腹,随母听闻,孕妇情志异常,可影响胎儿的心身健康,不同情志,可造成胎儿的不同心身疾病。怀子恐惧其子多癫痫;怀子挟愤,子多暴恨。鉴于此,他强调妊娠期孕妇要怡情爽志,进行胎教。

至于出生后的婴幼儿的心身疾患,则认为多与乳妇情志异常而影响乳汁及惊恐伤及婴幼儿有关。

《千金翼方卷十一·小儿》说:「母怒以乳儿,令儿喜并发气疝,又令儿上气癫狂」、「若行仗罚,亦令儿得癫痫」。

对于老年人,孙氏认为「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膜怒,情性变异,食欲无味,寝处不安」,指出了这个年龄段由于心理生理变异而造成的心身疾病。

这对我们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心理卫生,都是有启迪的。

4

多面性的防治观

孙氏在心身疾病的防治上,强调防治的多面性,并制定了多种防治措施。

一、精神调治,心理摄生

孙氏对因郁而病者强调精神调治,心理摄生,他认为心因性疾病用药针是不能治愈的。

他说,过去名医治病「用药不过过二三,灸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问世,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太甚,立心不常,媱放纵逸,有阙摄养所致耳」。

并强调心因性疾病是「病起无端,医疗万品,间阖之内,犹有天枉之哀,朝野之中,尚致膏肓之疾」。因此,他主张,必须注重心理摄生,神为指导的思想,提倡「一曰治神,二曰治养身」,把精神调治放在首位。

这种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治病先调神,神调药亦灵。

孙氏认为医生治疗心因性疾病,除具有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外,仪表风度,亦要庄正。

他说:「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事实上,医生的仪表风度、言行无一不影响着病人。病人对医生的信仰程度越高,医患才能配合得好,医生才能掌握和控制病人的心理活动,发挥病人的心理效应,否则疗效往往不佳。

所以孙氏强调:「疑师不治病,疑药不服之,服之即不得功,决意不疑者必大神验,一切药有从大意即神,疑人必失,及久多必损,不疑久者有益。治病多有愈」,指出了治病先调神的重要性。

另外治病调神,用药也灵,心因性疾病的病人,思绪万千,多疑善感,如果先不调神,用药徒劳。

孙氏以中风病人为例,指出了调神重于药的意义,他说:「不得用未病之前,当须绝于思虑,省于言语,为于无事,乃可永愈,若还用俗类名利是务,财色为心者,幸勿苦事,晒徒劳为疗耳,宜于此善以推之」。

(2)心病心药医。

孙氏说:「古有调针切脉之君,尝药炼石之帝,忧劳庶类不遑宁处者,亦以众矣」,所以,他对心因性疾病还采用禁咒法,专设「禁经」篇。

他利用病人的信仰,借「神鬼」之事,安慰说服病人,释去其心中之「神鬼」,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移精变气,使其精神变强而内守,以达治病之目的。

他认为禁咒也是救急之术,《千金翼方·禁经》篇说「有汤药焉,有针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导引焉,斯之五法,皆救之术也」。他用禁咒法治愈了许许多多的心因性疾病。

其实这种方法是一种宗教式的原始的心理疗法,表面上好像在搞迷信活动,但在迷信的表象里蕴含着科学的真谛,这是利用病人的信仰系统来解除不良情绪,用言语、信号系统和环境、气氛(包括声、色、气、味、动作等形成的气氛)等综合方法,来转移患者注意的客体,是值得我们研究临床心理治疗时所借鉴的。

(3)精神调治因人而异,孙氏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调治方法。

如,他对胎儿则采取调节妊娠情志,安静妊娠情绪以及「外象而内感」的胎教等方法,以保持胎儿的心身健康。

因此,他主张妊娠读诗书,听礼乐,节嗜欲,和悦性情,端正行动,还提倡欲子贤良,端坐清虚。这样,通过潜移默化,把外界的信息,转化为思维、心理等信念传递给胎儿。

现代研究已表明:胚胎第四周就发育出神经管,能对刺激做出反应;第八周大脑皮层粗略分层,脑细胞发育迅速,对母体传来的信息比较敏感;第二十三周大脑皮质结构形成,沟回增多,出生前,脑细胞分裂基本定型。足见孙氏,调神方法的科学性。

对于小儿,孙氏提倡「常当慎惊,勿令闻大声,抱之持之间当安徐勿令怖也」。

对十岁下小儿「不得苦行杖罚」、「不得大散大漫令其志荡,亦不得称赞聪明,尤不得诽毁小儿」,以免影响小儿的心身健康。

产妇心情紧张不但造成难产,还会发生心身疾病。

所以孙氏主张,一则「产妇不得忽忽忙怕」,二则「旁人极须稳审,皆不得预缓预急及忧悒,忧悒则难产」,强调了精神调节对于产妇顺利分娩的重要性。

孙氏在《千金方》中对「驰骋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而无厌」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说这类人「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败筋肉,血气将亡经络致壅,皮里空疏,唯招囊疾」,要求他们「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而不要「嗜欲煎其内,权位牵其外,过分内热之损。」

对于老年人,孙氏要求他们退居养性,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他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于老人也」,另外还要「常念善,无念恶,常念生,无念杀,常念信,无念欺」,以保持美好的心境和达观的态度,促进老年的精神卫生。

二、药针食疗,却病悦神

孙氏对于因病而郁,即以躯体病变为主,神情病变为次,或虽表现为神情病变的症状,但实为病邪侵扰所致的内脏气血失调的病变,他用药针饮食来治疗,这种方法是治疗躯体疾病的根本方法。

形病除,躯体健,阴阳气血协调,病痛渐消,则神情自然舒畅安宁,故孙氏说「气血已调,形神乃持」。

《千金方》中蕴藏着许多名方医术,如「梦与鬼交通去精惊恐虚乏方」,「忧恚绝伤吐血胸痛虚劳地黄煎方」,「心气虚惊恍惚大定心汤」以及「治惊劳失志方」,「定志丸」,「大小定心汤」,「大小镇心汤」等等,不胜枚举。「若按法施行,功效出于意表」。

还有针灸治疗者,如《千金要方》就有「梦泄精,灸中封五十壮」,「男女梦与人交泄精,三阴交灸五壮」的记载。

孙氏还特别强调食疗对心身疾病的作用,他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遭疾者,可谓良工」。

综上所述,人们不难看出,一方面孙思邈的形神医学观有其独到之处,它是对《内经》形神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

另一方面,尽管心身医学概念形成于近代,但《千金方》中具有十分深邃的心身医学观念,可以说,它是古代心身医学观念的宝库,值得进一步发掘与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