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知道的古代瓷器小窑口

 来来永胜 2019-09-21

北宋汝窑天青釉盏托。高6.5厘米,直径16.8厘米。通体施天青色釉,釉面满布细碎的纹片。器底满釉,留有5个支钉痕。盏托是置茶盏的托盘,呈圆形,中间有凸起的托圈。盏托始见于东晋,南北朝时流行,唐代随着饮茶之风而盛行,宋代盏托成了茶盏固定的附件。明清亦有船形盏托,称为“茶舟”或“茶船”。明代的吕震在《宣德鼎彝谱》中提到“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因人们不知何种器物为柴窑,于是便有了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称,其中汝窑更是雄冠“五大名窑”之首。考古发掘证明,汝窑的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因在北宋属于汝州管辖,故得名汝窑。汝窑的釉色是温润典雅的天青色,色泽犹如雨过天晴刹那间的云光掠影,是我国历代青瓷烧造的典范之作。南宋的周煇在《清波杂志》中提到“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在烧造的过程中加入了玛瑙,因此釉面细腻光洁,胎轻体薄,显得极其精美。汝窑烧造的时间极短,约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前后共20年时间,所以汝窑青瓷在北宋末期、南宋初年就已经属于稀世珍品,比如北宋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就将汝窑的青瓷与唐代越窑的秘色瓷相提并论。流传至今的汝窑青瓷宛若吉光片羽,可谓一器难求,数量不超过90件,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有16件。这件北宋汝窑天青釉盏托,原本是清宫藏品,存放于紫禁城内的建福宫,乾隆皇帝视若珍宝。1901年,慈禧太后为了偿还“庚子赔款”,将14件汝窑青瓷(含这件盏托)抵押给了盐业银行,1927年盐业银行将这14件瓷器打包卖给了英国的大维德爵士,此后这些汝窑青瓷便漂洋过海来到了异国他乡。

1、唐三彩,盛行于唐,系素烧胎体涂白,绿,褐,蓝色釉,800度窑温烘烤.当时多用做陪葬品.

2、釉上彩,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

3、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最早见于唐代.

4、釉里红,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高温烧造出白底红花,始于元代景德镇.

5、斗彩,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陶瓷后,于轮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底温度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故名.始于明成化年间.

6、开片,既冰裂纹,釉面裂纹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气产生,宋代哥窑以此为主要特征.

7、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釉,经1280--1320度高温烧成,蓝白相映,明清两代主打瓷器.

1. 我们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着一身光润、平滑的衣裳,特别是日用陶瓷,对“衣裳”更为讲究,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十分美观。陶瓷的这种衣裳,名叫“釉”。

汉字中的釉,其含义是指有油状的光泽,所以用“油”字来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泽,但又因为“油”字代表食物,经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为“釉”字。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釉的产生可能是古代垒石烹食时所用含钙石头与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贝壳表面美观质感的启发,有意识地用贝壳粉作为原料制成。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来装饰陶瓷了。后来陶瓷艺人利用窑灰自然降落在坯体上能化合成釉的现象,进而用草木灰作为制釉的一种原料。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所用的釉分为石灰釉和长石釉。石灰釉是用釉果(类似瓷石的一种天然矿物原料)和二灰(主要成份氧化钙)配制而成,长石釉主要由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等组成。在石灰釉和长石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或渗进其它化学成份,就会成为各种各样的釉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