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之战:从军事角度下,浅析这场战争为何赵国失败

 罗宋汤的味道 2019-09-21

前言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场战役影响了历史的发展的方向,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一场包围性歼灭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不仅奠定了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基础,也使当时能与秦国抗衡的赵国自此一蹶不振。

在当时的战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正因为经济建设的需要,社会迫切要求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生活环境。各国之间也在更新自己,为的是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环境中存活下来,各国政治、军事变法不断地进行,也为统一提供了条件。

长平之战:从军事角度下,浅析这场战争为何赵国失败

长平之战纪念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长平之战就成了统一战争中的一场十分重要的战役,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谁也想象不到赵国居然会败得如此之惨。赵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本文仅从军事角度方面去分析。

一、地缘战略,赵国被孤立

秦国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地势险要,适合防守;另外,秦国雄师百万,车骑千乘,正是因为秦国地理、军事上的强大实力就决定了它的“强者孤独”,秦国以一强而视其弱;反观赵国,三晋之一,与秦国遥而相望,赵国实力没有秦国强劲,就只能依靠“合作”的力量。

长平之战:从军事角度下,浅析这场战争为何赵国失败

秦赵地理位置

合纵连横是在公元前318年时期开始,公孙衍联合魏、楚、燕、韩、赵“五国伐秦”,合纵连横是主要是韩、赵、魏出兵,与之抗衡。而与赵联合抗秦的是齐、魏两国,秦朝为了不分散战争注意力,就要打击六国的合纵策略。

在公元前268年,范睢向秦昭王提出:“少出师则不足以害齐,多出师则会伤秦,大王不如远交而进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另外范睢还说明了具体步骤(如何在压倒各国优势的前提下,逐一消灭韩、赵、魏诸国,最后灭齐,这里就不详细说明步骤。)秦昭王听了范睢的话很是赞同,正是这样的策略,间接破坏了各国之间的合纵。

长平之战:从军事角度下,浅析这场战争为何赵国失败

战国形势图

“远交近攻”之策不仅为秦国消灭六国最后统一中国提供了战略,也是中国军事战略思想史增添了光彩的一章;而对赵国,这则是它实力转衰的一次最严重的打击。

赵国孤立大致是这样的: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接连失利,让赵孝文王对廉颇的能力表示质疑,他召集了赵国中的谋臣楼昌、虞卿来商议如何应对战场上的情况,商量如何避免失败的结果,考虑如何取得同秦国的媾和;而虞卿提出与楚、魏两国联合,这样秦国则以为天下合纵以抗秦,一定会同意媾和之意。但是赵孝文王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而是遣派使者郑朱前往秦国。

长平之战:从军事角度下,浅析这场战争为何赵国失败

长平之战

在郑朱到达秦国后,受到的秦国的贵宾级招待,但是却迟迟没有议和谈事宜……当赵孝文王醒悟过来时,已经为时已晚,因为早已错过了合纵的机会而是将赵国派郑朱与秦国议和的事情大肆宣扬。各国看到赵国求媾于秦,也就知道赵国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便不会帮忙,更不会派以援助而去压迫秦国退兵。

没有了周围两个兄弟的援助,赵国就是孤军奋战,这也正是秦国所希望的,因为这样就可以心无旁骛的迎战赵国。这就是秦国运用的地缘性军事战略,让敌人孤立无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失败,这就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长平之战:从军事角度下,浅析这场战争为何赵国失败

长平之战战略图

《史记·平原君虞卿传》记载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二、秦赵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制定了二十级爵,实行什伍制度。自此,秦军有“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整体面貌,使其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无论是秦国的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十分厉害的。

而赵国是在赵灵王时期,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短装紧身服,这种服装适于训练、战争;二是用不同的方法、途径组建骑兵,通过此次军事改革,建立起了强大的骑兵,有“带甲之士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这对中原军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长平之战:从军事角度下,浅析这场战争为何赵国失败

商鞅变法

按照改革后的发展,秦国的综合实力是优于赵国的。另外,秦国内是推行“农耕”政策的,将土地与士兵、战争联系起来,还有就是粮食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基础,也是进行战争的先决条件。

一个国家的粮食筹备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危,也关系到战争能否进行多久的重要因素,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反观而赵国则是“重商”之策,这对赵国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战争的帮助却不多,这也对后来的长平之战的补给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长平之战:从军事角度下,浅析这场战争为何赵国失败

秦国将领白起

在长平之战中,本是一场战役决战,但是由于时间消耗,变为了军事战略决战,也就变为了两个国家之间军事力量,综合实力的消耗。赵国派出了50多万的兵力,而秦国保守来说有100万左右,所以就军事兵力,秦国就将赵国甩至十里之外了;另外秦昭王给予了白起军事支持,军事力量一直都是耗而有继,赵孝文王却在如此强烈的军事消耗下,选择与秦国谈和。

没有巨大的军事后续补给,这样长时间的战争是没办法坚持到最后的。在军事实力上,赵国也是弱于秦国,军事实力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所以这就是赵国战败的又一军事原因。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到:“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三、赵国的战略性决策失误

1.丢失上党郡——这一战略要地

上党地区是现在的山西省的东南部,它虽身处高地,但是却是群山环绕,地势十分险要,属于易守难攻的一个地方。在战国时,可以从上党俯看中州地区,又与河东、并州相连。上党原属于韩国,是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向赵国献出了上党。

长平之战:从军事角度下,浅析这场战争为何赵国失败

秦赵对峙

上党郡的争夺就事关长平之战的天平偏向哪一边,对于这一块大肥肉,赵国可不会让它溜走的,于是就同意接受上党郡。但是对秦国而言,上党郡就是他们统一的关键性一步,也是不会轻易就送予赵国的……

虽然得到了上党郡,但是赵国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的地方,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认为“无故得郡,受之便”,也更别谈加强上党郡的军事力量。也正是因为没有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赵国就在与秦国争夺上党郡上败下阵来,这就失去了与其他国家共抗秦国的机会,这就奠定了在长平一战中赵国失败这一基调。

2.赵孝文王的“临阵换将”

在与秦国对峙期间,赵国派出的是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廉颇。廉颇是老将,临战经验也是相对丰富的,他主张防守,这对当时的赵国而言是恰当的,但是身处皇城的孝文王却认为廉颇消极对战,便有了换将的想法。

“临阵换将”可是战场上的一大禁忌,这不仅会动摇军队人心,也会让士兵有过多的猜想,对于战争到取胜是不利的;而对敌军,换下作战经验颇多的廉将军,这是他们多希望的,因为这样对付赵军就容易了许多(其实,这里也是秦国所实行的“离间计”)。

长平之战:从军事角度下,浅析这场战争为何赵国失败

赵国将领廉颇

知道新上场的是谁吗?就是历史上以“纸上谈兵”而传名的赵括,即便赵括母亲和一众大臣极力反对赵括任将,但是谁又能抵得下君王的“坚持”呢?就这样换将之事已成定局。

3.赵国将领的军事战略性失误

长平是赵国境内的一个地方,是赵军自己的地盘,他们是属于主场作战,这对赵军是十分有利的,他们可以依据环境之优势,向秦军进行进攻式作战;另外从赵军自身的实力而言,也是擅长于积极进攻,更值得一说的是赵国在战场上的突出力量就是轻步兵,骑兵等,这都是进攻的最好军事力量。

而秦军是异地作战,战争策略也是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他乡作战的秦军是重于防守,优势就是有厉害的步兵。但是在战场上,似乎一切都和预测的不同,廉颇率领的赵军常居长平而不出,一改平常的进攻势头,而改为防守,这样就失去了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的优势。

长平之战:从军事角度下,浅析这场战争为何赵国失败

纸上谈兵——赵括

廉颇坚守长平阵地,就会失去自由运输粮食的优势,这对于赵国在长平之战的作战十分不利,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后勤的完美援助,这对军队作战是大忌。

从当时的军事战略角度出发的,廉颇所运用的军事战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长时期处于那样一种军事策略,会让军队士兵产生疲惫,会大大打压军队士气。而在换将以后,赵括缺乏作战经验,也是多受兵书战略的影响,赵括也没有即时从当时的军队方面出发,而是带有一种个性主义,在没有完全了解秦军的结果下,冒然出兵,最后正好落入秦军的圈套中。

结语

长平之战成就了一个大一统国家,也见证了一个强国的衰落,所以历史是令人所要思考的。在没接触这段历史时,未曾想中国会是在这样一次次战役下,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这也是中国为何如此“文明”之源。

长平之战:从军事角度下,浅析这场战争为何赵国失败

秦赵军队

我想说,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就本有它出现(或结束)的原因,也是必然的,也是历史不断在一个新的时期展现它自身的特点和自身因素。而以上所述主要是从军事角度方面来探析赵国失败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全,但是仅代表本人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