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与孩子的界限

 tuzididie 2019-09-21

  国家之间需要有国界线,城市之间需要边界线,家庭之间需要墙作为界线,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界线,同理,父母与孩子之间当然也需要。

  在现实世界中,物理界限很容易看到,例如,房子,门,围栏,墙,线条等。虽然形式各异,但是都表达出一个明确信息:这是界限,其他人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入。

  在精神世界,界限也是真实存在的,虽说肉眼看不到,但是当你的界限被侵犯时,你会有一种被人在胸口打一拳的感觉。如果入侵者又是你很在乎的人,你知道他的出发点是好意,可是无法认同对方的做法时,便经常会有一种憋屈感。

  当你有这种憋屈感时,就说明,有人跨越界限,入侵你的空间了。

  界限,就是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什么时候说“Yes”,什么时候说“No”。

  它不仅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安全,还可以保护我们的精神世界;

  它可以帮助我们保留好的,排除坏的。

  1

  自我保护:

  表面服从还是内心认同

  先讲两个12岁的男孩,Jimmy 和 Paul 的故事。

  吃晚饭的时候,Jimmy 跟他的父母聊天,

  “知道吗,班里有几个同学叫我跟他们一块抽大麻。我不愿意,他们竟然说我是胆小鬼。我让他们闭嘴了,我感到非常生气。其实我挺喜欢其中几个朋友的。但是,如果是因为我拒绝抽大麻而不愿意跟我做朋友,那我认为他们根本不算是什么真朋友。”

  Paul 放学回家,眼睛红红的,说话吞吞吐吐,手足无措的样子。父母担心地各种询问,可是他始终躲躲闪闪,拒绝回答。最后,终于脱口而出,“所有人都在抽大麻,你们为什么这么讨厌我的朋友?我不想失去他们。”

  Jimmy 和 Paul 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却态度迥异,原因出在哪里?

  这是亨利·克劳德博士( Henry Cloud)和 约翰·汤森德博士 (John Townsend) 在他们的著作《界限》Boundaries中提到一个案例。

  为了便于区分,暂且叫Jimmy为「淡定J」,Paul为「焦虑P」。

  在淡定J的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晰,在J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界限感。

  当2岁的他情绪烦躁时,妈妈本能地抱起想要安抚,可是他不愿意,说:“放我下来。”妈妈只好抑制住想要抱起孩子的冲动,转而放下他,给他空间自己待着,然后问:“想不想玩会小卡车?”

  淡定J的爸爸也是采用同样的理念,对孩子的界限很敏感。当跟孩子玩摔跤游戏时,如果孩子累了,或者不想玩了,爸爸就会马上停止。

  在他的家庭里,是允许“不”存在的。当淡定J感到害怕,不舒服,或者想改变目前的现状/规则时,就会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不会因为他的反对或者不同意见,向他传递不信任或者不接纳的信号,更不会生气,威胁。

  例如,淡定J觉得以前规定的睡觉时间太早,想要推迟1个小时。跟父母讲出自己的理由之后,他的父母认为,今天可以推迟1个小时。但是,为了保证足够的睡眠,日后的作息只能推迟半个小时,淡定J表示同意。

  对于孩子的事情,不是要求他一味的服从,而是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想法,再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

  此外,淡定J的家庭每逢外出游玩,都会让他参与决定假期去做什么。不仅要考虑他的个人喜好,还有其他家庭成员的。

  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决策,既可以增加孩子的家庭归属感和责任感,还可以让Ta学习同理心。

  由于,从小生长在有界限感的家庭,父母非常尊重淡定J的想法,不随意入侵,不会因为他的观点不统一而表示不爱他或者强迫他。所以当他12岁面对同学的诱惑和威胁时,才不会因为害怕失去友情,而勉强屈服。

  因为他知道,真正关爱他的人,不会因为Ta拒绝就否定他,跟他断绝关系。

  而在焦虑P的家庭,情况则有所不同。他的父母也很爱他,只是在他的家里,不能有两种声音,想法必须统一。

  小时候,一旦拒绝父母的要求,妈妈就会生气,或者讲一些会让他感到愧疚的言语,“妈妈这么爱你,关心你,你怎么能不同意呢?”他的爸爸更加直接,要么生气,要么直接威胁,“就这么定了,以后别再提这事了!”

  用不了多久,焦虑P就学会了,凡是父母的要求,不管他有多少想法和不满,都是选择直接顺从,反正讲出来也没有用。慢慢地,他就成了表面上非常顺从的孩子,把很多不满都藏在心里。

  有一次,妈妈想要拥抱他,他不愿意,想试图拒绝,妈妈感觉到之后,马上就放开他,把他推一边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么伤妈妈的心啊!”就这样,他的空间被所谓的「爱」与「好意」一点一点地侵蚀,界限感也慢慢消失了。

  他所做的所有决定和选择,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而是由周围人的情绪与态度,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表面上看,焦虑P是个会为人着想,听话顺从的孩子,可事实是,他的界限已经被家人疯狂入侵,可以自主的空间所剩无几,掌控感缺失,只好听任别人的摆布了。

  因此,当焦虑P面对朋友的诱惑与威胁,即便他心里不愿意,但他多年来已经被训练地不会说“不”了,又怎么会拒绝朋友呢?更何况,“朋友”还说了,如果不加入,就不再是“朋友”了。

  这些话,跟他父母这么多年讲的如出一辙。如果不顺从我的意愿,

  就不爱你了/

  就不是我的孩子了/

  就太没有良心了/

  就白养你了 ……

  因此,让孩子有界限感,不仅仅是为了防止陌生人的伤害,还能让孩子学会独立辨别哪些才是真正关爱和尊重自己的人。

  对于那些看似对自己好,实则是打着「爱」与「关心」的幌子,践踏着你的界限,试图「控制」或「绑架」你的人,有能力准确地识别出来。

  这一条,不仅在家庭关系中适用,在工作,友情,甚至陌生人的情境下都适用。

  2

  关注自己的需求,

  避免成为「渣男/女收割机」

  当我(Dr. Henry Cloud)询问Janice一个问题之后,整个治疗小组都安静下来。

  我的问题是,“你自己,需要什么?”

  她刚听到后觉得有点困惑,然后开始沉思,之后靠回到椅子上。

  Janice的丈夫上周向她提出离婚,孩子们已经失控了,她的工作也危在旦夕。小组成员都在设法安慰她,帮助她寻找解决方案 。可当她听到这个问题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简单介绍一下Janice的原生家庭环境。

  她的童年,大部分都花费在如何安抚父母的情绪上。她是家里的“和事佬”,每当父母当中有一方伤心,情绪不稳定,她都会去安慰,“妈妈,我确定爸爸不是故意惹你生气的,他今天应该是工作太辛苦,所以心情不好。”

  由于Janice长期在为别人的情绪和需求负责,导致她忘记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别人在何时感到受伤,难过,沮丧,她都知道,可是放到自己这里,这个“雷达”就失灵了。她把别人的需求当作是自己的,忽略了自己。

  这种过度付出不仅让她身心疲惫,同时也让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压力,和入侵感。例如,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当然,对于那些不愿意为自己负责任的人,当然最喜欢跟这些「过度付出者」在一起。例如,很多「啃老族」。

  这样的「付出者」害怕得罪别人,伤了对方,于是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优先权,选择性忽略自己。当她把对方的情绪当成自己的,就无法保持理性,脑子里只剩下对方的期待,而忘了自己的需求和目标。

  有些「好姑娘」因为自己的界限感不清晰,不晓得自己需要什么,只有在为别人付出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于是才不幸地成为「渣男收割机」。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虽然不收割渣男,但是却深陷母亲与哥哥的无度索取的状态,自己辛苦打拼赚来的钱,拱手送给毫无责任感的哥哥,以此来维护所谓的亲人关系,迷失自己。

  因此,从小让孩子有界限意识,可以让Ta学会区分哪些是自己的需要,哪些是别人的需要。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基础上,再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才能避免掉入被别人无度索取的陷阱,而不自知。

  3

  「四招」建立界限感

  允许孩子谈论负面情绪

  正视负面情绪,不要害怕孩子不高兴,它跟快乐,兴奋等正面情绪一样,是一种信号,让自己和对方都清楚的感知到目前的情绪状态。

  关键是,鼓励孩子把此刻的情绪讲出来,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然后寻找背后的原因,再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不想马上讲,就尊重孩子的意愿,耐心等待。

  鼓励孩子提问,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美国的课堂上,老师非常鼓励孩子们对一个问题持有不同观点,展开辩论。尽量让每个孩子都都有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女儿上一年级的第一天,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班规,并且让孩子们决定如果不遵守规定,该采取什么措施,这样每个小朋友才有机会体验到小主人翁的感觉和责任感。

  在家庭,给孩子创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不会因为害怕被拒绝而失去父母的爱的安全环境。

  父母要有界限感

  当父母感到孩子入侵了自己的空间,要会温柔而坚定的拒绝。否则,就会养出来好多「小皇帝」和「小公主」。

  本来应该是由孩子完成的事情,却要求你来完成。这时候,一定要明确表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需要自己负责,去解决。否则,当父母把所有的责任都揽下来,其实也扼杀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例如,孩子自己的事情和力所能及的家务。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不认真写作业,大部分都是界限不清导致的。

  做饭是监护人的责任,吃饭是孩子的事,不吃是Ta的选择,可是要让孩子明白,这顿饭不吃,就只能等到下一顿了,中间如果饿了,没有人会负责给他做饭。那种追着,骗着让孩子吃饭,孩子以为是在做游戏,不明白饿的感觉,不知道吃饭是为了满足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父母有界限感,才能够为孩子建立起界限感。让孩子学会接受自然后果,例如,赖床,迟到,不写作业,让孩子自己承受不负责任的后果。

  家长的角色是协助者,不是主导者。

  要让孩子清楚地明白,该由自己负责的一个都不逃,但是不该自己处理的一个都不扛。

  在地理上保持界限

  给孩子提供一个自己能说了算的空间。

  如果孩子年幼,可以给孩子一个小帐篷,或者一张桌子。年长的孩子,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房间,或者只是一个带锁的抽屉,孩子有彻底的自主权,基本完全他说了算,没有他的许可,你不能随意进入到他的空间里。

  让孩子形成基本的掌控感,同时又会知道,他面对的是有自己需求,自己尊严的另外一个人,他再怎么愿意满足你,也不可能彻底如你所愿。

  最最后,分享一段我很喜欢的话,

  “我们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中。不要被信条所束缚,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史蒂夫·乔布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