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小窗与《子弟书》

 sdtsgxsyl 2019-09-21

     韩小窗是旗人(满族),原籍是辽宁省开原县,后居住于沈阳。他生于道光十年(1830),卒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韩小窗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居在沈阳的姑母家中。他姑父早丧,姑母体弱多病,对他管束不多。因此他从小在攻读之余,就常出入沈阳西关及小河沿的茶馆书场中。这使他自小就和民间文艺结下了难解之缘。常为姑母朗读演义小说,因而接触了民间文学。 


    中青年时代,他曾多次进京应试和求职,均未能如愿。仅在同治年间,他就两度进京考试,都住在好友喜晓峰家,这两次也都未能考取。他在几次进京赴试和求职期间,结识了许多八旗子弟,并漫游沈阳、北京、锦州、辽阳一带,会诗访友,先后结识了喜晓峰、缪东麟、王西园、鹤侣(奕赓,清宗室)、春树斋、二凌居士等名士,从而把子弟书和诗词、楹联、灯谜等创作活动又向前推进一步。  
    在同治年间,韩小窗和一些文人曾集会于沈阳,结成一个不定期的消闲集会组织,实际上这是一个诗社,是个文坛名士的民间组织。他们除“文酒酬唱”,以文会友外,还写了大量子弟书以及春条、灯谜等俚俗之作。    
    光绪三年(1877年)在他和缪东麟的倡议下,在民间艺人和社会各阶层的要求与支持下,与友人喜晓峰、尚雅贞、李龙石荣文达、松子笏诸名士正式结成荟兰诗社,并在每月的逢三、六、九日,在沈阳鼓楼的会文山房(会文堂)集会,会文作诗、写诗谜等。光绪九年(1883)与曾显堂共同倡议扩大诗社,吸收一些曲艺、皮影艺人参加活动,使诗社与民间艺术相结合。还在会文山房以南,东华门外的一家清茶馆的墙上,把他们新创作的言贴诗、对联、灯虎和子弟书等发榜公布(不署名),让公众品评,一时过往观者塞巷盈门。这样就打破了八旗子弟与下层人民之间的界限,不少大鼓、皮影、“什不闲”以及走乡串户的盲艺人和扭大秧歌的,纷纷请诗社成员撰写脚本或唱段。诗社走向民间,自然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和干涉,这种在茶社张榜的做法,只断断续续地进行不到三年便终止了,不久他即离开沈阳。在这段时间,韩小窗创作了《宁武关》、《青楼遗恨》和《得钞傲妻》等子弟书段,都由会文山房刊行,为此声名大振。    
    韩小窗终身不仕,生活潦倒。晚年更以布衣自居,自然也就不耻于卖文为生了。他除靠缪东麟、喜晓峰等友人接济外,也曾接纳过会文山房、程记书坊的文酬。他刻意发奋于子弟书的创作,先后写出《露泪缘》、《梅屿恨》和《游旧院》等作品。这些作品批判了宗法礼教,封建纲常的虚伪和欺骗性,也无情撕破了统治阶级隐蔽在礼义廉耻、忠孝仁义之后的伤天害理,男盗女娼,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本来面目。他晚期的作品,从主题处理到艺术技巧的运用,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根据《红楼梦》改编的《露泪缘》,能深刻理解原作精髓,体现并发挥了原作的精神,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成为传世之作。另外,韩小窗还曾给皮影艺人写过多部影卷,今尚有《谤可笑》(《降儿骂相》)和《金石语》(《田三嫂打灶》)两种传世。    
    韩小窗还精于书法。早些年,千山祖越寺正殿上曾挂有一幅飞白体
笔锋苍劲有力的字画。这幅立轴的正中,分明只有两个大字,但不管寺中和尚还是常来作功德的施主,都把它念成“千朵莲花山”。这幅浅显易读而又非同寻常的字画,就是韩小窗云游千山时所作。   韩小窗晚年去外地谋生,死于辽阳(有国内外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韩小窗是一位多产作家。相传,他一生创作的子弟书脚本有四五百种之多,其作品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爱情故事、讽刺故事和社会故事,情深意赅,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因而能在艺人和民间广为流传。韩小窗,在清末的沈阳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代表作品

韩小窗是东城调的代表作家。,其创作的子弟书相传有 500余篇,今存等35种。像《长坂坡》、《得钞傲妻》、《露泪缘》、《黛玉悲秋》、《红梅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另有影卷《谤可笑》、《金石语》 2种及诗谜一首传世。

韩小窗的作品除取材于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之外,也有不少抨击现实的孤愤之作。词句雅丽,刻画细腻,感情充沛。他的子弟书作品有 10 余种至今仍在东北大鼓、京韵大鼓等曲种中传唱。韩小窗著部分子弟书书影韩小窗著部分子弟书书影

黛玉悲愁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父母双亡,寄居在外祖母的大观园里。因长相秀美,举止端庄,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深受老祖母宠爱。黛玉与表兄贾宝玉自幼情深意笃,芳心暗许。一日,黛玉心情郁闷,由丫环陪伴到后花园观赏秋景。一年虽有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但看到秋天万物箫条的凄凉景象,也不免对景流露"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的感伤情怀。

折叠地位及影响

韩小窗在当时被公认为子弟书创作的魁首。有人称他为子弟书编著的"开山大师"。《宁武关》、《青楼遗恨》、《黛玉悲秋》等30余篇是其代表作。这些作品极其吸引读者和听众。因此,韩小窗的名字,盛京城妇孺皆知。

 相关介绍:子弟书

中国清代曲种。因首创于以满族为主体的八旗子弟,故名。曾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源于巫歌和俗曲。清初大批旗籍子弟远戍边关,利用当时流行的俗曲和萨满教的巫歌单鼓词的曲调,配以八角鼓击节,编词演唱,借以抒发怀乡思亲之情。这类演唱,通称为八旗子弟乐。传入北京后,参照鼓词,创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的叙述故事的书段,遂正式名为子弟书。嘉庆年间流入民间,有了职业艺人,但多半是盲人。至1900年左右,渐见衰歇。子弟书的曲调,早期以北京的东西城为界,分为东韵、西韵。东韵沉穆粗犷,善歌激昂慷慨的历史故事;西韵低缓萦纡,多唱委婉缠绵的爱情题材。约在1850年前后,又出现了南城调、北城调两个支派,以曲调流畅、节拍繁急见长。子弟书衰微后,它的作品多被大鼓书、牌子曲所吸收。子弟书的作品甚多。《子弟书总目》著录有446种,以罗松窗、韩小窗的作品较为著名,如《杜丽娘寻梦》、《长坂坡》、《得钞傲妻》等。

比曹雪芹晚生一百多年的奇人,他写的红楼梦唱段流传至今!

   -腾讯网  https://new.qq.com/omn/20180811/20180811A1AEGX.html

著名小说作家张恨水写于1930年的小说《啼笑因缘》,里面写到了一对江湖卖艺的父女——关寿峰和凤喜,凤喜有个拿手的绝活,即是唱《黛玉悲秋》。

  韩小窗与《子弟书》


凤喜唱《黛玉悲秋》用的乐器是三弦和鼓板,其中有两句唱词:轻轻冷冷的潇湘院,一阵阵的西风吹动了绿纱窗。孤单单的林姑娘,她在窗下暗心想,有谁知道女儿家这时的心肠?

  凤喜父女唱的《黛玉悲秋》属于大鼓词,这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非常有感染力,内容一般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历史演义、武侠、公案之类的小说。

  那么凤喜唱的这段《黛玉悲秋》来自哪里,作者又是谁呢?这就不得不说清朝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曲种——子弟书。

  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种曲艺形式,其实现如今的很多大鼓书,多是由子弟书演变而来。所谓子弟书,顾名思义,是清朝时期戍守边关的八旗子弟,为了表达悲怨之情,所创的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形式,大约兴起于雍正、乾隆年间,故名。

  提到子弟书,就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韩小

  韩小窗是满族旗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年),卒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父母早亡,一生穷困潦倒,多次进京赶考,皆未中,后来就常流连酒肆茶坊,以诗会友,结识了当时的一大批文人名士,并常集会结社,吟诗作对。

  被科举之路阻断后,韩小窗对民间曲艺发展与普及作出了极大贡献。当时,他与友人喜晓峰、尚雅贞、李龙石、荣文达、松子笏诸名士结成荟兰诗社,并在每月的三、六、九日集会,写诗猜谜,且不断扩大诗社,吸收了很多民间艺人。

  他们将集会所作的灯谜、对联、诗赋、子弟书等多种文艺形式发榜公布,接受大众品评,名声大噪,因此后来很多茶坊,江湖艺人纷纷请诗社成员撰写脚本和唱段,正是在这时,韩小窗创作了不少子弟书唱段。

  韩小窗与《子弟书》


他创作的子弟书,多以名著故事、历史演义为主,如《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其中尤以《露泪缘》《黛玉悲秋》《得钞傲妻》《长坂坡》等子弟书唱段为其代表作。

  韩小窗虽然终身不仕,但其创作的子弟书有四五百种之多,作品涉猎广泛,算得上是一位多产作家。其创作的子弟书,言语精炼,朗朗上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因此流传甚广。在他一生活跃最频繁的沈阳,是妇孺皆知的人物。 我们知道,红楼梦全本问世,最早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韩小窗创作《黛玉悲秋》《露泪缘》等子弟书,大约在其晚年,即光绪十年(1884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之间,距全本红楼梦问世只有不到百年的时间。

  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一说雍正二年,即1724年),韩小窗生于道光十年(1830年),两人相差一个多世纪,但看韩小窗所作红楼梦子弟书,在钦佩其文采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他对红楼梦精髓的深刻理解,如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也许他会成为另一个脂砚斋也说不定。

  《露泪缘》如今以京韵大鼓的形式被保留下来,《黛玉悲秋》也有梅花大鼓、河南坠子等多种曲艺形式进行传承,这几种曲艺形式,都离不开鼓这种乐器,因子弟书有其独特的韵律,用鼓板说唱出来,最是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异常好听。

  以《黛玉悲秋》为例,其开篇即是大观万木起秋声,漏尽灯残梦不成。多病只缘含热意,惜花常是抱痴情。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红楼梦里,带入到黛玉的潇湘馆,带入一种悲凉凄惨的气氛之中,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不得不佩服韩小窗对于红楼梦原著精髓的提炼与把握。

  再以《露泪缘》为例,全篇十三回,以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作为时间轴,写尽了宝黛爱情悲剧,可以说,是一部精炼版的《红楼梦》,其琅琅上口的优美韵律,层层递进的紧凑情节,令人根本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那感觉就像黛玉看完了《西厢记》: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遗憾的是,如今子弟书多演变为各种鼓书,如果我们能听到最原汁原味的子弟书说唱,那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韩小窗与《子弟书》

虽然韩小窗没能在科举之路上有所建树,但从后世来看,我们真要为他的科举不中叫一声好,如果没有他的不仕,没有他的喜好交游,与文人名士的诗酒酬唱,我们何以能看到如此脍炙人口的子弟书?就像如果曹雪芹没有经历家庭巨变,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我们何以能看到传世巨著红楼梦?

  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康熙五十四年,曹公出生。道光十年,韩小窗出生。他去世的那一年,张恨水出生……经典永远在传承。

  作者:夕四少,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韩小窗与《子弟书》

                                    韩小窗与《子弟书》

http://www.baike.com/wiki/ 

     韩小窗是旗人(满族),原籍是辽宁省开原县,后居住于沈阳。他生于道光十年(1830),卒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韩小窗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居在沈阳的姑母家中。他姑父早丧,姑母体弱多病,对他管束不多。因此他从小在攻读之余,就常出入沈阳西关及小河沿的茶馆书场中。这使他自小就和民间文艺结下了难解之缘。常为姑母朗读演义小说,因而接触了民间文学。 

    中青年时代,他曾多次进京应试和求职,均未能如愿。仅在同治年间,他就两度进京考试,都住在好友喜晓峰家,这两次也都未能考取。他在几次进京赴试和求职期间,结识了许多八旗子弟,并漫游沈阳、北京、锦州、辽阳一带,会诗访友,先后结识了喜晓峰、缪东麟、王西园、鹤侣(奕赓,清宗室)、春树斋、二凌居士等名士,从而把子弟书和诗词、楹联、灯谜等创作活动又向前推进一步。  
    在同治年间,韩小窗和一些文人曾集会于沈阳,结成一个不定期的消闲集会组织,实际上这是一个诗社,是个文坛名士的民间组织。他们除“文酒酬唱”,以文会友外,还写了大量子弟书以及春条、灯谜等俚俗之作。    
    光绪三年(1877年)在他和缪东麟的倡议下,在民间艺人和社会各阶层的要求与支持下,与友人喜晓峰、尚雅贞、李龙石荣文达、松子笏诸名士正式结成荟兰诗社,并在每月的逢三、六、九日,在沈阳鼓楼的会文山房(会文堂)集会,会文作诗、写诗谜等。光绪九年(1883)与曾显堂共同倡议扩大诗社,吸收一些曲艺、皮影艺人参加活动,使诗社与民间艺术相结合。还在会文山房以南,东华门外的一家清茶馆的墙上,把他们新创作的言贴诗、对联、灯虎和子弟书等发榜公布(不署名),让公众品评,一时过往观者塞巷盈门。这样就打破了八旗子弟与下层人民之间的界限,不少大鼓、皮影、“什不闲”以及走乡串户的盲艺人和扭大秧歌的,纷纷请诗社成员撰写脚本或唱段。诗社走向民间,自然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和干涉,这种在茶社张榜的做法,只断断续续地进行不到三年便终止了,不久他即离开沈阳。在这段时间,韩小窗创作了《宁武关》、《青楼遗恨》和《得钞傲妻》等子弟书段,都由会文山房刊行,为此声名大振。    
    韩小窗终身不仕,生活潦倒。晚年更以布衣自居,自然也就不耻于卖文为生了。他除靠缪东麟、喜晓峰等友人接济外,也曾接纳过会文山房、程记书坊的文酬。他刻意发奋于子弟书的创作,先后写出《露泪缘》、《梅屿恨》和《游旧院》等作品。这些作品批判了宗法礼教,封建纲常的虚伪和欺骗性,也无情撕破了统治阶级隐蔽在礼义廉耻、忠孝仁义之后的伤天害理,男盗女娼,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本来面目。他晚期的作品,从主题处理到艺术技巧的运用,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根据《红楼梦》改编的《露泪缘》,能深刻理解原作精髓,体现并发挥了原作的精神,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成为传世之作。另外,韩小窗还曾给皮影艺人写过多部影卷,今尚有《谤可笑》(《降儿骂相》)和《金石语》(《田三嫂打灶》)两种传世。    
    韩小窗还精于书法。早些年,千山祖越寺正殿上曾挂有一幅飞白体
笔锋苍劲有力的字画。这幅立轴的正中,分明只有两个大字,但不管寺中和尚还是常来作功德的施主,都把它念成“千朵莲花山”。这幅浅显易读而又非同寻常的字画,就是韩小窗云游千山时所作。   韩小窗晚年去外地谋生,死于辽阳(有国内外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韩小窗是一位多产作家。相传,他一生创作的子弟书脚本有四五百种之多,其作品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爱情故事、讽刺故事和社会故事,情深意赅,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因而能在艺人和民间广为流传。韩小窗,在清末的沈阳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代表作品

韩小窗是东城调的代表作家。,其创作的子弟书相传有 500余篇,今存等35种。像《长坂坡》、《得钞傲妻》、《露泪缘》、《黛玉悲秋》、《红梅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另有影卷《谤可笑》、《金石语》 2种及诗谜一首传世。

韩小窗的作品除取材于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之外,也有不少抨击现实的孤愤之作。词句雅丽,刻画细腻,感情充沛。他的子弟书作品有 10 余种至今仍在东北大鼓、京韵大鼓等曲种中传唱。韩小窗著部分子弟书书影韩小窗著部分子弟书书影

黛玉悲愁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父母双亡,寄居在外祖母的大观园里。因长相秀美,举止端庄,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深受老祖母宠爱。黛玉与表兄贾宝玉自幼情深意笃,芳心暗许。一日,黛玉心情郁闷,由丫环陪伴到后花园观赏秋景。一年虽有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但看到秋天万物箫条的凄凉景象,也不免对景流露"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的感伤情怀。

折叠地位及影响

韩小窗在当时被公认为子弟书创作的魁首。有人称他为子弟书编著的"开山大师"。《宁武关》、《青楼遗恨》、《黛玉悲秋》等30余篇是其代表作。这些作品极其吸引读者和听众。因此,韩小窗的名字,盛京城妇孺皆知。

 相关介绍:子弟书

中国清代曲种。因首创于以满族为主体的八旗子弟,故名。曾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源于巫歌和俗曲。清初大批旗籍子弟远戍边关,利用当时流行的俗曲和萨满教的巫歌单鼓词的曲调,配以八角鼓击节,编词演唱,借以抒发怀乡思亲之情。这类演唱,通称为八旗子弟乐。传入北京后,参照鼓词,创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的叙述故事的书段,遂正式名为子弟书。嘉庆年间流入民间,有了职业艺人,但多半是盲人。至1900年左右,渐见衰歇。子弟书的曲调,早期以北京的东西城为界,分为东韵、西韵。东韵沉穆粗犷,善歌激昂慷慨的历史故事;西韵低缓萦纡,多唱委婉缠绵的爱情题材。约在1850年前后,又出现了南城调、北城调两个支派,以曲调流畅、节拍繁急见长。子弟书衰微后,它的作品多被大鼓书、牌子曲所吸收。子弟书的作品甚多。《子弟书总目》著录有446种,以罗松窗、韩小窗的作品较为著名,如《杜丽娘寻梦》、《长坂坡》、《得钞傲妻》等。

比曹雪芹晚生一百多年的奇人,他写的红楼梦唱段流传至今!

   -腾讯网  https://new.qq.com/omn/20180811/20180811A1AEGX.html

著名小说作家张恨水写于1930年的小说《啼笑因缘》,里面写到了一对江湖卖艺的父女——关寿峰和凤喜,凤喜有个拿手的绝活,即是唱《黛玉悲秋》。

  韩小窗与《子弟书》


凤喜唱《黛玉悲秋》用的乐器是三弦和鼓板,其中有两句唱词:轻轻冷冷的潇湘院,一阵阵的西风吹动了绿纱窗。孤单单的林姑娘,她在窗下暗心想,有谁知道女儿家这时的心肠?

  凤喜父女唱的《黛玉悲秋》属于大鼓词,这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非常有感染力,内容一般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历史演义、武侠、公案之类的小说。

  那么凤喜唱的这段《黛玉悲秋》来自哪里,作者又是谁呢?这就不得不说清朝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曲种——子弟书。

  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种曲艺形式,其实现如今的很多大鼓书,多是由子弟书演变而来。所谓子弟书,顾名思义,是清朝时期戍守边关的八旗子弟,为了表达悲怨之情,所创的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形式,大约兴起于雍正、乾隆年间,故名。

  提到子弟书,就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韩小

  韩小窗是满族旗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年),卒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父母早亡,一生穷困潦倒,多次进京赶考,皆未中,后来就常流连酒肆茶坊,以诗会友,结识了当时的一大批文人名士,并常集会结社,吟诗作对。

  被科举之路阻断后,韩小窗对民间曲艺发展与普及作出了极大贡献。当时,他与友人喜晓峰、尚雅贞、李龙石、荣文达、松子笏诸名士结成荟兰诗社,并在每月的三、六、九日集会,写诗猜谜,且不断扩大诗社,吸收了很多民间艺人。

  他们将集会所作的灯谜、对联、诗赋、子弟书等多种文艺形式发榜公布,接受大众品评,名声大噪,因此后来很多茶坊,江湖艺人纷纷请诗社成员撰写脚本和唱段,正是在这时,韩小窗创作了不少子弟书唱段。

  韩小窗与《子弟书》


他创作的子弟书,多以名著故事、历史演义为主,如《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其中尤以《露泪缘》《黛玉悲秋》《得钞傲妻》《长坂坡》等子弟书唱段为其代表作。

  韩小窗虽然终身不仕,但其创作的子弟书有四五百种之多,作品涉猎广泛,算得上是一位多产作家。其创作的子弟书,言语精炼,朗朗上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因此流传甚广。在他一生活跃最频繁的沈阳,是妇孺皆知的人物。 我们知道,红楼梦全本问世,最早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韩小窗创作《黛玉悲秋》《露泪缘》等子弟书,大约在其晚年,即光绪十年(1884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之间,距全本红楼梦问世只有不到百年的时间。

  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一说雍正二年,即1724年),韩小窗生于道光十年(1830年),两人相差一个多世纪,但看韩小窗所作红楼梦子弟书,在钦佩其文采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他对红楼梦精髓的深刻理解,如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也许他会成为另一个脂砚斋也说不定。

  《露泪缘》如今以京韵大鼓的形式被保留下来,《黛玉悲秋》也有梅花大鼓、河南坠子等多种曲艺形式进行传承,这几种曲艺形式,都离不开鼓这种乐器,因子弟书有其独特的韵律,用鼓板说唱出来,最是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异常好听。

  以《黛玉悲秋》为例,其开篇即是大观万木起秋声,漏尽灯残梦不成。多病只缘含热意,惜花常是抱痴情。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红楼梦里,带入到黛玉的潇湘馆,带入一种悲凉凄惨的气氛之中,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不得不佩服韩小窗对于红楼梦原著精髓的提炼与把握。

  再以《露泪缘》为例,全篇十三回,以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作为时间轴,写尽了宝黛爱情悲剧,可以说,是一部精炼版的《红楼梦》,其琅琅上口的优美韵律,层层递进的紧凑情节,令人根本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那感觉就像黛玉看完了《西厢记》: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遗憾的是,如今子弟书多演变为各种鼓书,如果我们能听到最原汁原味的子弟书说唱,那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韩小窗与《子弟书》

虽然韩小窗没能在科举之路上有所建树,但从后世来看,我们真要为他的科举不中叫一声好,如果没有他的不仕,没有他的喜好交游,与文人名士的诗酒酬唱,我们何以能看到如此脍炙人口的子弟书?就像如果曹雪芹没有经历家庭巨变,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我们何以能看到传世巨著红楼梦?

  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康熙五十四年,曹公出生。道光十年,韩小窗出生。他去世的那一年,张恨水出生……经典永远在传承。

  作者:夕四少,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