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为什么没有李白的名字?

 qiangk4kzk8us4 2019-09-21


作为中国诗词界最耀眼的明星,李白一生,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不论是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还是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乃至三四岁呀呀学语的孩童,都能够背诵那么一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诗歌。
今天的我们,可以欣赏到李白那些才华横溢的创作,是一种幸运;可是对李白自己而言,这却是一种不幸。
因为,在李白的心中,他不仅仅是要做一位诗人,他更想要做的,是一名匡时济世的宰相。
可是终其一生的努力,李白也没有能够靠近自己的梦想。
世人都觉得,是大唐辜负了李白,是唐玄宗辜负了李白;可是我却觉得,其实是李白辜负了自己。

举杯邀明月
首先,李白的文学才华,影响了自己的宰相之路。
李白可以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会剑术,曾经拜大唐第一剑客裴旻为师,他也喜欢旅游,曾经游遍大江南北,他的书法也很好,在道教上也很有研究。
当然,李白也自觉有治世之才,喜欢纵横之术,视管仲申子谢安为偶像。
可是李白最有成就的,还是诗歌。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对李白来说,他觉得自己有才华,更有政治抱负。可是对别人来说,大家更看重的是他的诗歌成就,却看不到他的政治才华。
毕竟历史上,因为某一方面的才华过于闪耀,而导致别的领域才能被掩盖的,不在少数。
比如像曹操曹丕父子,他们拥有政治家身份的同时,还是诗人,文学家,甚至据说曹操的骑马射箭能力很好,曹丕也自诩剑术天下一流。可是,后世却没几个人会去关注曹操一场打猎打了几只鸡,也没有几个人去关心曹丕是不是用甘蔗赢过自称名剑高手的邓展。
又比如辛弃疾,大家都知道他是和苏东坡齐名的豪放派词人。大家喜欢他的“醉里挑灯看剑”,喜欢他的“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原来辛弃疾也是一名军事家,年轻的时候,也曾像霍去病一样,带领着数十人直冲金营直取仇人首级。
其他像王阳明,因为思想成就太高,他的军事才能常常被忽略;班固外交家的光环盖过了他的将领光环;岳飞是一位书法家;赵匡胤是一位武术家;诸葛亮是一位发明家,苏东坡是一位美食家……
从前,司马长卿仰慕蔺相如,自己改名为司马相如,他的理想是要做一名外交家。
可是后世,知道司马相如外交才能的,又有几人?
当初,汉武帝读到《子虚赋》,非常惊叹,以为是远古时候的人的作品,叹息不能与作者同时代。后来有人向他说《子虚赋》的作者是司马相如,就在长安城中。汉武帝惊喜之余,马上就召见了司马相如。
按照人们的理解,大家都觉得汉武帝如此器重,应该要重用司马相如才对。可是实际上,司马相如在汉武一朝,并没有什么大的政治建树。
更多的时候,汉武帝召见司马相如,不过是让他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罢了。甚至司马相如濒死之际,汉武帝想到的也不是派人慰问病情,而是忙着派人去把他的书全部取回来,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以后就散失了。
和司马相如同时期的东方朔,一样以文学才名闻名当世,也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和宠幸,可是尽管东方朔也曾上言政治得失,极陈农战强国之计,想要一展政治抱负,可是汉武帝却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

司马相如抚琴
李白的境地,和司马相如、东方朔的境地,何其相似。
唐玄宗由于玉真公主、贺知章的交口称赞,加之看了李白的诗赋后,对李白也十分欣赏,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可是,在和李白交流之后,唐玄宗虽然让李白供奉翰林,职务却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每有宴请或郊游,就让李白陪伴身边,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李白的《宫中行乐词》、《清平调》等名篇,就是在这时候写成的。
可是,除了写诗,唐玄宗再也没有让李白在其他的领域有所发展,特别是政治上有所尝试。
皇帝,最终也不过只看重了他的文学才华,只将他当一个舞文弄墨的诗文供奉来对待。
 
其次,李白孤傲与不拘的性格,也妨碍了他的宰相之梦。
其实,一开始,唐玄宗还是有给李白机会的。
因为传说中,唐玄宗也曾因为他“才藻绝人,器识兼茂”,“欲以上位处之,故未命以官”。
可是李白自己的表现却未能够尽如人意。
李白太好酒。
在长安城,李白好酒是出了名了,他甚至还和贺知章、张旭等人组成了一个“饮中八仙”的喝酒组织,平日里,要么就是在饮酒的路上,要么就是在饮酒的桌上,再不然就是在醉酒的地上。
虽然,李白醉酒之后,文章也许写得更有才气:“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可是,他也常常因为醉酒,让唐玄宗召唤他,等待他:“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中眠。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
后世之人,往往用这首诗来称赞李白傲岸不群、藐视权贵的气魄,但对于一心想要施展政治抱负的李白而言,这样的行为举止,实在是于人于己,多无意义。
一个天天处于醉酒状态的下属,换作是当今的企事业单位,早就被上司给开除了。亏得唐玄宗这样的宽容的领导,不仅能耐心等着他,甚至还让高力士扶他上船,给他脱靴。
因为经常醉酒,还让领导优容等待,难免就会惹得别人不满和嫉妒。所以李白也常常被人告黑状,许多人都在唐玄宗身边进馋。
可是,由于文人孤傲的性格,李白明明知道自己已经遭到了他人的诋毁诽谤,却依然故我地我行我素,不改狂傲自许的本色。甚至在自觉有所失落的时候,更加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与酒色之中。

李白醉酒图
种种流言,种种表现,种种地等待与失望,让唐玄宗做出了李白“非廊庙器”的判断。最后,因为害怕李白失落和醉酒之后,容易胡言乱语,泄露了朝廷机密,“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借指中枢机密),恐掇后患,惜而逐之”,为了保全李白,唐玄宗最后便“赐金放还”,赐给李白不少金银盘费,送他回家。
在工作上不能尽职,离职了老板还给够养老的安家费。有时候想想,唐玄宗对李白,也是够仁至义尽的。这样的老板,真是世间少有。
在中国历史上,贾谊是有名的“怀才不遇者”,郁郁而终。后世之人,大多怜惜贾谊的才学,常常痛斥汉文帝误才之庸。王勃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之言,李商隐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是苏轼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贾谊屈才,完全是因为贾谊咎由自取,并且从贾谊自身的角度,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是因为贾谊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
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获得发挥才是难事。贾谊有才,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这是他“自用其才”的表现。
自古以来,“有所待”、“有所忍”是君子施展抱负必须经历的艰苦过程,贾谊一遇到挫折,就选择放弃,这是他“不善处穷”的表现。
贾谊在政治失意后,郁郁寡欢、自伤自怜,不能够趁此修养其身,最后失意早终,这是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表现。
李白的境遇,与贾谊何其相似。
遇到失败和挫折,李白选择的是孤傲与逃避,出走终南山,隐居徂徕山,对月当酒,浪迹于天涯。
和陶渊明看清自己的内心所需,真心归隐不同,李白的归隐与流浪,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心,仍然在庙堂之上。
就像一个不得宠的孩子,用玩游戏、打架、做古惑仔等方式,希望引起家长老师的关切和认可。

贾谊画像
再者,李白自身的政治见解和能力,也让人怀疑。
虽然李白自己说,他的偶像是管仲、诸葛亮、谢安这样的宰相人物,可是实际上,他心中接近的,更多的还是像宋玉、司马相如、曹子建、谢玄晦、谢灵运之类的文学人物。
李白的文章,也极尽靠近他们。
比如李白向唐玄宗自荐的《明堂赋》、《上林赋》,就是借鉴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特点。这些文章的特点,都是极尽铺张与夸耀,词藻丰富,描写工丽。
文章美则美矣,却不实用。
其实,纵观李白的文章,读起来,都是奔腾豪放,激昂慷慨,精美华妙。可是,我们却很少能够从李白的文章之中,看到他对于时政的具体看法和想法。
比如像李白那篇名垂千古的自荐书《与韩荆州书》。那些“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章句,读起来,无不飘逸洒脱,气势雄壮。
可是,通篇读下来,我们发现,除了对韩朝宗大肆赞赏与吹捧,除了自夸自己如何有才有能,我们见不到一些具体实干的见解,也看不到有补时事,匡扶政治的言语。
有人说,文章的首要目的,是实用,文采是为实用服务的。就如我们当今的求职信,竞聘书,倘若只有泛泛空言,说自己如何如何厉害了得,是天下豪杰,是文武双全,是举世无双的人,贵单位要是没有用我,将会是一大损失。
可是实际却没有实实在在介绍自己豪杰在哪里,无双在哪里,倘若履职上岗,有什么样的设想,上任之后,可以带来哪些具体的效益?那么,这封求职信,竞聘书,应该算是失败的。
从前,邓禹面见刘秀,提出的是“延揽四方英雄,务必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伟业,拯救百姓万民的生命”的发展方略;刘备面试诸葛亮,诸葛亮给的是“占据荆州,西图巴蜀,北取汉中,南抚夷越,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的集团创业设想;郭嘉之于曹操,有“十胜十败论”,让曹操放胆战败袁绍;王猛之于苻坚,有“治安定之国可以用礼,理混乱之邦必须用法”的见解,让苻坚感叹他是管仲、子产一般的人物。
李斯的《谏逐客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李密的《陈情事表》,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等,都是从实事出发,不发空言的文章。
李白的文章,在具体落地之处,常常是看不到的。

孤帆远影
不仅在政治上的见解,李白没有能够打动当权者的言论,在具体的干事上面,李白也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他的一生,并没有能够做出真正的实事来。
比如,为了实现自己的仕途理想,李白晚年甚至饥不择食,竟然看重了有造反之心的永王李璘,还为他写了《永王东巡歌》的组诗,来巴结讨好这位十六皇子。
最后,李白也因为眼光实在太差,而受到连累,李璘造反失败后,李白也因罪被流放。
比如,作为中国诗词界最耀眼的明星,李白传奇的一生,在司马光的鸿鹄巨著《资治通鉴》上面,竟然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
难道是司马光疏忽了吗?
其实,司马光自己的诗词也做得很好。
那是什么原因呢?
“资治通鉴”,本身名字的含义可以说明这一切。
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便是司马光和他的同僚们编著《资治通鉴》的目的。所以,《资治通鉴》的取材上,唯一的标准就是要“关乎国家之兴衰,生民之休憩”,只有这个人有做出有助于国家治理,百姓休养的行动和言论,他才能够入选《资治通鉴》。
有唐一代,许多大诗人、大文豪,像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高适、刘禹锡等人,他们的名字会出现在《资治通鉴》上面,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文采如何了得,而是因为他们的政治作为,或者他们的谏言献策对时政有所帮助。
比如像杜牧,他能够被《资治通鉴》所记载,就是因为他的政论文章《罪言》《原十六卫》等文章见解,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势力、提升作战效率等有所裨益。

杜牧画像
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从军塞外,扬名边关,甚至最终还奔走于安史之乱,和他们比较起来,李白的投身许国的表现,更多的是表现在市井游侠上;
韩愈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柳宗元则有释放奴婢,兴办学堂、开荒柳州等轶事。和他们的政治建树而言,李白不过是晚辈后生。
陆游曾上疏建议“减轻赋税、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辛弃疾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战守之策。
苏东坡一生起伏,每到一个地方,便为落后的地区传播先进的插秧技术,和当地百姓在干旱天一起祈祷求雨,或者修建水利,或者施医散药,或者修桥筑堤,或者收养遗孤,或者捕捉贼盗。
和这些文豪比较起来,李白的政治作为,实在要黯淡许多。
或许最出色的表现,就是传说中解救了中兴名将郭子仪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