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设计优化三原则 ——以《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为例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0-08-11

(本文发表在2019年7月5日《语言文字报》)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有两类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串讲、肢解课文,二是课堂虽然还给了学生,但是也带来了肤浅、“语文味儿”匮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对课文的“设计意识”,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具体来讲,在教学设计上应实现“三个一”。

明确一个原则:重整体,求巧妙

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应讲究整体效果,使课堂围绕一个点或者一条线展开,巧妙地达成教学目标。

以《范进中举》为例,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生速读课文,用一个字概括范进中举后的表现,大多数学生都选择“疯”字。我围绕“疯”设计了三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范进疯相的?范进为什么会疯?揭示了其怎样的性格特点?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感知范进的性格特征及文章讽刺、夸张的语言特点,认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学生速读课文,用一个字概括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人的表现,大多数同学都选择“变”字。我围绕“变”字设计了三个问题:他们是怎样变的?为什么会“变”?揭示了其怎样的性格特征?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感知三类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对比的写作手法,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两课时,分别围绕两个字设计问题,主题突出,简明扼要。

坚持一个理念:既身动,又神动

高效课堂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动”有三个层次——身动、心动、神动,其中“神动”是最高境界,“神动”了,身心自然也动了。怎样让学生“神动”呢?关键在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题目,吸引学生乐于探究,主动探究。

第一课时,分析完范进的人物形象后,我进一步拓展,设计了一个题目——在封建社会,中举发疯是不是特殊例子呢?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依据。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又进一步启发:范进发疯后出主意的人是谁?换成众乡邻如何?出主意的人是报录人;报录人是专门给考中者报喜的人,他出这样的主意,说明往年报录时曾经遇到过类似情况,这种方法屡试不爽,即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喜极而疯”并不是特例;换成众乡邻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学生恍然大悟,理解了作者的精心构思。

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际上也给教师设计问题提出了要求,我们设计问题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兴趣,如此才能使学生“既身动,又神动”。

突出一个重点:教规律,练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师一定要跳出课文的圈子,把“教课文”变成“教语文”,通过课文这个载体,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课时,学习文学常识的时候,我让学生总结得出:重要作者应该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记忆。

第二课时,分析完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的人物形象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假设让你去掉一类人物的话,你删去谁?(注:张乡绅)作者为什么还浓墨重彩的写这个人物?让学生体会作者选取人物的典型性——既有正宗亲戚,也有非亲非故;既有官僚乡绅,也有平头百姓,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周密性。

除了整体设计的“三个一”外,在课文的局部设计上,教师也应该做到“三个一”:即培养一种品质,让学生敢质疑,会质疑;形成一种习惯,让学生重朗读,勤练笔;设计一个板书,使课堂有条理,有层次。

课文的整体设计是框架,局部设计则是点缀,二者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