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涛:食金石力 养草木心

 lj0279 2019-09-21

戴文,1964年7月生,重庆人。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研究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主任。

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及其系列专业展评委。

策划“中国当代著名篆刻家作品邀请展”“全国六0印象·篆刻提名展”“全国六0印象·篆书提名展”等。    

作品多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作 品 欣 赏 】

为者常成 

3.5 x 3.5x 7.0  cm

君子万寿       

3.5 x 3.5 x 7.4  cm 

此中有真意  

4.0 x 4.0 x 4.8  cm   

水墨乾坤 

2.5 x2.5 x 6.1  cm   

意与古会 

4.8 x 4.8 x 4.8  cm 

白草原头闻雁声 

4.5 x 4.5 x 4.7  cm 

长风破浪会有时

7.4 X 7.4 X 9.7  cm  

钟鼓乐之 

3.8 x 3.8x12.0  cm

流云山气灵

 4.1 x4 .1 x 5.6  cm 

时和岁丰

4.5 x 3.5 x 3.4  cm

惠风天马七言篆书联

248 x 34  cm

董其昌容台集节录篆书中堂

240 x 30  cmX4

临毛公鼎   篆书中堂     

248 x 129  cm

苏东坡卜算子篆书中堂

248 x 129  cm

王子猷居山阴篆书中堂 

248 x 129  cm

董其昌容台集节录篆书中堂 

148 x 129  cm

李白月下独酌隶书中堂  248 x 129cm

蜀山幽居图 

 97 x 90  cm

云壑秋色图 

139  x 69   cm

秋林苍翠

49.5 x 49.5  cm

食金石力      养草木心 

----读戴文的书画印

邹  涛

    自古文人以“琴棋书画”兼善为最高境界。清中以后金石学复兴,书画之外更添篆刻,于是“诗书画印”四绝便成了当时文人的最高理想。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成了那以来最著名的诗书画印“四绝”艺术家。诗书画印单项之上,相互增色,使得他们成为晚清以来书画艺术史上的三座大山而难以逾越,以致于影响百年不衰。

    信息化时代之今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国际化分工合作,已使得牵一发而动全球。社会的多元化,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已经习惯与依赖于触屏,轻易获取必要的常识,而不再专心于读书、背诵,也懒于书写。抬手忘字,见字忘音成了现代“文化病”。繁华与浮躁中,众多的书家们追逐于名利场,靠赶场获取名利,却不想花宝贵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传统金石书画艺术渐渐暴露短板,文化缺失成了当代艺术家们的“命”点。环观周围,发现那些国画家们对“书法、篆刻”艺术生疏,“书画同源”渐行渐远。书法家们兼善绘画、篆刻者凤毛菱角,即便兼修,多半也浅尝辙止。当代书坛“书画印”兼善,于各项均取得一定成就而被誉为“三绝”者,尠矣。即便如此,尚有不少艺术家在坚守,他们以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为榜样,致力于金石书画的兼修。戴文就是其中一位,且是书画印皆有成就的一位。

    戴文初以印名世。初学汉印,上追先秦古鉩,往复于先秦与秦汉间,得周秦范铸、汉凿泥封遗意,开玺印新风,为当代印坛所称道。

流派篆刻艺术史上对古鉨的认识比较晚,尽管明代个别印人偶有取法古鉨,但真正理解古鉨并取得成就者,在晚清之后。这大概与人们认知金文、甲骨文以及古鉨文字有关。古鉨印盛行于战国,七国文字相近而不尽同,各诸侯国古鉨亦各具风格。因此印人理解认识古鉨远晚于秦汉印。于是,人们张口便是印宗秦汉。黄牧甫把金文导入古鉨,为古鉨的形式开拓了新的可能。经过百余年古文字研究的深化,新发现的古文字数量的增加,易大厂、简经伦等一批印人的各种尝试,如今逐渐成为与秦汉印相应的另一种篆刻形式。观当今篆刻作品,可以看出古鉨所占比重接近半数,可知当代印人们对古鉨的热衷程度。其原因之一,是古鉨文字与结构的自由发挥、组合,让大家看到有别于秦汉规范一路印风的可能性,适合各种写意表达。然而,也正因其自由性,使很多印人忘乎所以,脱离古鉨本质,而走火入魔。因此,真正能够理解古鉨,把古文字合理运用并进行创作的篆刻家并不算多。戴文是善于运用周秦金石文字入印,且能得古鉩气质的篆刻家。

     戴文創作古鉨之成功,首先在于他的古文字功夫。这原本是古鉨创作的基础,但擅长于此道并非易事,需要对古文字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和把握,且需要有化甲骨文等各种字体为特定且统一的金文体系甚至新造古文字的本领,而这需要有化古为今、化人为己的金文书法作为基础。从戴文金文书法可以看出,他已完全掌握了这种能力。其次,戴文很好地把古文书法导入篆刻创作,使其创作的“古鉨”具有戴氏书风,真正做到“印从书出”,合理地把古文字“印化”,穿插安排于印中。尤其是多字印,更见其布局本领。观戴文的每一方古鉨作品,均可看出其源自金文书法又精心布局于一印的能力,均整而富变化。再次,戴文刀法的多变丰富了其作品的金石意趣。篆刻不同于书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以刀刻石,因人而异而形成了各种不同“刀法”。单刀、双刀,冲刀、切刀,还有披削刮擦等等,这些都为戴文所综合运用且非常得当,無論朱白,駆刀如笔,徐徐冲切,生涩而厚重。

    金文結字、古鉨布局、生涩刀法,完美体現了的戴氏属性,使其创作既具战国古鉨气息,又有青铜銘文的大气厚重,加之边框的平衡处理,使得其作品古典而现現代,文字随形大小穿插,自由自在中見精整。這使得他的作品從眾“當代古鉨”創作中脱穎而出。戴文在古鉨創作上的成功,值得當代從事“古鉨”創作的印人學習、深思。

     戴文篆刻的成功,根基取决于他的金文书法。戴文尝自谓:“对篆书的钟爱,不仅仅是因我长期致力于篆刻创作,更因其高古、凝重、奇崛的审美属性适合我的心性。篆书与篆刻又是相生相成的艺术,因此,作为一个印人,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必先擅篆书,才能刻好印。刻与书,二者只有高度融会贯通,才能相得益彰。多年的习篆体会告诉我们:不善篆书的人,是很难创作出好的篆刻作品的,因为没有了篆书的文化品格作依托,篆刻的文化品位也就难以保障。从这个意义而言,毛笔与刻刀对于艺术家,是相互融通的。一个运笔纯熟的人,运刀亦会挥洒自如。”

     篆书以秦作为时代划分,称大小篆,先秦金文书法归为大篆。大篆约有千余年历史,其中殷商甲骨文、商代、西周金文,都有一定范式,而春秋战国则诸侯地方各自为政,燕赵齐秦,自成体系。这无论在青铜器铭文上,还是战国玺印文字上都有所体现。本来文字实用数量就不多,加之相当一部分尚不能释读,在可释读的文字中又有种种变化,这造成大篆学习、创作的极大难度。但这些都没有难倒戴文,相反,戴文于金文学习创作乃至古文字的训诂,都投入了极大热情,且能得心应手。戴文从商周青铜器入手,上追甲骨文,下求秦篆,把风格设定在西周,化甲骨文、春秋战国乃至小篆文字于西周钟鼎彝器铭文格式中,强调文字的上下关系,求整体篇章的统一。在大篆与古鉩间找感觉,相互生发,正所谓“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书印参同”。

    戴文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研修于国画,本有绘画基础,因此,于金石书法外用心于绘画。

    戴文居于重庆歌乐山麓,嘉陵江畔,得云烟之供养,面对巴渝山水,意想任性描摹。取法乎上,醉心宋元,五日画石十日水,不屑信笔妄为。为求得更进一步,戴文赴成都问学于国画名家彭先成先生。彭先生针对其金石书法特质,告知“笔法刀法即画法”,这些给戴文很大启发,使他对于绘画创作方法理念日益清晰。戴文遂以篆籀法悟入,求书画之合处,领悟体会彭氏笔墨之境界,所画渐生烟雨巴蜀山水之胜。用心对景体悟,写生得稿颇丰,登青城、上峨眉,下渝州,寻丘访壑,饱览巴蜀名胜,欲搜尽奇峰打草稿。所作蜀山图,便有所本,非所谓文人山水画家之闭门造境所可比。

    吴昌硕有联云:“食金石力,养草木心”,戴文于书画印的探索,以此心境,如此实践,必然不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