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老王abcd 2019-09-21

权高莫过于天子,令重莫过于皇帝。秦始皇之后的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里,永远处于最高地位的就是皇帝,皇帝的权力已经不是周朝的周天子可比的了,周天子不过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皇帝却是天下的主宰,说的直白一点,天下是皇帝个人的私有财产,所有的大臣也好,臣民也罢,都是为皇帝服务的打工仔。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举个例子:隋文帝首创科举制度的出发点,绝不仅仅是为了选拔天下英才那么简单。背后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从魏晋南北朝以来,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削弱门阀士族对于皇权构成的威胁。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东晋建立时出现的“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就是门阀势力达到巅峰时期的代表,谁能做天子需要门阀士族说了算,没有了他们的支持,皇帝不过是个职务而已,还不具备绝对的权力。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皇帝真正掌握最高权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有一个威胁皇权的任务存在,这个人物就是宰相或者权力等同于宰相的人,他们辅佐皇帝掌管天下政务,名义上是辅佐之臣,但是如果天子的能力不强,那么相权就会被放大和缺少制约,这样一来坐在上面的是皇帝,但是真正掌控权力的却不是皇帝。这些掌控了最高权力的人我们通常会给他们一个特定的称谓“权臣”,他们的能力被称为“权倾朝野”。

皇帝也是一个岗位,要让这个岗位具备绝对的权力,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通过各种手段,强化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一步步让皇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子”,所谓“天子”,是由上天指派来管理天下的人,他的权力始上天赐予的,在完成了对皇权的神化的基础上,皇帝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尽管很多时候会有一些能力出众的权臣出现,但是总体来看,王朝的最高权力大多数时间还是牢牢的掌握在皇帝手里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皇权一步步得到强化的过程和手段,体会一下古代官僚和行政管理的主宰——皇帝。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王朝政体,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君主专制式的中央集权”。这种特征的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集权,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它有别于以前的贵族领主制,否定了在领主分封政体下,诸侯始天子的臣仆,但诸侯的家臣则只听命于诸侯,天子的命令他们也不会执行,将皇帝的权力直接贯通到了中央、地方,乃至最基层的臣民,这也为皇权的神化奠定了基础。第二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具有统辖一切的绝对权力和独裁性。这一点表明国家大政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而不是臣民,皇帝本身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其权力的行使不受到任何法律的制约,实行独裁统治。而且秦及以后的各代皇帝,不仅继承了先秦君主的专制独裁,而且将这种专制竭力向极端的方面发展,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因此,处在贵族领主制与近代民主制发展阶段中间的君主官僚政治,皇帝是行政和主导和核心。在这种体制下,无论任何王朝建立,由异姓担任的各级政府官吏,其职位只能是到自己这代就完结了,只有皇位、皇权才能一姓世袭。为了保持皇帝的一姓世袭,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皇权的绝对权威,并以集权的形式、专制的手段去驾驭臣民,对整个国家进行统辖、治理,也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这一切构成了皇帝制度的主要内容。这一制度对官僚政治及王朝政治的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绝对权威的树立和维护,让皇帝最终走向了权力顶峰。

在君主官僚政治条件下,异姓百官的权力,由国家的制度来规定。只有君主是唯一不受到制度规定约束的掌权者,他的权力来源于对天下的私有。为了维护这种权力,得到臣民无条件的认可和绝对的服从,还必须从观念伦理及等级制度方面去强化。因此,从先秦时期就开始产生的神化王权的思想观念和维护天子身份地位的等级礼仪制度等等,便继续运用到了皇帝身上,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皇帝绝对权威的树立和维护具体通过以下的两个手段来实现:

一、神化的皇权和君臣关系的伦理化

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子,即天帝之子。利用了人们对于天的崇拜来神化王的身份,让人们对天子尊敬和服从。这种观念在秦汉以后进一步理论化、完善化。儒家学说重提到的“天人感应说”、“天人合一论”,把“天”进一步人格化,说成是具有意志、感情的神,皇帝是代表天意而君临百姓,他的意志和天一样不可违抗,臣民对于皇帝只有敬畏和服从。至于王朝更替、帝王取代帝王,也完全是“上天的意志”,是天道运行的自然结果。

帝王之兴,必天命,苟有代谢,非人事也。——《晋纪·论晋武帝革命》

这样一来无论皇帝怎样更换,都成了天的意志,当朝皇帝都是合理的,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真龙天子”。皇帝本人、皇权的维护者也对此大力宣扬,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历朝历代开国之君的记录,都必然出现天降祥瑞,或者其长相异于常人的描述。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如汉高祖刘邦出生时,就被描述成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日子里,其母亲遇到了一条龙,之后便有了刘邦。吕雉父亲吕公也极力神化刘邦,说刘邦的面相贵不可及,一看就是人中龙凤。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而唐太宗李世民也有类似的描述,在他四岁的时候,就被相面的人描述成了“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在愚昧落后的社会中,通过这样的宣传,凡是登上皇位者,都被神化成了非常之人,他们是被赋予天的使命而降临在人间的天下苍生之主。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五经通义》

为了让百姓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皇帝的神圣,不少帝王还煞有介事的举行“封禅大典”,如秦始皇、汉武帝都大张旗鼓的登泰山封禅,其目的就是向天下臣民表示帝王受命于天,其统治地位神圣而不可侵犯。违反了皇帝的意志,就如同侵犯了天帝一样,是会遭受到惩罚的。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皇帝还被说成了臣民之父。先秦时期宣扬的始“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从秦代以后,这种观点继续在皇帝身上予以阐发。到了汉代的时候,皇帝的臣僚们说皇帝对上是天帝之子,对下是万民之父,皇帝是代替天帝来治理人间万民的。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皇帝既然是臣民之父,皇后自然就成为了“国母”,所以后来就有了皇后的行为又被称为“母仪天下”的说法,臣僚们被称作“臣子”,百姓们被称为“子民”,臣民要像孝顺父母那样效忠和顺从于皇帝。这样一来就把对皇帝忠诚,上升到了伦理道德层面的高度,忠君成为了最高尚的道德,所有乱臣贼子都是大逆不道,罪在不赦的存在。

二、维护皇帝至尊地位的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早就有了,先秦的贵族领主时代,就已经把社会成员严格限制在了等级序列之中,周天子处于最高的等级地位。但是随着诸侯权力的一步步壮大,周天子日渐势微,那些被周天子分封的封国之君,纷纷取得了实际上与周天子相同的地位。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再次发生,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开始着手如何突出与强调处于王朝等级顶端的皇帝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地位,最高统治者在等级制度上的不断精心设计和改造,让皇帝一步步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先秦时代的周天子,是以“王”作为称号的,秦代以后王朝中的最高掌权者,被赋予了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皇帝。皇帝这个称呼开始于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臣们都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大臣们请秦始皇以“泰皇”为号。秦始皇认为“泰皇”还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功德与尊贵,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超过了三皇五帝,因此给自己起了个称号“皇帝”。从此皇帝就成为了中国以后历代王朝一国之君的最尊崇的专称,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至于唐代开始在皇帝前面加上一大堆的修饰赞美之词的做法,不过是进一步美化和体现皇权至上的需要罢了。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皇帝居住、办公的地方皇宫,无论规模之宏大和建筑之华丽都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它是皇帝至尊至上的等级标志,以此衬托皇帝的威严和臣子百官的渺小和卑微。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为了体现皇帝的“唯我独尊”和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允许第二个人与皇帝处于同等地位,汉语中的某些名词就变成了皇帝强行独占。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朕”,在先秦时代就是一般人通用的第一人称我的意思,但是到了秦代以后,这个词变成了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词汇,只有皇帝才能称自己为“朕”。类似的词还有“钦”、“御”,皇帝所审定的书籍和批示的公文称为“钦定”,皇帝吃的东西叫做“御膳”,为皇帝做饭的厨房叫做“御膳房”。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皇帝名字里面的词也成为了一种禁忌,如秦始皇的名字里有“政”这个字,正月的正和这个字同音,因此正月就改成了“端月”。汉武帝名叫刘彻,其他人就不能用“彻”这个字为名,汉初的大臣蒯彻,因此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蒯通。至于清代的文字狱更是将这种禁忌推向了顶峰,达到了人人自危、谈字色变的地步。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等级制度贯穿于整个古代社会,毫无疑问,无论是先秦还是秦朝以后,一国之君都处于等级结构的顶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史料的记载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和先秦时代的君主相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皇帝,其至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树立,使他与臣僚之间的等级差距更加明显。从君臣之间的礼节上,我们就很容易看出这一点。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在先秦时期,不乏君主向臣子行礼、还礼的事实,如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范睢列传》、《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两处秦昭襄王和范睢交谈的记录,其中就提到了秦昭襄王为了向范睢请教而长跪不起的记载,同样孟尝君到秦国后,作为臣子也受到极高的礼遇。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请注意这里的“跽”字,它的意思是长跪,为了让范睢指点迷津,秦昭襄王不惜长跪不起,范睢也能坦然接受,这说明在先秦时代,君主尽管处于权力的顶峰,但是和大臣之间的关系还没有那么大的差距,等级差距也并不明显。可见在战国时期,君臣共议国政,君向臣行礼也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但皇帝制度的建立之后,我们就再也看不到朝堂之上皇帝向臣下施礼的记载,只有高高在上的皇帝,接受臣子的跪拜,君臣之间这种地位上的差距,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大臣们的待遇是在秦汉时期,是可以在朝堂之上和皇帝席地而坐共议国政的;到了唐代的时候,出现了大臣们的座椅,皇帝坐在宝座上,大臣们坐在座位上共议国政;到了宋代的时候,皇帝还坐在宝座上,而大臣们则改成了在朝堂上站立,这时候已经没有坐着的权力了,坐着的只能是皇帝;清代,军机大臣、大学时面见皇帝的时候,都是跪倒在地,诚惶诚恐的汇报工作,聆听皇帝的指示。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因此说尽管皇帝这个称呼是秦始皇发明的,但是秦始皇本人也没有享受过真正的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待遇,尽管秦始皇是古往今来十分强势的君主,但是对于大臣还是给予了足够的礼遇,比如他的左右丞相李斯和冯去疾。

登顶之路:皇帝走上权力顶峰,树立绝对权威的两个手段。

那个时候是君臣共议国政,而到了君主集权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明清时期,大臣已经变成了皇帝的奴仆,皇帝才最终成为了那个处处享受独尊待遇的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