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河海不择细流”之“择”

 GXF360 2019-09-22

《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谏逐客书》有“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句,对于此句中的“择”字一义,今人有不同的看法。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训为“区别”[1]392,胡安顺,郭芹纳主编《古代汉语》训为“选择”[2]802,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训为“选择,这里是舍弃之意”[3]5,《古代散文选注》训为“挑选,挑剔”[4]160。结合上下文语境,“不让”和“不择”对举成文,“让”为“拒绝”义,则“择”训为“舍弃”义最为合适。训为“选择”,与语境相悖;而“区别”“挑剔”等义,也与文意不太贴合。朱东润训释中虽有“舍弃”一义,但以“选择”义为固定词义,而用“这里是”的说法表示该词在语言环境中的解释,并非其固有词义。

此外,文献典籍中类似的文例更能说明这一问题。

《韩诗外传》卷三:“夫太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所以成其大也。”

王勃《上刘右相书》:“江海不让纤流,所以存其广。”

自习课上,教室里一片沙沙的写字声。教学楼旁的生物园里,鸟儿的叫声异常嘹亮,似乎穿透了白云,直飞向蓝天深处。

《全唐文·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并序)〉》:“沧海不让细流,故能成其大。”

《全唐文·李观〈代李图南上苏州韦使君论戴察书〉》:“如川注东,不让细流。”

两者皆不是,或者两者皆是。[1]196-197当然,摄影有不确定性,会造假、可以操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传统摄影也能篡改,也可以控制,但是我们依然把真实性当作它的生命。然而,数码时代真假的不确定性、摄影的可操控性被认为理所当然,其中原委正如前文所述:与传统摄影以银盐物质形式固存相比,数码照片以马赛克形式呈现,马赛克的超文本更有灵活性,更容易交互,更容易篡改,更加不确定。这既是数码摄影的特点、优点,也是数码时代的摄影世界观转变的结果。

这些例子可以佐证“不择细流”的“择”当与“辞”“让”的“推辞、拒绝”义相当,不应训为“选择”等诸义。

也有将“择”直接解释为“舍弃”义的。如《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引用中井积德说:“择,拣择而取舍也,故有取舍二义,此择字属舍。”[5]1569-1570他认为“择”兼有选取和舍弃二义,且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裘锡圭先生《说“河海不择细流”》一文[6]150-152,认为此处“择”不能当“选择”讲,而应是“舍弃”义,所言极是,我们深表赞同。他进而指出由“选择”义引申发展出“舍弃”义,是纯属无根据的臆说,“择”作“舍弃”讲是假借自“释”。裘文列举先秦两汉典籍、汉简、帛书、汉印中所见“择”应读为“释”的例证,得出汉代以前“择”“释”通用的结论。

“择”的“舍弃”义假借自“释”字一说,始于清代学者。特别是孙诒让,在著作中多处提到了这一看法。《墨子·经说上》:“传法取此择彼,问故观宜。”孙诒让《墨子间诂》:“择读为释,释、舍古通,见《节葬下》篇,言取此法则舍彼法也。”又《节葬下》:“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夫胡说中国之君子,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哉?”孙诒让《间诂》引毕沅云:“择同释。诒让按:《淮南子·说山训》高注云:‘释,舍也。’”《札迻·〈荀子〉杨倞注·王制篇第九》:“主攘择五卜。”杨倞注:“攘择,攘除不详,择取吉事也。”孙诒让按:“攘、禳,择、释声类并同,古字通用。《礼》有‘释菜’、‘释奠’之类,与禳除事略同。杨释为择取吉事,未塙。”《吕氏春秋·察今》:“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毕沅校:“旧校云:‘择,一作释。’”许维遹集释:“‘择’字《吕览纂》作‘释’。择,释声,两字通。”

式中,|[Hvr(r2,r1,ωi)|描述了幅频特性;φvr(r2,r1,ω)描述了相频特性。φvr(r2,r1,ω)的计算公式为

择、释通假一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通假字汇释》等工具书承继前人的观点,均将“择”的“舍弃”义处理为假借义。

通过分析“择”的词义特征和语音情况,考察“择”用作“舍弃”义的文献用例,以及与“择”的词义发展相平行的例证,我们可以肯定“舍弃”义由“选择”义引申而来,二者之间有意义上的关联,不必假借自“释”[7]

首先,从词义特征来看。择,《说文·手部》:“择,柬选也。从手,睪声。”柬,《说文·束部》:“分别简之也。”“柬选”就是将若干人或物进行对照、比较,从中找出合乎要求的,是为选择义。如《书·洪范》:“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旧题孔传:“选择知卜筮人而建立之。”将若干人或物进行比较,暗含着对所选对象的好坏等进行分别,因此引申出“区别”义。如《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朱熹集注:“择,犹分也。”若干人或物中,合乎要求的被挑选上,不合乎要求的则意味着弃置不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择”有“舍弃”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机化事业将辉煌历程镌刻在万顷田畴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河南农机将适应新要求,迈出新步伐,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为重要抓手,以“四优四化”为发力点,不断推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

其二,从语音上来看。“择”中古音为场伯切(k),古音为定母铎部释”中古音读施只切上古音为书母铎部二者上古读音相近,中古音相差有些远。如果“择”为“释”的通假,古书注释则应反映出这种文字改读的现象,因为假借用法有本字,不但字义按本字讲,而且读音也要按本字读。但《吕氏春秋·大乐》:“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先圣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高诱注:“择,弃也。”直接训“择”为“弃”,不注破读。

特别是中古时期,语音相隔已远,如“择”与“释”通,则注释中当会标明读音。《后汉书·梁鸿传》:“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清·沈钦韩《后汉书疏证》此条下曰:“《家语·在厄篇》注:‘择,弃也。’今吴俗谓拣物所遗者犹曰择。”沈钦韩所引王肃注,训“择”为“弃”,未注读音。《后汉书》李贤注,《史记》司马贞索隐等都没有对“舍弃”义的“择”标注读音。这也正说明“舍弃”义并非假借义,无须改读。

李先华也对通假一说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择”的常用义为“选择”,“释”的常用义为“舍弃”,二者词义相反,“虽说古书用字同音可以相代,但借用一个意义完全相反的同音字,是极易造成误解的,应不会经常被人使用。……尤其是汉代人名亦往往以‘择’为‘释’,如汉代人名‘释之’作‘择之’,‘释忧’作‘择忧’,这是很奇怪的。”[8]

其三,从文献用例来看。“择”的“舍弃”义用法,主要存在于先秦两汉。裘文所引传世文献包括《孙子》《墨子》等8种在内的共12条例证,所引出土文献除文中所列,我们还可以再列举一些,如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择(释)齐兵于荧阳、成皋,数月不从。”又帛书《黄帝四经·称》:“世恒不可,择(释)法而用我。用我不可,是以生祸。”“择法而用我”与《孙子·势》篇“择人而任势”结构相同,“择法”与“用我”为并列关系,言世人皆弃法不顾而自行其是。以上用例均出自先秦两汉。

汉之后用例很少见到,甚至消亡。李先华搜集到4条东汉以后的用例,其中有3条为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他认为由于去汉未远,且所据史料多承继自后汉、三国、晋初学人的著述,所以魏晋时期文献资料中“择”作“舍弃”的用例,当是先秦用法的遗留。

“舍弃”义的消亡使后人在阅读古籍中的相关例句时,容易困惑不解,所以一些注疏、校勘者在文献传抄的过程中,便常常妄改文字。《吕氏春秋·大乐》:“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先圣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高诱注:“择,弃也。”清·俞樾《诸子平议》卷二十二:“择乃释字之误。《长见》篇:‘视释天下若释躧。’注亦训释为弃。是其证。”高诱注直训“择”为“弃”,俞樾据同书他条之注认为“择”乃“释”之误。上文的《吕氏春秋·察今》“择先王之成法”,旧校反映出“择”有的版本写作“释”,明·张榜《吕览纂》也作“释”。《韩非子·难势》:“夫择贤而专任势,足以为治乎?”王先慎《集解》改“择”为“释”,云:“干道本‘释’作‘择’,《拾补》‘择’作‘释’,顾广圻云:‘当作释。’今据改。”干道本作“择”,仍保留先秦用字,卢文弨《韩非子补拾》径改“择”为“释”,顾广圻《韩非子识读》认为“择”为误字,当作“释”,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根据卢文弨、顾广圻意见,也改“择”为“释”。

可见,由于不明古书“择”字用例而妄改文字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像《韩非子·五蠹》“庸人不释”,《论衡·非韩》“释”作“择”等异文材料,极有可能是文献传抄过程中校改所致。出土文献似乎更能说明问题。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王若欲剸舍臣而槫任所善,臣请归择(释)事。”《战国策·燕策二》作:“王欲醳臣,剸任所善,则臣请归醳事。”黄丕烈《战国策札记》:“剸、专同字,犹醳、释同字也。”“择事”谓解除职务,即放弃职位。相较于传世文献传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增补删改的情况,出土文献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因为它被埋入地下后再也没有经历被辗转传抄的过程,所以它所依据的材料往往更充分,也比同种材料的传世文献可信度要高。

最后,平行例证可为“选择”义和“舍弃”义之间的引申关系提供佐证。

“简”有选择义。“简”本义指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片。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用于书写的简片在削制时会长短不一,一根简只能写一行字,当需要长篇著述时,就把所写内容记载在若干简片上,依顺序将这些简片用绳子、皮条等编结成册。在此过程中,需要从长短不一的简中,挑选长度一致的以便于编结。“等”字的意义反映了这个动作特点,《说文·竹部》:“等,齐简也。”所谓“齐简”就是挑选出长度一致的简,将它们整理整齐。所以“简”具有“选择”义。[9]650《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归老幼,反孤疾,二人役,归一人,简兵搜乘,秣马蓐食,师陈焚次,明日将战。”杜注:“简,择。”用于人时,“简”常常指从若干士兵中选择精良的(进行操练),此过程必然伴随着劣汰,所以“简”引申出舍弃、剔除义。如《管子·法法》:“事无资,遇时而简其业者,愚士也。”尹知章注:“若遇有道之时,其业必见简弃,如此者可谓愚士。”《礼记·王制》:“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佛法不简细流。”“不简细流”与“不择细流”同,均为舍弃、剔除之义。

那洞口子这会儿正往外冒着些黄绿色的浓烟。烟雾里,已经有了一堆人在口子前面穿来穿去地忙。可以看出来,西山的这次事故实在是太大了。我粗略地环顾了一下,四周那些披满了黑色煤尘的工棚子、几个三角钢架子,以及洞口子上的山崖,都他妈撕裂得不成个样子了。我噗噗吐出些嘴里沙牙的煤渣子,用袖口抹了抹唇角。

“删”有删除义。《汉书·魏相丙吉传》:“吉谦让不敢自伐,删去臣辞。”颜师古注:“删,削也。”又有选取义。《汉书·艺文志》:“今删其要,以备篇籍。”颜师古注:“删去浮冗,取其旨也。”《隋书·经籍志一》:“孔子观其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删”的这个词义特点,前人已经指出。《说文·刀部》:“删,剟也,从刀册。册,书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古以简牍,故曰:‘孔子删《诗》《书》。’言有取舍也。”段注:“凡言删剟者,有所去即有所取。”徐锴和段玉裁都说明了“删”兼有“选取”“舍弃”二义,且二者之间有关联。

“选”有选择义。《广雅·释诂一》:“选,择也。”《管子·五行》:“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五谷之先熟者,而荐之祖庙与五祀。”又有放逐义。《说文·辵部》:“选,遣也。从辵巽。巽,遣之。巽亦声。一曰:选,择也。”段注:“选、遣迭韵。《左传》:‘秦后子有宠于桓,如二君于景。其母曰:“弗去,惧选。”针适晋,其车千乘。’按:此选字正训遣,后子惧遣,故适晋,实非出奔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选”字下引戴侗云:“简中者留之,不中者罢之,所谓选也。”即选中的留用,未选中的则遣归,说明了选择义和遣送放逐义之间的联系。“放逐”义和“舍弃”义虽然词义不同,但都具有弃置不用的词义特征,所以也可以作为“择”的平行例证

阿拉尔至乌鲁木齐的公路,一路上要翻雪山、越河谷、过戈壁。我父亲他们车队除了要经历像冰达坂那样的塌方泥石流路段,全程还要翻越100多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冰达坂的盘山公路弯道很多,父亲他们随时要刹车减速,而长时间踩刹车往往造成刹车片高温,导致刹车失灵,只好不停洒水降温。每到冬季,父亲他们不但要克服高寒高海拔带来的不适,还要应对暴风雪天气带来的其它险情。在冰雪路面,要低速行驶,控制好方向、油门和制动,不能猛拐、猛踩刹车,也不跟车过近,防止追尾事故发生。

此外,英语的“pick”用作动词时是“to choose sb/sth from a group of people or things”,即选择、挑选义。也可引申出“to pull or remove sth or small pieces of sth from sth else,especially with your fingers”,即剔除、摘掉义。[10]1290俄语的“выбрать”有选择义,也有剔除、排除义。[11]253这与“择”的发展轨迹相同。不同语言之间可构成平行引申,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面对同样的事物,他们观察的方式、角度和心理有可能相同,所以会出现相同的词义引申。

机械电气设备故障电阻法主要就是通过电压及电流的准确测量,对机械电气设备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由于机械电气设备故障会导致自身断电等问题出现,可能无法使用电阻测量法,需对原本构件,如单个、非并联状态元件等进行电阻检测,以保持机械电气设备电阻进行精确检测。

与“择”的“选择”义同义的 “简”“删”都既有“选择”义,又具有“舍弃”义,而“选”有“选择”和“放逐”义,“放逐”义内含有舍弃的词义特征。英语的pick,俄语的выбрать也均有选择义和剔除义。这些平行例证可以佐证两个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

从平行例证的产生机制来看,“择”能够引申出“舍弃”义是有一定原因的。它的理据性就在于词义引申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个体词常常在词义特点所指示的方向下,按照一定的民族习惯和民族心理而不断地产生新义。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一个民族,他们观察事物的方式、角度和心理基本上是相同的,因而他们捕捉到的事物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也可能出现此役发展相平行的现象。所以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理性意义相同相近甚至相反、相类时,它们引申的轨迹就有可能重合。

(1)研究区土壤中As、Cd、Cr、Cu、Hg、Ni、Pb、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7.10、0.35、62.87、29.93、0.093、29.00、37.65、95.06 mg/kg,均高于土壤背景值,表明土壤中各重金属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As和Cd富集最为明显,均为土壤背景值的1.41倍。

大学生要清晰的认识到自己今后的职业范围,了解社会的需求,分析自己适合的职业角色,根据自己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实操能力、交际能力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岗位,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技能才能让自己更容易适应和接受毕业后职业岗位的需要。

就语言的系统性来看,词义的发展变化并不是孤立地发生的,词义相同、相关、相反甚至相通的一些词,它们常常有相同、相关、相反、相通的引申方向和发展轨迹。也就是说,如果甲词、乙词、丙词等都具有义项A,当甲词由A义引申出B义时,在相同的认知心理或词义之间的影响下,乙词、丙词等也有可能引申出B义。如此,甲、乙、丙等词在A、B两个义项上形成了同义的局面,也就是说,它们的词义出现了平行。反义词、类义词等也可有相同的引申关系,因此也同样可以形成平行关系。这些都进一步证明,词汇是个系统,词作为词汇系统的构成因素,并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序地处在各种关系中。因此处在这个系统中的“择”“简”“删”等才会既有“选择”义,也有“舍弃”义。

此外,前人在文献注疏中,已经很好地说明了“选择”义和“舍弃”义之间的联系,如戴侗的“简中者留之,不中者罢之,所谓选也”,段玉裁的“有所去即有所取”,中井积德的“拣择而取舍也,故有取舍二义”。这些观点都说明“选择”这种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取此舍彼的意味,因而能够引申出“舍弃”义,而非“释”字的假借。

【 注释 】

① “河海不择细流”下司马贞《索隐》引《管子》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泰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也是将“择”理解成与“辞”相当的“拒绝”义,而非“选择”义。

②东汉以后“择”作“舍弃”义的4条用例,两条出自《三国志》,一条出自《后汉书》,一条为唐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详细论述参见李先华《“河海不择细流”补说》,载《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1).

③段玉裁认为此义假借自“柬”。《说文·束部》:“柬,分别简之也。”段注:“凡言简练、简择、简少者,皆借简为柬也。”从竹简的形制特点和编结成册的过程来看,“简”自身能够引申出“选择”义,当不必假借。

④除文中一例,还有《左传·昭公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杜预注:“简,选练。”又:“使屈罢简东国之兵于召陵。”《礼记·月令》:“选士厉兵,简练桀俊。”《吕氏春秋·简选》:“简选精良,兵械铦利,令能将将之。”

⑤徐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选”字下所载现代吴方言中“选”有剔除食品中不可食的部分之义,如“选菜”,即去掉蔬菜的老叶、根等。据鲁普平《“择”之“释”义新探》,《语言研究》2016(3).

【 参 考 文 献 】

[1]郭锡良.古代汉语(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9.

[2]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下册)[M].中华书局,2006.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古代散文选注(上册)[M].北京出版社,1980.

[5]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裘锡圭.说“河海不择细流”[C]//古代文始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7]鲁普平.“择”之“释”义新探[J].语言研究,2016(3).

[8]李先华.“河海不择细流”补说[J].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1).

[9]王凤阳.古辞辨[M].中华书局,2011.

[10](英)A.S.Hornby,石孝殊,等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M].商务印书馆,2004.

[11]黑龙江大学俄语系词典编辑室.大俄汉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