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电梯品牌的合资之路(欧美篇)

 djg宁静佳园 2019-09-22
原创: 默者 电梯圈 4天前

电梯品牌在中国的合资之路,我们仍然要从奥的斯说起。

1997年,奥的斯和杭州西子电梯厂合资成立了西子奥的斯,发展迅速。一路高歌猛进,披荆斩棘,力压各路品牌巨头,取得了巨大成功。

其成功也在中国电梯行业成为一件里程碑的大事,并成为整个行业的风向标,更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合资之路。

随后出现的永大日立,巨人通力,西继迅达,曼隆蒂森克虏伯等都是这一模式的复制品。

而奥的斯在中国市场也开启了自身复制模式的大戏,大连星玛,江南快速,安迪斯,四川快速等合资工厂迅速出现。

2016年,西子奥的斯正式更名为奥的斯机电2017年,奥的斯集团向合作伙伴发出了通知,停止星玛和快速(EXPRESS)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生产和销售,业务并入奥的斯机电。

与此同时,通力电梯收购巨人通力剩余20%股份,由80%股份增持为100%。

时隔20年,奥的斯在中国市场引领的衍生品牌策略宣告结束,又开始了一轮品牌价值回归的新浪潮。

而这20年,不仅铺就了西子集团王水福、巨人电梯钱江等民营电梯企业家的创业之路,更开启了杭州西奥、康力电梯等国产品牌的腾飞之路!

一、 奥的斯(OTIS)的合资之路

2011年奥的斯北京地铁扶梯事故成为奥的斯在中国的转折点,其后3年销售量每况愈下,这次事故不仅影响的是奥的斯本品牌,更加放大了所收购品牌质量参差不齐的弊端,很快质量投诉更多的星玛就倒下了,被并入快速。而快速电梯亦不再快速,随着快速功臣,原西子奥的斯财务总监,快速总裁朱康正的去职,快速也陷入了增长乏力,财务困顿。

最终奥的斯从西安安迪斯,四川快速撤资,将星玛、快速停产,业务并入奥的斯机电。

2017年,奥的斯终于完成了最后的整顿,整合了品牌资源,在中国市场实现了品牌价值回归,形成了核心品牌战略。

二、 通力(KONE)的合资之路

2011年,通力以9.5亿人民币,将所持巨人通力的股份由40%增至80%。

2016年,通力又斥资1.8亿欧元,约14亿人民币,收购了巨人通力剩余20%股份,实现了100%全资控股,总计约付出了23.5亿人民币的真金白银。而在2005年合资之初,企业的总投资规模也不过2.24亿人民币。

这是一场暗流涌动,没有硝烟的商场博弈,股权战争。

与其说通力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虽然实现了品牌价值的回归与统一,但无疑付出了巨大代价。

但不如说通力亦成功实现了品牌价值回归,并在中国完成了双品牌战略布局,大小通吃!

三、 迅达的合资之路

而长期排名全球第二的迅达一样雄心勃勃,其一直期望重回中国市场的1980,那时的迅达是中国市场真正的也是唯一的老大。

所以在奥的斯收购韩国LG后,迅达则迅速成为了韩国现代的第二大股东,并在上海建有现代电梯工厂。紧接着控股了郑州西继电梯,打造了西继迅达,以期占领中部市场。

当然,在兵家必争之地的湖州南浔,迅达毫不犹豫的拿下了当地第二大电梯厂沃克斯的20%股份,成为沃克斯的第二大股东。

在自己的的上海大本营,嘉定的新工厂亦拔地而起。

目前整个迅达参股和控股的企业年总销售台量正在无限逼近10万台大关。

四、 蒂森克虏伯的合资之路

蒂森克虏伯在中国的电梯之路并不平坦。

品牌巨头在行业内进行收购吞并已司空见惯,而被“收购”却极为罕见。

早在1996年,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与山东百斯特电梯在山东合资并成立山东蒂森电梯有限公司,而很快感情破裂,结束了这短暂的“婚姻”。蒂森克虏伯转战中山,才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中国电梯之旅。

时隔近二十年后的2015年,蒂森克虏伯电梯将其在原曼隆电梯有限公司的股份由2011年3月起的25%增持至51%成为公司控股股东。

原曼隆电梯更名为曼隆蒂森克虏伯电梯有限公司,蒂森克虏伯亦开启了在中国的双品牌战略之旅。

以上为电梯界欧美四巨头在中国的合资之路。相较而言,日系电梯在中国的合资之路相较平坦,并无太多波澜,我们会在下篇详解。

另之前有些圈外人留言问欧美篇与日系篇都有了,韩系篇呢?

我想说电梯不比汽车,在电梯这个世界里,真没韩系什么事。唯独剩下一个现代电梯,在中国也实在是郁郁寡欢,没什么可说的。

相反,中国的国产品牌电梯才是更值得称道的。如果介绍欧美及日系电梯是从物说起,那么中国的国产品牌要从人说起,你可能知道汽车界的李书福、王传福,实际上电梯圈大佬们的创业历程同样艰辛,同样精彩!

因为那是一代电梯人波澜壮阔的创业史,一代电梯人实现的中国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