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岳阳楼》赏析

 拓学苑 2019-09-22

岳阳楼

 唐代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注释

①岳阳楼:岳阳(唐岳州州治)城西门楼,西对洞庭,左顾君山。诗作于大中元年闰三月下旬赴挂林途中。

②可怜:可喜。

③枉是:徒然是。古人认为蛟龙能兴风作浪,倾覆舟船。

赏析

唐代诗人李商隐以写情诗著称。如所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脍炙人口的佳句,均出自他的笔下。但他叙事抒怀的诗篇,亦同样优秀。如他写的《岳阳楼》两首绝句,便是例证。其特色是以古喻今,用典深沉。《新唐书》评价他“初为文,瑰迈奇古”,是有道理的。他在三十出头时,依桂管观察使郑亚为判官,不料郑亚因事被谪贬循州(今广东惠州),商隐随贬前往。三年后回归长安。当在此时,坎坷中的诗人,途经洞庭,写了两首七言绝句《岳阳楼》,他把自己的感悟,总结出一句名言,托高了岳阳楼的地位,让人感动。
  其一:《岳阳楼》: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诗的一、二句,突出一个“愁”字。说人要散愁,就应到岳阳楼来。事论经他一渲染,似乎格言化了。诗人这么说,与他的经历有关。他对前代的贤者是深知的,如张说、韩愈、刘禹锡等,均因被贬来到岳州,留下了千古名篇。这些贤者及其作品,虽有愁怨情绪,但总以怀念屈原为先导,因屈大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永远激励着后代的人。人们有愁能散,有积怨能化解,这是岳阳楼的伟大神气。李商隐能悟出这一点,是一项可贵的发现。
  诗的三、四句,联系实际。“可怜”一词,能形容诗人“愁”的内容。在广东惠州时,可想象贬地偏僻、气温不适,官职低下、生活窘迫等,都会使人心情不好,但商隐不远万里乘兴登上岳阳楼,希望化解心头的愁烦。在楼上激起思想波澜的是“覆舟”,诗人有两意:明写湖中现实的船翻了,暗喻心中、官场的船翻了。“解”是明白的意思。百姓说是蛟龙作怪,其实覆舟的原因很多:气象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人为有舵技低劣、失策驾航,还有船只破旧等都可酿成灾难。诗人是想到了,因他在句首用了一个“枉”字。这是“徒然”之意,若破除迷信,就不会说蛟龙覆舟,人们是徒然地明白了这层意思。诗歌隐含着:要责怪皇帝,但也须分析主客观的情势,勉励自己面对风浪,正视现实,要勇往直前,不断奋斗。这正是岳阳楼给指明的方向。
  其二:《岳阳楼》: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一、二句所说汉水,是楚的重要水域。方城是春秋时楚国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与泌阳境,代表楚国的区域。以此比拟岳阳楼。“带百蛮”与“乱周班”需回顾历史:楚的先人鬻熊,曾随周武王灭商,是有功之人,但未得到封赏。直到周成王时,才封于楚(今河南泌阳)。开始楚是个小国,不断兼并周边一些弱国,逐渐强大起来。熊通(楚武王)伐随时说过:“我蛮夷也。”又说:“蛮夷皆率服”(见《史记》),表明自己和被征服者都是蛮夷。楚很长时间没有向周天子屈从。后来齐桓公成为第一任霸主,以不尊王为由,派兵伐楚,后来休战,订立盟约,楚答应岁岁向周王室进贡纳赋,维护其尊严。这就是诗人为楚国辩解的“四邻谁道乱周班”的背景情形。
  三、四两句中的“一梦高唐”与“无心入关”也是用典。“高唐”是台名,建在云梦泽中,传说楚襄王游宿高唐,梦见巫山神女,朝夕慕恋。“自此无心入武关”,武关在陕西丹凤东南,是楚通秦的必经关隘。襄王的父亲楚怀王,在秦楚相争中,被秦昭王从武关骗去咸阳,再未回来。楚襄王却不愿入武关再开战争。
  纵观两诗,李商隐写《岳阳楼》,一首以情托兴,一首以史托兴,借古喻今。用意是,反对分裂,力主一统;反对战争,希望安定;反对昏庸,求其进取。诗人出生楚地,对楚怀有深情。这里有岳阳楼、云梦泽、神女峰,象征国家的美好河山,诗人的一种爱国情怀自然地显现了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