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慈眉善目、温文尔雅,言语间散发着读书人的儒雅气质。追忆往昔,他说有三件事让他感到特别自豪。一是参加了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究;二是在西迁后创建了西安交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计算机原理的教课书;三是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LISP人工智能计算机。寥寥数语,勾勒出了这位老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就是郑守淇,一位随校西迁、扎根西北的交大老教授,也是国家计算机奠基人之一。
郑守淇教授(右)和第二届训练班学员刘庭华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庆活动中 1949年,郑守淇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因成绩突出,直接免试攻读交大电讯研究所研究生,师从著名电讯技术专家陈湖先生,是新中国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后,郑守淇被分配到同济大学任教,院系调整中又调回母校。 1956年,为发展我国科学与国防事业,国家决定集中力量攻坚研究计算机。郑守淇接受学校委派前往北京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参加中国第一台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计算所当时汇聚了(像美国)计算机方面的国外资料,郑守淇沉浸其中,不亦乐乎,除了负责外部设备的研制任务,还为研究班学员讲授'脉冲技术'课程。 郑守淇教授和他的妻子盛剑霓 1958年,交大迁到西安后,郑守淇从北京直接来到西安,和有关教师一起创办了西安交大的计算机专业,并长期担任教研室主任。专业创办之初,郑守淇的任务便十分繁重。既要给学生开课,又要参加计算机方面专业教材的编写,还帮助陕西省成立了计算机研究所,协助他们培养科研人才。 改革开放后,西安交大计算机专业要申请博士点,需要科研项目和成果,郑守淇就组织搞人工智能计算机。通过参考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前沿资料,再加上郑守淇和师生们的一些想法,LISP人工智能计算机便诞生了。这台'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高性能LISP计算机'通过了国家鉴定,是我国第一台智能计算机,其速度性能等方面均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项目曾获1990年北京首届国际科技博览会金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做了相关报道。 作为西安交大计算机专业的首位博士生导师,郑守淇从教六十余载,共培养硕、博研究生60多名,其中涌现出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为代表的众多优秀人才。郑守淇本人更是精通英、俄、日、德四国外语,能自如地互相同步翻译,曾为在交通大学工作的苏联专家当过授课口语翻译,也曾陪同有关校领导出国访问并兼做翻译。 2017年,中国计算机学会授予郑守淇'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其颁奖词为:'郑守淇曾任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外设组组长,首批计算机骨干训练班教师、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本计算机原理教科书,为中国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设计做出了杰出贡献。' 孜孜不倦、严谨务实。郑守淇教授用60年的时间在计算机领域默默耕耘,多次参与国家重大攻坚项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才,更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交大师生将以郑守淇教授为标杆,传承弘扬西迁精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交大的腾飞再创佳绩。 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