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博物馆馆藏铜器精选(30件) 1 銎内啄戈 年代:商周(公元前1600~公元前256年) 通长20.5厘米,宽6.5厘米。出土于盖州市九垄地南窑村。 镐形,前锋狭长,尖端部圆钝,形若鹤嘴,銎呈椭圆形中孔用以穿柄,尾部为扁长方形素身无纹饰。其造型奇特罕见,兵器兼礼品。 2 铜銮铃 年代: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通高14.4厘米,宽8厘米。 铃体轮式外缘,辐射形缕孔扁球状铃体,中空,内含石丸。下部为长方高銎座。座体四面饰三道竖直线纹,下面和背面有四个对称的菱形突起,四面上下部各有一方孔,正面右下角铸有徽记图案。銮铃是古代的车马具,固定在衡轭顶部。 3 柳叶式青铜短剑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长33.4厘米,刃长28厘米,宽3.8厘米。 柳叶形剑身,折肩,有剑脊,无剑格,扁茎,茎后部有一孔。此种短剑最初起源于关中地区,西周以后传播至中原及各地。青铜兵器。 4 曲刃青铜短剑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残长20厘米,剑叶最宽处4厘米,茎长2.4厘米。出土于盖州市什字街牌坊村1号石棚。 琵琶形剑身,剑身中部有柱形剑脊,后接短茎。剑锋稍残,其装柄方式是在短茎缠绕麻绳,插入木柄或铜柄,柄首安装一个石质加重器。完整的曲刃短剑整体呈“T”字形,是当时北方地区独具地方特色的兵器。 5 铜匜 年代: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高9.5厘米,长21.5厘米,宽11厘米。 盥手注水之器,动物造型,方管形流,槽口略下倾,深腹圜底,兽首形鋬,下承三足,前两足呈圆柱形,后足由鋬延长而成。 6 “阴贺”铜印年代: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通高1.8厘米,长宽各1.7厘米。 出土于盖州市城关农民村。 桥式钮,正方形印面,阴文篆字“阴贺”,字体古朴,布局匀称,是比较典型的汉代私印。 7 契丹大字铜印契丹大字铜印年代:辽(907~1125年) 通高4.5厘米,钮高2.8厘米,印面长宽各7.3厘米。印台厚1.7厘米,出土于盖州市大清河。 板状钮,钮顶部錾有“┴ ”符号,以示使用方向,印台略呈梯形,印面为正方形,印身表面原有鎏金,现已斑驳脱落。印文为铸刻契丹文九叠篆字,隶定文字“ ”,字义不详。辽契丹大字印,至今发现的极少,这方印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少数几方契丹大字官印之一。契丹大字因失传千年,目前,还无法确切考证破解其文字。但它对研究辽代营口地区的历史无疑是提供了一件十分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 8 连弧铭文铜镜年代: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直径8厘米。 圆形,圆钮,圆座。镜背由内到外共分五区,内区饰八连弧纹。中间为铭文带,铸“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篆书铭文,铭文之间以谷纹和菱形纹饰间隔。第二、四区为凸弦纹间以斜短线纹装饰。 此镜主要流行于汉武帝后期至王莽时期。生活用具。 9 “宜子孙”凤鸟纹铜镜年代:东汉(25~220年)直径14.5厘米,厚0.5厘米。出土于盖州市九垄地东达营村。 圆形,大圆钮,圆钮座。镜背由内向外被凸弦纹为七个区:一区铸“宜子孙”三字篆书铭文,间隔八个乳丁纹及云气纹;二区饰一周短线纹;三区饰一周形纹饰;四区饰六乳丁纹间以六组凤鸟纹;五区饰一周短线纹;六区为一周锯齿纹;七区饰一周云气纹,三角棱式外缘。 此镜做工精湛,纹饰精美,是东汉铜镜中佳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营口地区在汉代政治经济的繁荣状况。 10 三足铜盆年代:西晋(265~317年) 直径42.4厘米,通高21厘米,足高14.5厘米。 出土于大石桥市永安乡大房身村。 平口,台阶式宽平沿外展,斜直腹,下蹋型底,底中心有脐,三足呈弯曲兽足状,足外侧上部铸有兽面。此盆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别具风格,盛水器。 11 弦纹铜鼎年代:宋(960~1279年) 通高18.4厘米,口径16厘米,耳高3厘米,足高7厘米。 折平沿,双立环耳置于口沿上,深腹处鼓,三柱形足。上腹部饰两道凸弦纹。鼎为商周时期的食器或祭祀用礼器。 12 饕餮纹铜爵年代:宋(960~1279年) 通高19.4厘米,最大口径18厘米。 槽外流,叶形尾,蘑菇状柱,顶面饰涡纹,兽首纹鋬。直腹,圜底,三棱形实心足,足长而外撇。腹部饰饕餮纹和云雷纹。鋬内侧爵壁上铸有“門□”两个字铭文。此爵流扁长而秀美,爵壁较直。是商代晚期所常见的器型之一。 13 饕餮纹铜爵年代:宋(960~1279年) 通高21.5厘米,最大口径19.2厘米。 槽形流,叶形尾,蘑菇状柱,顶面饰涡纹,兽首纹鋬。直腹,圜底,三棱形实心足,足长而外撇。腹部饰饕餮纹和云雷纹。鋬内侧爵壁上铸有“父癸”两字铭文。 14 花卉纹铜镜年代:辽(907~1125年) 直径13厘米。 六曲花式边缘,圆钮,镜背饰六朵花卉,三朵莲花与三朵牡丹花间隔,花纹间以枝蔓相连,此镜纹饰简洁,图案性极强,无背景花纹相衬,显得干净利落。 15 仙人铭文铜镜年代:金(1115~1234年) 直径23厘米。 大圆钮,圆座,座外一周乳钉纹,主题纹饰以四枚柿蒂座大乳钉分为四区,每区各表现一组神人故事场景,外周一圈铭纹带“龙氏作镜佳日□明日月世少有刻治分宾悉皆在长保二亲宜子孙大吉羊矣年。”镜外区饰锯齿纹,云纹各一周。整个纹饰内容上与汉式同类镜相同,但从铜质和工艺上判断,应为金代仿汉镜。 16 海兽葡萄纹铜镜年代:金(1115~1234年) 直径9.5厘米。 圆形,兽形钮,镜背被一道凸弦纹划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四只海兽,呈泳姿戏水状;外区饰葡萄纹及飞鸟纹,窄缘上饰一周唐草纹。是比较典型的金代仿唐代铜镜样式。 17 神兽铭文铜镜年代:金(1115~1234年) 直径9厘米。 圆形,圆钮,内区饰对称四只瑞兽。外区铸有26字楷书铭文:“承安四年上元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监造録事任□(花押)提控运使高□(花押)”。此镜为金代官铸铜镜,“承安四年”为金章宗年号,即公元1199年。 18 铜火铳年代:明(1368~1644年) 通长35厘米,前堂口径1.5厘米,尾銎口径3厘米。 器物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构成。前膛至药室处渐粗,药室隆起,呈椭圆形,火门外有长方形曲面火门盖。后銎中空,呈喇叭形,可安木柄。是典型的明代永乐制式手铳。 19 铜鎏金摩羯鱼形饰件年代:明(1368~1644年) 通高20厘米。 海马形体,兽首,发上冲,螺式独角,卷云纹眉,勾云纹耳,嘴怒张,背鳍高耸,脊背两侧各饰勾云纹与连珠纹,卷尾部外侧铸留有长方形楔,带有方孔,似为器物的组件。 “摩羯”一词,为古印度佛教之梵语,摩羯鱼为古印度佛教中的神兽,兽首鱼身,有的还有双翅。随佛教传入中国,唐、宋、辽、金时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20 铜鎏金佛塔年代:清(1644~1911年) 通高32.5厘米,底座各边长18.5厘米。 正方形须弥座,座身每面各铸双狮相对戏火珠图案。座上方为圆形喇嘛塔,正面为卧式佛龛,内有千手佛。圆锥形塔柱,伞盖式塔盖,新月宝珠式盖顶,通体鎏金。佛塔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塔”是梵文“窣堵波”的音译,也称“浮屠”,是僧侣供奉舍利、经卷等用器。该塔为藏传佛教独有造型器物。 21 铜鎏金十一面观音立像年代:清(1644~1911年) 通高23.2厘米,莲花座直径10.5厘米。 藏传佛教造像,十一面八臂。十一面观音源于《二一面观音神咒》,诸面均有其特殊象征的意义。此像前三面是慈相,是见到行善众生所现慈悲欢喜相。左三面作嗔相,是见到行恶众生所现大悲救苦相。右三面是菩萨相,是见到净业众生发出的赞叹相。第二层面呈暴恶大笑状,是见到善恶夺秽众生,为使其改恶从善而现出的怪笑相。顶部佛面是为修大乘的众生所作说法相。八臂以中央二手合掌,外伸的六臂持莲花、军持、法轮、宝珠等法器,掌心各具一目,各臂饰宝钏,全身饰璎珞珠宝,跣足立于圆形莲花座上。 此造像工艺复杂精湛,鎏金亮丽,十分珍贵。 22 铜鎏金无量寿佛像年代:清(1644~1911年) 通高31厘米 即阿弥陀佛,梵语音译无量寿或无量光。佛像头戴五叶宝冠,双耳垂大圆耳珰,双目下视,面相沉静,胸前饰璎珞,双手结禅定印于脐前,托长寿宝瓶(已失),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23 铜鎏金无量寿佛像年代:清(1644~1911年) 通高37厘米 此像头戴五叶宝冠,双耳饰大圆耳珰,神情祥和,面带微笑,眉间有白毫,双目下视,丰胸,细腰,佩饰璎珞,臂钏等,双手于脐前结禅定印,托长寿宝瓶(已失),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此像具有浓郁的尼泊尔造像风格。 24 铜鎏金绿度母像年代:清(1644~1911年) 通高38.5厘米 度母为“圣救度佛母”略称,意谓“救度一切众生的佛母”,中国古代称之为“多罗观音”,共有二十一尊化身,简称:二十一尊度母。传绿度母从观世音泪滴化成的莲花中现身,因全身绿色,故称绿度母。 此像头戴五叶宝冠 ,双耳饰大圆耳珰,身披珠宝璎珞,五彩缯带环绕双臂,下身着重裙,以为庄严。于莲花月轮上,座菩萨坐,右足蹍,踏莲花,左足踡,右手向外置于右膝上结施与愿印,左手结说法印,执乌巴拉花。莲花座上方正中刻“大清乾隆年敬造”款。 25 铜鎏金金刚手菩萨像年代:清(1644~1911年) 通高18厘米 金刚手梵名音译“伐折罗陀罗”,又称执金刚菩萨,一说为普贤菩萨愤怒化现,统辖一切金刚护法。 此像头戴骷髅冠,火焰发上冲,三目圆睁,具有降魔伏恶的气势。六臂,主臂双手于胸前持金刚杵,背披象皮,下着虎皮裙。底为长圆形莲花座,座上仰卧一象首人身像。 26 铜鎏金大威德金刚像年代:清(1644~1911年) 通高11.5厘米 “有杖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大威德金刚以称“大威德明王”,俗称“牛头明王”,为格鲁派主修的护法神。 此尊九头,十八臂,十六条腿,牛首人身,头戴骷髅冠,口怒张呈愤怒相,手臂怀抱明妃,其余各手皆持法器,下肢展姿站立,背光、底座佚失。 27 铜狮耳炉年代:清(1644~1911年) 通高12厘米,炉高6厘米,炉口直径10.5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9.6厘米。 侈口,束颈,扁圆腹,肩部铸一对狮面铺首耳,圈足外撇,底部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配有红木底座。此炉铜质精良,色泽光润柔美,铸造工艺精湛。 28 铜太平有象尊年代:清(1644~1911年) 通高18.5厘米,尊口边长5厘米。 造型为方瓶置于象身,取其谐音为“太平有象”之意,尊口为方形敞口,颈部饰蟠桃纹。底座为象形,长鼻上卷,目光柔和,四足直立,象身盛装,饰有毡毯、璎珞等纹饰,造型稳重,寓意吉祥。 29 瑞鸟形铜水年代:清(1644~1911年) 高4.5厘米,足高1.3厘米。 鸟首流,啄微张,中孔。头上部有角状冠。器腹两侧浅浮雕双翅,通体错银羽纹装饰,兽首鋬,三蹄足。水滴是文人作书画用的案头用具,该水滴造型奇特,独具匠心。堪称清代铜器文具中的佳品。 30 “夏继泉”铜印年代:民国二年(1913年) 通高2.8厘米,印面长2.5厘米,宽2.4厘米。 桥式钮,印面略呈方形,阳文篆书“岱北观察使夏继泉印”,字体隽秀工稳,该印为1913年1月至1914年4月,夏继泉(1887—1965)任山东省岱北道观察使期间所用的印章。 ========== 转载自 营口博物馆 网站 版权归原版权者所有 本文仅供信息交流之用 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将本文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