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经典《弟子规》原文、译文及解读(第一辑)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9-22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字词注释

总叙:一本书开头的提要,就是勾勒出《弟子规》的纲领有哪几项。

弟子:两层意思,一指年幼的孩子,儿童,少年;二是指学生,在这本书里,这两层意思都有。

规:即“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这里是指规则,规矩。

弟子规:必须遵守和养成的规矩。

圣人:孔子。

训:教导的话、教诲。

孝:尽心奉养父母。

悌:敬爱兄长。

谨:恭敬、谨慎小心、严格、严密。

信:诚实、守信用。

泛:广泛、普遍。

爱:仁爱。

亲:亲近、接近。

仁:指有仁德的人。

力:能力、精力。

则:就、便、那么。

文:文化、包括礼乐典章制度。

原文解读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有爱心,博爱众生,关怀苍生,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案例001 孔子讲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立私塾,招收学生。据说,孔子有3000弟子,著名的有72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四项课目(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的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培养了许多人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

案例002 董遇巧用三余

东汉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就很穷,靠上山砍柴为生,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日久,他的知识很渊博,并写出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很佩服他。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学习的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人家说:“可是没有时间呀!”他又说:“学习要利用‘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的学习,才来提高自己水平的。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字词注释

勿:不要。

教:教导。

责:责怪。

承:接受。

原文解读

父母叫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够迟缓。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刻行动,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训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父母的责备大部分都是出自于爱心,所以即使是父母说错了,我们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顶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除了对父母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以外,对待所有的长辈像老师、叔叔、阿姨都要有相同的恭敬之心,要进一步做到老师呼、叔叔呼应勿缓才行。

案例003 郯子鹿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愤愤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字词注释

温:温暖。

凊:寒冷,凉。

省:看望,问候。

昏:傍晚。

反:通“返”,返回。

常:常规。

业:学业。

原文解读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父母温暖,夏天要让父母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父母铺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案例006 扇枕温衾

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煽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案例007 聂政养母

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由于他是一个有名的侠士,所以常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但是因为有母亲在,所以遇有危险的事,聂政总是刻意回避。

一次,一位朋友要他替自己去刺杀仇人,聂政告诉那人说:“现在有母亲在,不能出去,以后再说吧。”几年后,聂政母亲去世,他安葬了母亲,就离开家为朋友报仇去了。这次出门后,聂政再也没有回来,他刺杀了朋友的仇敌后也死在了当场。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聂政孝母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当今社会,我们为了求学或生存,不可能不离开父母一段时间,但我们的心不能离开父母,要时刻惦念着父母,常常和父母保持联系,以免父母为我们牵肠挂肚。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字词注释

擅为:独断独行。

苟:如果。

子道:做子女的孝道。

亏:损害。

亲:父母。

好:喜爱。

力:尽力。

具:准备。

恶:讨厌,厌恶。

谨:谨慎。

贻:留给。

羞:羞辱。

原文解读

不要因为是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如果私藏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替父母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如果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就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父母感到丢脸。

案例008 刘备教子

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就是说,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不要认为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陶母封鱼

陶侃(kǎn)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是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yān)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闵损芦衣

故事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孔子门生闵损身上的一个故事。闵损的生母去世后,父亲纳了续弦。后母对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疼爱有加,百倍呵护,无微不至,却对小闵损另眼看待,冷目相向。闵损的亲生父亲外出后,家里所有的脏活、苦活、累活,全部交给小闵损做。小闵损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总是很听话,努力把后母交给的事做好。数九寒天,两个弟弟都穿上了母亲精心纳制的厚实、舒服的棉袄,小闵损身上却穿的是后母为了遮人耳目,用芦絮给他填做的棉衣。这种棉衣看起来挺厚实,但根本不能抵御寒冷。生父回来后,带着小闵损和两个弟弟出门,两个弟弟穿着棉衣不觉得冷,小闵损却被冻得瑟瑟发抖。途中马车陷入坑穴,小闵损帮父亲推车,因奇冷异常,小闵损几乎晕厥,父亲盛怒之下推开小闵损,不料用力过猛,撕破了小闵损的棉衣,小闵损棉衣里的芦絮露了出来。父亲悲愤至极,带上三个孩子返回家中,斥责后母,并愤然休妻,把写好的休书甩给后母,让她快滚。小闵损见状,替母求情,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终使后母幡然悔悟,合家团圆,一家人从此相敬如宾,开始了和睦、美满的新生活。

董卓的恶行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百姓任意欺凌。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司徒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董卓死后,他的家属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多岁了,也被处死。董卓的恶行不仅使其家庭受到牵连,连年迈的老母也无法尽享天年,实在是可悲啊!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字词注释

憎:厌恶。

方:才。

贤:有德有才。

过:过错。

谏:劝说。

更:改变。

怡:和悦。

柔:柔顺。

悦:高兴,愉悦。

号:大声叫唤。

泣:哭泣。

挞:打。

原文解读

父母亲喜欢我,做到孝顺并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还能用心尽孝,那才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父母有了过失,子女应当耐心地劝说,使其改正。劝说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声音一定要柔和。

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劝说,就等父母心情好时再劝。如果父母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无怨言。

卧冰求鲤

王祥是晋朝人,他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取了继母。继母对王祥很苛刻,但王祥从不忌恨,仍然对她很孝顺。继母生病了,他总是伺候在旁。有一年冬天,王祥的继母病了,想吃鲜活的鲤鱼。大冷天的,哪里能捕到鱼呢?但王祥还是来到了河边,河上已经结冰了。为了能捉到活鱼,王祥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化开冰捕鱼。真巧,两条鲤鱼一跃而出。他不知有多高兴,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格外关心起来。

案例013 兰姐善谏

明朝有个童养媳,名叫兰姐,12岁的时候,看见婆婆和太婆相骂,婆婆骂太婆是老不死的讨厌东西,兰姐就在那一天夜深的时候,流着眼泪,跪在婆婆的面前说:“婆婆和太婆相骂,是给后人一个不好的榜样。假使将来婆婆年老的时候,也有人把婆婆当讨厌的东西看,那么婆婆又觉得怎样呢?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寿长寿短是有天命的,媳妇但愿婆婆像太婆一样长寿才好。”她的婆婆听了这番话,非常感动,同时也觉悟过来,以后很孝顺自己的婆婆了。后来兰姐生了五个儿子,有两个儿子中了进士。

李世民谏父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的时候,随着父亲李渊平定天下。有一次父亲作出一个决定:连夜拔营攻打另外一个地方。李世民就对父亲说:“这样做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成功,因为恐怕会中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取得胜利,后面又被围剿,反而不利我军。”这样劝了三次,他的父亲仍不采纳他的建议。

眼见明天父亲带领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就在帐篷外面号啕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为什么很伤心?他知道父亲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从整个局势来看,李世民已经看出这种做法相当的危险。他的父亲李渊在帐篷里头,突然听到外面有很大的哭声,而且哭得非常的伤心,就走出去看看,才知道他的儿子在那里哭泣,于是他就问是什么原因,李世民说:“本来希望能阻止父亲的这一次军事行动,但是父亲不能采纳,我非常伤心,非常难过,就在这里哭泣。”李世民这个时候就做最后一次劝解。父亲看到儿子这么伤心,分析的道理又那么中肯,就及时停止这次军事行动。后来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终于平定各地的反王,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