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两个胡人家族,让中国避免了中世纪欧洲的分裂命运

 荷叶3638 2019-09-22

常言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秦始皇灭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在经历了四百多年的统一后,中国进入到了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在同一时期,统一的罗马帝国也陷入到了分裂的困境。但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分裂后,隋唐帝国完成了中国的第二次统一,开创了隋唐盛世。而西方自罗马帝国崩溃后,就进入到了黑暗的中世纪,从此再也没统一过。为何中国能够在分裂之后还能够再次统一?

这两个胡人家族,让中国避免了中世纪欧洲的分裂命运

小国林立的中世纪欧洲

要想深究隋唐帝国能够开创第二次统一的原因,就必须要上溯至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谷川道雄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正是通过讲述从十六国到北朝的政治演变,为我们揭示隋唐大帝国的起源。

这两个胡人家族,让中国避免了中世纪欧洲的分裂命运

本书的作者谷川道雄是日本京都大学的中国史教授,主要研究的方向是魏晋南北朝史。谷川道雄在大学刚刚毕业的时候,研究的是唐史。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唐史中的问题,必须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他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研究魏晋南北朝。经过多年的研究,谷川道雄逐渐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未能走出部落制的五胡国家

西晋灭亡后,中国的北方进入到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指的是当时中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游牧民族。他们在西晋的废墟上陆陆续续建立起了十几个小政权。这些政权乍一看和汉族王朝没什么区别,但它们的内核仍然是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所以,这样的政权具有皇权不集中,而宗室掌握兵权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导致了五胡政权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往往传位到第三或第四代政权就濒临崩溃。

这两个胡人家族,让中国避免了中世纪欧洲的分裂命运

五胡十六国时空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政权都非常短命

匈奴人建立的汉赵政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西晋还没灭亡的时候,匈奴人的杰出首领刘渊就建立了汉政权。后来汉政权改国号为“赵”,历史上又称它为“前赵”,又叫“汉赵”。在汉赵政权中,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皇帝以下设置有百官。咋看上去与汉人建立的王朝没什么区别。但皇帝下面的各个宗室贵族都手握重兵,而且这些宗室贵族与皇帝之间,并非是简单的君臣关系,而是联盟的关系。

这就导致了一旦皇帝年幼,无法镇住这些宗室,就容易导致宗室之间的互相残杀。汉赵政权的建立在刘渊原本选定长子刘和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刘和即位后不久,便与掌握军权的刘聪、刘裕、刘隆和刘乂四个王发生了冲突。刘氏家族间的矛盾很快演变成了汉赵帝国的内战,最后四王战胜了皇帝刘和,四王当中实力最强的刘聪即位成为汉赵的第三位皇帝。

刘聪去世后,他的继承者刘粲根本镇不住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和贵族。没多久手握重兵的外戚靳准发动叛乱,汉赵政权再一次陷入到内战当中。一轮一轮的内战严重削弱了汉赵政权的实力,最后汉赵政权在内战中走向了灭亡。

汉赵政权因为内乱走向衰弱,灭掉汉赵的后赵,以及后来的慕容氏建立的几个燕国,在开国君主去世后没多久,国家就陷入严重的内部纷争,最后走向灭亡。可以说皇室内部就互相残杀,是五胡政权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宗室贵族能够发动叛乱,主要在于他们依赖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体制。虽然五胡仿效汉人建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政权,但其未能完全未能摆脱部落联盟体制,宗室成员依靠着这一体制,掌握了大量的兵权,进而威胁皇权。所以五胡建立的这些政权,往往开国君主一死内部就互相争斗,之后迅速灭亡。因此胡人只有根除掉残存的部落联盟体制,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拓跋氏成功与统一梦想的破灭

那么是谁终结了五胡国家内乱的循环呢?那就是北魏。

这两个胡人家族,让中国避免了中世纪欧洲的分裂命运

北魏刚刚兴起之时的形势图

北魏是由五胡当中的鲜卑人建立的王朝。北魏建立之初,和之前的五胡十六国一样,保存着部落制度。开国皇帝拓跋珪也知道这一制度的危害。于是在自己的政权稳定后,就开始着手废除部落制度。

拓跋珪的先是解除各个部落首领的统率权,将他们原来大的部落解散成一个个小的部落。然后在都城附近划出一块特别行政区,将这些小部落统一安排在这个特别行政区中。为了方便管理,国家把这些小部落再统一划分成八部,每一部再设置一名八部大夫负责管理。这八部大夫和普通的官员一样,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至于原来部落的首领,国家就赐予他们爵位,好吃好喝地将他们养起来。

当然拓跋珪不仅仅是对本族的部落进行离散,还将这一措施推广到了被北魏征服的其他胡人当中。在北魏征服中原的过程中,每征服一个胡人国家,便将这个国家中最为顽固的部落打散,迁到北魏的都城附近居住。比如在北魏攻克后燕的都城之后,就将居住在此的鲜卑慕容部及周边的一些胡人部落,迁往北魏的都城附近居住。

北魏离散胡人部落的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首先,北魏的这些宗室没了兵权,无法对皇权构成威胁。北魏的皇帝真正做到了和汉人皇帝一样,大权独揽。这一措施也让北魏皇权传承时,不会引发国内爆发动乱。其次,其他被解散的胡人部落,在失去了原先的部落组织后,开始融入鲜卑族。这样北魏的统治根基就扩大了。

这两个胡人家族,让中国避免了中世纪欧洲的分裂命运

通过离散部落,鲜卑人确立了对华北地区长期的统治

但北魏要想统一全国,还要把汉人纳入自己的统治核心当中。当时北魏的方式,就是由皇帝带头发起一场自上而下的鲜卑人汉化改革,将鲜卑人融入汉人当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

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只是汉化了鲜卑的上层贵族,而鲜卑的下层民众还是过着传统的鲜卑生活。久而久之,这些汉化了的鲜卑人在习惯了汉人的生活后,越来越瞧不起还在北方的同胞。这就导致了鲜卑内部上层与下层严重的分裂。

这两个胡人家族,让中国避免了中世纪欧洲的分裂命运

北魏孝文帝

在孝文帝死后约三十年,留在北方的鲜卑人发动起义。起义虽然被镇压下来了,但北魏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镇压六镇起义当中崛起的军阀高欢和宇文泰,他们分别掌控了北魏的东半部和西半部。他们的后代在自己父亲控制的地盘上,建立起属于自己家族的北齐和北周。

宇文氏奠定隋唐大一统的基础

北魏分裂出的北齐和北周实力并不平衡。北齐因为占据北魏最为富庶的东部,实力远强于北周。照这样发展下去,北周迟早要被北齐吞并了。当时北齐和北周隔着黄河对峙。每到冬天,北周上上下下就非常紧张。因为他们非常害怕北齐的骑兵趁着黄河结冰大举入侵。

这两个胡人家族,让中国避免了中世纪欧洲的分裂命运

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之后东魏变成了北齐,西魏则变成了北周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状态,北周的统治者宇文泰思来想去,创立了府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经济制度。在实行府兵制以前,北魏实行的是兵农分离的制度,汉人主要负责种地,鲜卑人负责打仗。

实行府兵制后,在西魏统治的范围内,无论是汉人、鲜卑人或者其他民族,只要家里有三个壮年男性,就必须出一个人当兵。当兵的人免去赋税,但必须自己携带武器去参军。要知道,汉人的数量可是鲜卑人的好几倍。招汉人为兵,一下子就让西魏的军队扩充了好几倍。

为了解决士兵的征召、生产和训练问题宇文泰在府兵制当中,还配合设立了一套由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机构,负责管理这些士兵。

在选择柱国大将军和府兵大将军的人选时,宇文泰也动了很多心思。在六个柱国大将军中,鲜卑人和汉人各占一半。再往下的府兵大将军里,也是既有汉人,也有鲜卑人。为了加强这些汉人和鲜卑人之间的联系,宇文泰还鼓励他们互相通婚。比如柱国大将军的李虎的儿子李昞和府兵大将军杨忠的儿子杨坚,都娶了另外一个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这样一来,西魏上层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超越民族的政治集团,历史学家称之为关陇集团。

这两个胡人家族,让中国避免了中世纪欧洲的分裂命运

宇文泰,北周王朝的奠基人

中央军政高官是既有鲜卑人,也有汉人。同样军府往下的各个级别的军事长官,也是鲜卑人和汉人各占一半。军队里的普通士兵也是鲜卑人和汉人杂糅在一起。俗话说的,一起扛过枪,一起打过仗,一起流过血,就有了过命的交情。由此鲜卑人和汉人双方民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也逐渐消失。

这两个胡人家族,让中国避免了中世纪欧洲的分裂命运

可以说宇文泰设立的府兵制,将整个社会,上上下下的鲜卑人和汉人都联合了起来。鲜卑人和汉人的联合,也就为后来整个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到了这里,整个隋唐帝国的雏形已经形成了。谷川道雄在书中将隋唐帝国的形成比喻成造山运动。隋唐帝国就是高耸的山峰,山峰的形成,是多年地壳运动的结果。这场地壳运动的高潮,就是宇文泰制定的府兵制。

凝聚内部成员,才能使自己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五胡国家和我们某些的家族企业非常相似。一个家族企业能够在第一、第二代之间迅速发展,但到了第三代,很容易陷入家族内部的争斗漩涡当中,最后导致企业的崩溃。家族企业要想走出“三代”而衰的困境,必须要将企业中非本家族的成员团结起来。

从五胡的分裂到隋唐的大一统,这些胡人君主不断扩大统治基础的过程。其实现代家族企业也可以学习拓跋氏和宇文氏的做法:第一就是像北魏离散部落那样,把企业中的家族势力清除出去,给他们利益,但不让他们插手企业的管理;第二步是学习宇文泰的府兵制,吸引外部优秀的人才,把企业上上下下打造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这两个胡人家族,让中国避免了中世纪欧洲的分裂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