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孝通的名片

 冬不拉拉 2019-09-22

费孝通的名片

费孝通的名片

史飞翔

费孝通(1910-2005)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是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如今,费孝通的印记已遍布中国各大社会学研究场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门厅树立着他的半身铜像。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墙上也悬挂着他晚年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先生生前在他的名片上却什么职务也没有写。名片的正面朴朴素素、简简单单、大大方方地写着“北京大学教授费孝通”。名片的背面写的是费先生的学术经历:“第一个是我的博士学历,那是我考上的,我是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第二个、第三个都是国外奖给我的荣誉,一个是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奖,一个是伦敦经济学院授予的荣誉院士,这两个奖都是世界人类学的最高奖,东方人获奖的没有几个”。费孝通先生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但这些显赫头衔他都没有写,只写了一句“北京大学教授”,此举足以看出费先生对自己学术身份的自我认同和对自己学术经历的充分自豪。

费孝通先生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苏吴江一个教育世家。父亲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办了吴江县城第一所中学,其后又出任江苏省视学(教育督导员)。母亲当时就是“妇女界的先进人物”,和丈夫一起兴办新学。后来自己还亲手创办了一所新式幼儿园和一个红十字会。费孝通小时身体羸弱,一度想学医,所以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学预科,测量人体骨骼数据。后来考入北大后才弃医学文。对于这一转折,费孝通自己这样说:“这个决定是在20岁那年作出的,我不再满足于仅仅帮助病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这个目标。人们的病痛不仅来自身体,其实,来自社会的病痛更加重要。所以,我决心不去学医为一个一个的人治病,而要学习社会科学去治疗社会的疾病,这些想法和鲁迅、冰心弃医学文的想法是一样的。”

费孝通先生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工作是从农村调查开始的,继而进入对小城镇的研究,其后是关于区域发展的探索。他80岁生日时,有朋友问他一生的志向,他毫不思考地回答:“志在富民”。“志在富民”既是费孝通先生学术工作的主题,也是他的人生志向。费孝通先生生前特别重视实地调查,尤其重视社区的比较研究,1936他在家乡吴江农村调查所著的《江村经济》一书被认为是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费孝通先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第一任所长,是复建的中国社会学学会的第一任会长,也是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恢复重建的重要推动者,并担任系主任,被誉为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为了表彰费孝通在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杰出贡献,1980年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赫胥黎奖章,1982年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授予他荣誉院士称号,1988年获《大英百科全书》奖。

面对纷然而至的头衔和荣誉,费孝通先生淡然地说:“我最喜欢教书,我搞了一辈子教育,我也喜欢别人叫我老师。为什么呢?我认为学问是一生的事情,学问是立身之本。没有学问不行,我是把学术视作我的生命。”费先生特别提到,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他认为这“三立”很重要,而学术恰是这“三立”的根本。“要以学为本,这是我一生的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