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博是种怎样的体验,入学第1月整4万字文献综述,被导师一票否决

 叨叨道 2019-09-22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读博士、正在读博士的同学为鉴,献给已经毕业的同学共鸣。

转眼间自己博三即将踏进博四,我以文科博士经历的三年为例,聊一聊读博是种怎样的体验。

总的说来,博士研究生的三年在流程上可概括为一个设定目标、做好规划、进而实践规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高效的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我想这与做任何其他社会工作并无二异。下面我简单按流程说说:

 

读博不是一场赌注,外在压力or内在需求?

大家读博的原因归纳起来其实就那么几条,有偏重外在压力,有偏重内在需求,而概括起来如果压力主要来自于外部,读博的总体节奏似乎也会紧张、无序和凌乱,延期的风险大大提高,科研质量和博士论文质量也稀松平常。

相反,如果源自内心孤寂空洞而急需填充,且能在学校的环境中感觉到放松自由,有能力主动沉下心去做一番所谓的研究的话,似乎就会游刃有余,超额完成任务。我属于后者。

      ■

博士生第一年,我早早整出4万字文献综述,被导师一票否决
1.合适的要求。第一年比较散漫,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完成所有课程学分,在顺利完成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和导师的大部分对接,包括博士论文选题的确定、筹划1-2篇学术论文、参与导师的课题以及其他弹性自愿的学术活动,做好开头。
2.我的例子。我是个特例,第一年上学期一入学的前一个月我就在筹划博士论文选题,之后吭哧吭哧整出一篇题目及四万字的文献综述给导师看,导师可能也慌了,从没见过这么早就弄选题的学生,当即把我的选题否了,并告诫我一定要沉得住气,好好选题。

我当时虽然心情低落,但转念想想,我的时间足足富裕,别人且都在应付上课。

当然这一堆4万字的废料也不能浪费掉,我修修改改大致又发表几篇文章,算对得起一个多月的心血。

之后的几个月,认真选择了一个题目,大致得到了导师的认可,之后反复搜寻文献,修改框架,上学期基本定了题目和框架,第一年的第二个学期基本完了全部的文献综述,部分章节开始撰写。
      ■

博生生第二年,和导师的关系微妙起来
1.合适的要求。第二年学校大体有2项硬性规定,一是中期考核,二是论文开题,还有一项软性的规定,就是发表论文,因为大部分同学可能从这一年才开始发表论文直到正式答辩前。中期考核不难,无非对过去课程学习及前期科研成果的认定,可能采取考试形式,但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必赘述。

再有就是博士论文了,如果在第一年还没有确定选题,那么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就应该尽快确定选题,并着手写作,不然会因为开题这一环节的出现而导致你的论文选题和写作限于恶性循环,与导师的关系也会变的紧张起来。

最后是发表论文,越晚发,越被动,耗时耗力耗财。
2.我的例子。第一年论文题目定了,且开始文献搜集和综述部分的撰写。

所以第二年我基本按照的我的节奏来完成了初稿的写作,学校的规定环节对我而言不过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过程,丝毫没有打乱我的节奏,相反这一些环节是帮助我完善写作过程。而至于发表论文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校要求。
      ■

博生生第三年,腥风血雨的一年
1. 合适的要求。第三年是血雨腥风、真刀真抢的一年,前述的要求大体完成之后,唯一的目标就是博士论文写作,期间还可能由于自己的原因、导师的原因以及学校设定的其他环节(预答辩)的因素影响,导致论文难产。

另外,一大部分同学选择在第三年的第二学期,也就是临近答辩前的4个月才开始着手论文发表,这时候只能对博士论文写作造成更坏的干扰。
2.我的例子。由于第二年完成了初稿,之后到正式答辩之前的9个月,基本就是在修修改改。当然,期间对于已经成型的博士论文章节又陆续整理出来发表了去,当时的目的不是为了毕业,而是为了拿奖学金。
以上整体的过程,取其精髓就是“有备无患、天道酬勤”八个字。我的导师不止一次提到过我,她说我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督促老师的学生,而其余都是老师督促学生。老师的话抬爱我了,但确实与我个性上那点顽固的时间控和过程控倾向有关。
      ■
以上是流水线式的谈谈,这里我再说几个关键点,横向剖析。
(一)关于科研论文
1. 必须要清楚知道学校的科研论文要求,包括质量和数量。遇到一些同学,直至毕业都不知道什么是CSSCI,什么是学校要发的A类和B类,以及不知道要发表几篇。
2. 论文越早发越好,当然档次越高、数量越多越好。
3. 发表的论文最好和自己的选题相关,不要浪费精力搞其他不沾边的题目。
(二)关于博士论文
这是博士生三年或四年的终极任务。
1. 早选题,选好题。早选题,一是为选好一个合适的题目赢得主动思考、分析、判断的时间,二是起码为之后可能更换题目赢得了宝贵时间。选好题,首先必须和自己专业、研究方向、导师的研究领域相符,其次必须是可以操作的,可以展开写作的、预计不会出现走不通的情况。
2. 会沟通,沟通好。从选题到写作定稿的全部过程都必须要和导师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选题的主动权在你,但是决定权在导师。
(三)关于公派出国
有些学校博士期间有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一定要尽力争取,当然前提条件是你学术做得好,有学术成果。从我个人感觉讲,从国内大的气候和偏好看,能在国内读博期间增添一年留学经历要比规规矩矩在国内学习更有“包装”效果,在个人简历里绝对能“混淆视听”。
(四)时间去哪儿了
最后,说说时间的问题。

读博的过程就是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的过程。时间是硬性约束条件。

与很多委培或定向读博同学相比,全脱产读博的同学时间更加充裕,没有社会工作,也没有家庭负担,按说毕业的质量应该更高,但现实情况并不完全是。

全脱产读博的同学也大有踉踉跄跄毕业的,延期率也很高,博士论文和科研论文也不完全尽如人意。

所以,全脱产的博士生们不能把自己在时间上的优势变成了劣势,一定要有更深的思考、更充分的准备和更丰富的科研成果,或者就是更高质量的博士论文才对。

最简单宜行的办法,就是在学校的各项硬性规定基础上,逐条给自己设定目标,你的目标或者是比学校的任务质量更高一些,或者数量更多一些,除此之外的时间也不能太漫无目的,也要或近或远的与你的毕业、你的博士论文相关,这对各类博士都适合。

说做什么事情没有时间,首先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个人态度的问题或者偏好的问题。除了极端情况外,我认为任何事情都是有时间来准备、来操作、来完成的,只不过是时间多寡和完成程度的问题,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本文来源:考博圈(作者:考博圈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