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甲级联赛初赛C组第一场比赛 辩题:社会进步主要由精英/大众推动 正方:六朝时空 一辩:王雨桐;二辩:何星宇; 三辩:姜伯儒 反方:关山月队 一辩:李成林;二辩:鲁佳晖; 三辩:叶美欣 获胜方:正方 (正方得票3:反方得票0) 最佳辩手:正方一辩 王雨桐 评委:张文博,胡志蕾,郭宇航 正方辩词 申论一: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精英一词源于《阿房宫赋》“齐楚之精英”,原指宝贵的事物,后指宝贵的人才。 总(习)书(主)记(席)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可见从古至今,我们语境下的精英一直是指胸怀天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时代先驱的人。我方认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精英起领导作用而大众起推广作用。 我方基于我国当代的现实状况,比较何者更能推动社会主义化事业的建设。 首先,精英在社会发展中起模范作用。 我国所坚持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如果只是停留于媒体上宣传、口头上说教,“正确的大道理”不免凌空蹈虚。 所以即使基于群众开展活动,我们依然需要通过精英将党的主张具象化,起到模范,典型作用。 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15年来每天比别人多三分之一的时间献工;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 矿业公司领导称因郭明义延续了“雷锋精神”,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如果我们今天只为了自己而工作,那能偷懒就偷懒,只要拿到工资就够了。但精英的榜样力量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精英,肩负更多的使命,为改变这个社会而工作。 他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榜样力量能教育大众自觉承担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意识到自己身为大众的不平凡,在引领下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其次,精英在社会发展中起引领作用。 第一,精英引导的科技创新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袁隆平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了饥饿,研发的杂交水稻养活了7000万人。 瓦特蒸汽机促进了大工厂的发展,引领人大众进入“蒸汽时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幅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将人从低价值高重复性的劳作中解脱出来。 第二,精英能以比大众更高更长远的目光展望时代发展的前沿,改善社会建构。 社会制度的改变是先由精英开始提出思想,启蒙大众,再到公权力认证的过程。 例如男女平等的实现,在丈夫还能三妻四妾,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先是由奥兰普·德古热发表的《女权宣言》抨击性别歧视,提出女性价值。 而我国的精英去学习了这些先进的理念,再对大众游说阐释直至写入《宪法》,男女平等的社会才被构建起来。 启蒙就是指开启大众的蒙昧,精英是先进理念的主动传播者而大众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这一方。 今天我们不去苛责大众不够有远见,因为大众的属性决定了他们扮演是践行者维护者,但对于时代潮流的把握,社会发展的路径,精英会更快地觉醒,引领大众前进的方向。 申论二: 定义: 先向各位解释下我方定义“精英”的定义。我方认为粗暴地引用某种翻译并不妥当,今天对方辩友说的“elite”,也就是精英主义的精英。 但还有许多别的词,比如“mainstay”,就有别于政治学概念,指的是社会精英的精英。 基于各国的语言结构,社会背景不同,对同一个词的解读不唯一,所以我们认为最客观的定义方法就是贴合我们中华文化的背景来解读“精英”。 资本主义国家更侧重于人拼搏而来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我们接受的千百年来的儒家文化教育,告诉我们想成为精英,比起升官发财更重要的是操守德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我方一辩稿中的郭明义就是这样,他没接受什么高等教育,也没掌握什么社会资源,但他身为全国道德模范,要比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资产,能力都高于他的人都更像精英。 而那些掌握大量的社会资源的贪官污吏,我们会说他们是支撑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吗?当然不会,我们称他们为社会败类。 所以在我们文化中对“精英”不包含对权力,地位,财富的要求,而关键只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有没有家国天下,有没有时代担当。 所以我方对的“精英”的解读显然要比他方简单的翻译更合适。 反方辩词 问候主席,感谢在场各位: 其实对方辩友犯了几个错误: 开宗明义,社会进步包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大众指数量众多的群众,精英则是指那些在某一或者多个领域有卓越贡献的小众群体。 透过历史的洪流,大众与精英在社会进步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精英与大众的相互配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我方认为,社会进步主要由大众推动,理由如下: 其一:社会进步通过大众得以实现。 大众是执行者,而精英更偏向于引领者、提倡者,大众是社会进步与否的实践者与检验者,在倡议、理论等被精英提出之后,如果无人实施,那么社会进步将无从谈起。 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后,如果大众没有去积极地学习、实践、传播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科学思想,那社会的进步显然不能完成。 并且,社会进步还要靠大众来检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英国政府还陶醉于撒切尔夫人与工党政府的改革,认为改革后的社会已进步到了一个较好的时期。 但是很快,由于改革对于公务人员待遇的缩减,英国的罢工浪潮又汹涌起来,迫使政府不得不再进行改革。 所以,从社会进步的可实现性来看,大众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其二:大众是社会进步方式与方向的选择者。 大众在其广泛而深刻的劳动中为社会进步不断积累能量与民间经验、传递民间诉求,而精英则需要密切关注诉求、及时整合经验,进而进行正确的、合乎规律的引领。 但是,精英也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当精英的做法与大众诉求背道而驰之后,大众有权利也有能力推翻精英的引领。 例如袁世凯、张勋都曾尝试过复辟帝制,但是这正好与大众诉求相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这两场闹剧在大众骂声中结束。 在之后,国共解放战争时期,两方精英引领的方向不同,而大众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所以大众选择并支持共产党,最后我们才取得了社会的进步。 所以社会进步的方式与方向由大众选择,话语权被大众掌握,精英是引领者,更是大众的代言人。 综上,不仅社会进步的全程通过大众才得以完成,社会进步的方式与方向由大众选择,故我方坚定认为社会进步主要由大众推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