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恩难忘丨秦立巍老师的学琴故事

 大禹岭_小枫 2019-09-22
极少有音乐家会宣称自己自学成才,在成为音乐家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老师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的公众号,我们就在为大家整理一些秦立巍老师的学琴故事。

“每天练琴是必做的一件事,

即便是在腰部受伤不能动的情况下,

带上护腰也要练习。”

 

秦立巍的三城记

   秦立巍先生在上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3岁时随家人迁居澳大利亚,19岁又前往英国,在那里学习、演奏和生活了10多年。对音乐家而言,有时候城市也是自己的好老师,不同的城市音乐学习氛围,不仅影响当地音乐老师的音乐理念,更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音乐学习方式。我们来听听他对不同国家的音乐学习氛围的解读。

“对我个人而言,上海、澳大利亚和后来的英国给我的影响都很大。中国的基本功训练很扎实,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13岁到19岁成长的关键6年在澳大利亚,音乐氛围肯定不如英国,不像伦敦交响乐团这么多,但澳大利亚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个大的交响乐团,资金比较充足,运作顺利,没有竞争对手,水准非常高,吸收了国际上最好的音乐家。澳大利亚是新兴国家,很像美国,愿意接受新的东西。然后我去了英国,一个古老的国家,虽然和欧洲大陆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基本是西方文化里的欧洲部分。这里的音乐文化有着优良传统,仅在伦敦一个城市,大团就有6个,小团有4个,古典音乐在欧洲还是很了不起的。在上海练琴时,老师总说‘你应该这么做那么做’,并不都是批评,但有种寸步难行的感觉,拉琴也不奔放,对自己限制也很多。到澳大利亚后,我的老师就认为,我应该撇开所有的包袱,随心所欲,想象力是唯一的局限。音乐唯一的目标就是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英国给我的是文化底蕴,除了演奏技术层面的东西,更多的是欧洲的人文文化精神的滋养。这三个地方对我来说,缺一不可。”

1998年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决赛实况录像: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我很庆幸小时候打下的基本功很扎实,上台紧张时也有一个后台顶住自己,那就是我的技术。到澳洲之后,十四五岁的男孩对海顿、贝多芬可以有很奔放的想法,虽然不一定对,但可以不受阻拦地表达出来,这很有利于展现自我。而英国给我的是文化内涵,老师除了教我技术上的东西,更多的是讲对不同风格音乐的理解。”

“我常和我的学生说,当你离开我的时候,琴拉得怎么样,要看你自己是否用功,但是在观念上我希望你能够成为一个世界公民。世界这个舞台是如此广阔,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不同的肤色,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希望通过我的音乐能够拉近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Ralph Kirshbaum

“我十九岁到英国曼彻斯特,开始跟Ralph学习。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平时没事的时候喜欢开开玩笑,讲讲笑话,上课的时候却是极度严格,一丝不苟,一个音都不放过,每次上课都会上好久。但是他并不是那种我们概念中的‘严师’。我记得有一次他在学校给一个学生上大师课,那个学生拉的很不好,磕磕绊绊总算是拉完了,Ralph问他练了多久,他说练了有半年了,Ralph只是回答了两个字‘I see’。我不知道那个人当时的感觉,但是,这两个英文词在我听来,已经是非常刺耳了。”

“在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之前好像是大二的时候,我对参加比赛非常积极,Ralph对这件事的态度则相对保守,他可能是觉得我准备的还不够充分。我没有听他的话,自己偷偷去参加了英联邦音乐家大赛,这个比赛是英联邦国家最重要的音乐赛事。幸好我杀入了决赛,在决赛的前夜,我拿起电话拨通了Ralph的号码,我跟他说我来比赛了,电话的那头是沉默,我又紧接着告诉他,我入围了决赛,明天就要上场。这时候我感到电话那边长出了一口气,接着是他勉励的话。非常幸运第二天的决赛我拿了冠军。”
“早在1994年我就已经入围柴科夫斯基大赛,但是他并没有让我去,这让当时的我非常恼火。直到1998年我二十三岁时他才允许我参赛。后来的事证明他是正确的,如果我早早参赛,可能成绩并不会差,但如果走得不好一定会使自己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1998年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决赛实况录像: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有一次,我去找Ralph上课,一坐下来就说:Ralph,我老了。因为我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大提琴家已经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了。Ralph哈哈大笑,他对我说:你相信吗?这个事业是六十年的!你还有时间。”

“Ralph有一间不大的琴房,里面堆满了乐谱和唱片,这使得在里面拉琴声音特别干,基本没有回音,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一细微的瑕疵都听的清清楚楚。但是每逢重要的演出和比赛之前,他都一定要我去他那里拉一下。只要我在这里拉好就基本没有问题了。”

“在英国上学期间,曾经有一位德国老师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跟Ralph表示想跟他学习,Ralph并没有阻止我,那时候去德国学习的路费都是由学校承担的,有点像现在国内的交换学生。我当时很犹豫是否要换到德国去,于是就两头跑。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决定继续留在英国,当我把我的决定告诉Ralph的时候,我感觉他很高兴。”

△1998年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颁奖典礼。

Li-Wei Qin

______

秦立巍1976年出生于上海,13岁移民前往澳大利亚,随后在曼彻斯特皇家北方音乐学院,追随Ralph Kirshbaum学习。2001年被邀请加入英国BBC广播公司“新艺术家”计划,2002年,秦立巍获得澳大利亚年度青年奖。受邀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新西兰交响乐团),2012年伦敦奥运和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巴塞尔交响乐团)等重要演出。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YST音乐学院任教之前,秦立巍是曼彻斯特皇家北方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教授。他也是中国中央音乐学院荣誉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秦立巍持有一把1780年约瑟夫·瓜达尼尼大提琴,这把琴是由博士Wilson Goh.女士慷慨借予使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